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的目的是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数学教学,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造能力。在进行教学实践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水平,审时度势,选择和搭配合适的教学方法,其原则是使知识教学与能力的培养都要照顾到,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结构 教学方法 能力
纵观数学教学的历史,我认为课堂教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必将还是一种主要的教学形式,而任何课堂教学,师生都是相互作用的。任何数学教师都有自己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时要采用教材和一定的教学方法,利用一定的教学设备,创造一定的教学环境。因此,任何课堂结构都可以把教学、教材、教法、教师、学生、教学设备与环境综合起来。所以课堂结构是数学教学的纽带。
一、几种常见的课堂结构
1.讲听式。它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这种课堂结构之所以历史最长,流行最广,是因为它传授知识的密度高,学习的容量大,处理教材的余地广。可以面对全班学生,把同一内容同时教给学生,但是它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不利于信息交流。只从教师方面输出信息,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阻塞了主要的反馈回路,使教和学失去了联络,这是“讲听”式的弱点。二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和练习的机会少。从数学这个非经反复思考练习不能掌握的工具来说是极不可取的。
2.问答式。这样的课堂,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或是一问众答。看起来课堂气氛把“讲听”式的单向交流变成了双向交流,似乎略胜一筹。但仔细考察起来,大都问不得法,一是缺乏认真准备,二是随意性较大,三是问答的面不广。显然问答式只不过是把“满堂灌”换成“满堂问”罢了。这种课堂结构的理论基础好像是启发式,其实是对启发式的误解。它最大弊病在于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因素,学生仍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状态之中。
3.“讲练”式。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从头灌到尾,只讲一部分时间,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做书上的习题或教师设计的练习,学生的“听”与“答”为动笔所取代。知识的传授在此过程中完成。这种课堂结构似乎是精讲多练,可事实上,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自始至终都随教师的指挥棒转,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否则下面的练习就无法进行。学生的练习仍然是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程序下进行,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没有发挥的机会,教师的劲使在给学生灌知识,想办法来强迫或刺激学生学习,学生成了有知觉的客体。
上述三种课堂结构的最大弱点在于没把学生看成主体,学生的潜在活力没有被发掘出来。这一点已被大多数中学数学教师所认识,但它们为什么被普遍地采用呢?究其原因,一是习惯势力。教师仍然认为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学生是客体,上述三种课堂结构是前人“经验”的结晶。所以不愿改变。二是怕麻烦。因为这三种课堂结构,特别是“讲听”式最为简便可行。教师可按课前设计好的程序进行,一般不会出现难堪的局面,就是一个新教师也能顺利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二、优化课堂教学
1.优化课堂教学表现形式为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等。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只居主导地位,自始至终把学生推向主体的地位,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问题,提出见解,发展思维能力。
2.教师在教其知、授其理的过程中也运用“讲听”式,然而不是满堂灌,是始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老师讲述之前,引向老师分析、综合、归纳、类比、推广、证明之前,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自求得之,或是学生看了老师的示范,就反复去训练,去揣摩。不完整或错了跟同学讨论讨论,或请老师指点指点,再去练习,直到获得理想的结论。这样老师极力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教师质疑设问,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呈积极状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体现在“设疑”和“解疑”的结合上。教师启发学生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是教师主导的体现;学生思考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的解疑过程为学生的主体表现。教师鼓励创造,学生积极探究,把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体现。
4.注重渗透教学。学生对常见题型的解答方法掌握不错,但是一遇到新题或变式题就束手无策。产生这种被动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只注意到常规的解题步骤,而忽略了方法中的思路。他们把解题变为一种机械操作,情况稍有变化,他们就无从入手。方法中的思路是本质,它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参与对知识的发现、形成、巩固的全过程。很多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如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参数思想、整体思想、数形结和思想等等,虽都有过接触,但它不像数学知识那样,具体编排在章节中,而是渗透教学过程之中。采取教者有意的方式,以量的积累求得质的飞跃,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笔者认为,较优化课堂结构的模型绝不是唯一的,而应该是百花齐放。在进行教学实践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水平,审时度势,选择和搭配合适的教学方法,其原则是使知识教学与能力的培养都要照顾到,以达到最优效果。一般来说,一个单元甚至一堂课,可能是以一种为主,也可能是几种形式互相结合,穿插使用。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法不能总是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无论用什么方式,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还是学生。学生始终被看成是教学的主体。
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本文所谈,仅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课堂结构 教学方法 能力
纵观数学教学的历史,我认为课堂教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必将还是一种主要的教学形式,而任何课堂教学,师生都是相互作用的。任何数学教师都有自己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时要采用教材和一定的教学方法,利用一定的教学设备,创造一定的教学环境。因此,任何课堂结构都可以把教学、教材、教法、教师、学生、教学设备与环境综合起来。所以课堂结构是数学教学的纽带。
一、几种常见的课堂结构
1.讲听式。它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这种课堂结构之所以历史最长,流行最广,是因为它传授知识的密度高,学习的容量大,处理教材的余地广。可以面对全班学生,把同一内容同时教给学生,但是它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不利于信息交流。只从教师方面输出信息,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阻塞了主要的反馈回路,使教和学失去了联络,这是“讲听”式的弱点。二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和练习的机会少。从数学这个非经反复思考练习不能掌握的工具来说是极不可取的。
2.问答式。这样的课堂,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或是一问众答。看起来课堂气氛把“讲听”式的单向交流变成了双向交流,似乎略胜一筹。但仔细考察起来,大都问不得法,一是缺乏认真准备,二是随意性较大,三是问答的面不广。显然问答式只不过是把“满堂灌”换成“满堂问”罢了。这种课堂结构的理论基础好像是启发式,其实是对启发式的误解。它最大弊病在于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因素,学生仍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状态之中。
3.“讲练”式。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从头灌到尾,只讲一部分时间,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做书上的习题或教师设计的练习,学生的“听”与“答”为动笔所取代。知识的传授在此过程中完成。这种课堂结构似乎是精讲多练,可事实上,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自始至终都随教师的指挥棒转,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否则下面的练习就无法进行。学生的练习仍然是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程序下进行,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没有发挥的机会,教师的劲使在给学生灌知识,想办法来强迫或刺激学生学习,学生成了有知觉的客体。
上述三种课堂结构的最大弱点在于没把学生看成主体,学生的潜在活力没有被发掘出来。这一点已被大多数中学数学教师所认识,但它们为什么被普遍地采用呢?究其原因,一是习惯势力。教师仍然认为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学生是客体,上述三种课堂结构是前人“经验”的结晶。所以不愿改变。二是怕麻烦。因为这三种课堂结构,特别是“讲听”式最为简便可行。教师可按课前设计好的程序进行,一般不会出现难堪的局面,就是一个新教师也能顺利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二、优化课堂教学
1.优化课堂教学表现形式为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等。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只居主导地位,自始至终把学生推向主体的地位,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问题,提出见解,发展思维能力。
2.教师在教其知、授其理的过程中也运用“讲听”式,然而不是满堂灌,是始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老师讲述之前,引向老师分析、综合、归纳、类比、推广、证明之前,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自求得之,或是学生看了老师的示范,就反复去训练,去揣摩。不完整或错了跟同学讨论讨论,或请老师指点指点,再去练习,直到获得理想的结论。这样老师极力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教师质疑设问,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呈积极状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体现在“设疑”和“解疑”的结合上。教师启发学生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是教师主导的体现;学生思考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的解疑过程为学生的主体表现。教师鼓励创造,学生积极探究,把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体现。
4.注重渗透教学。学生对常见题型的解答方法掌握不错,但是一遇到新题或变式题就束手无策。产生这种被动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只注意到常规的解题步骤,而忽略了方法中的思路。他们把解题变为一种机械操作,情况稍有变化,他们就无从入手。方法中的思路是本质,它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参与对知识的发现、形成、巩固的全过程。很多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如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参数思想、整体思想、数形结和思想等等,虽都有过接触,但它不像数学知识那样,具体编排在章节中,而是渗透教学过程之中。采取教者有意的方式,以量的积累求得质的飞跃,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笔者认为,较优化课堂结构的模型绝不是唯一的,而应该是百花齐放。在进行教学实践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水平,审时度势,选择和搭配合适的教学方法,其原则是使知识教学与能力的培养都要照顾到,以达到最优效果。一般来说,一个单元甚至一堂课,可能是以一种为主,也可能是几种形式互相结合,穿插使用。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法不能总是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无论用什么方式,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还是学生。学生始终被看成是教学的主体。
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本文所谈,仅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