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图文并茂的情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课堂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多媒体;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058-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逐渐成为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载体。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数学课堂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大大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小学生一旦对学习内容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多媒体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以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展示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为他们创设一种富有少年儿童情趣的、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乐趣。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导课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好开课方式,从课堂开始就抓住学生注意力,吸引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使整节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货币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情景:
小明到超市买文具,其中几样文具标价为:文具盒12.60元、削笔器9.80元、铅笔0.80元。这些价格各表示多少钱?圆点前后表示什么单位?价格中的0表示什么?
小小的价格大学问,学生不等笔者提完问题,就纷纷开始讨论起来。然后再呈现出不同大小的货币,让学生从1元、5元、10元、1角、5角里面选择一定数量的钱数,分别帮小明付款买文具盒、削笔器、铅笔等,学生兴趣盎然,在解决问题中认识了元、角、分货币单位及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时、分,24时记时”教学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获取的只是知识的表象层面。教师应运用多媒体再现生活画面,让学生通过画面中的情境来认识时间。笔者拍摄了学生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生活画面,如早上闹钟响起床的画面,上课铃响开始上课的画面,课间操音乐响学生做操的画面,放学钟响学生放学回家的画面,学生晚餐的画面,晚上上床睡觉的画面,等等,各以声、形、影的形式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画面的时间,然后让学生给这些画面从早到晚排队。学生对自己亲自经历的熟悉情景兴趣很高,勇跃参与,很轻易对时间有了初步了解。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情境,通过直观的声音、图像和文字,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传递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2 借助多媒体化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就能够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够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多媒体以多种形式形象地展现各种事物、现象、情境、过程,可以把数学知识学习过程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对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如教学“相遇问题”,用画线段图、教师口述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这些概念很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模拟运动过程,便会直观明了。笔者使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救护车和消防车抢救火灾”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相遇、相向等词语:在两车之间标注火灾现象,火灾警报发出,救护车和消防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往火灾现场,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同时出发”;救护车和消防车分别从南北方向开向火灾现场,叫“相向而行”;两辆车走过的一条直线表示“全程”。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复杂的问题直观感更强,使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既增加了情趣,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在讲解“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圆柱体立体图形,利用多媒体的便利,很容易将圆柱体拆分成圆形底面和空圆柱,然后再将空圆柱沿高剪开摊平,将一个圆柱分解成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学生通过多媒体直观地了解了圆柱的表面的构成,结合课前已掌握的知道,推导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就轻而易举了,这一课的重难点也很轻易地突破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借助多媒体化静为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新知识、新事物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儿童尤其如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营造探究的氛围,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反复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多媒体技术能够整合大量的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创设真实情境,延伸和扩展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发挥学习主体的最大潜能,通过质疑、假设、探究、验证、判断等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有了探究的欲望,教师在在演示多媒体的同时适当加以正确、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进一步升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加法的初步认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刚开始学习加法,由于初次接触,用语言叙述很枯燥,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在教学中,笔者演示了生活中的一些情境让学生理解加法。如给鸡喂食,开始有几只在鸡在吃食,过了一会儿,又来了几只鸡,现在要计算场子里一共有几只鸡。通过这个情境,学生自然理解,计算现在一共有几只鸡就是把原有鸡的只数和后来加入的鸡的只数合起来,这就叫加法。然后让学生要大脑里回放生活中的加法实例,学生积极思考,然后与同学之间交流看法,逐渐在大脑中形成加法的概念。
利用多媒体的好处,就是通过演示,学生通过感官感知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原理,这样学生对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也会牢固。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在展示多媒体的同时,恰当地设置一些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去研究和探索。如在教学“周长”时,先让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桌面一周、操场一周等,初步认识什么是周长;然后让学生通过描、画、摸、量等多种形式,探究周长的概念。
1)描一描:用铅笔绕橡皮块一周、三角板一周、课本一周等描成一个封闭的图形。
2)摸一摸:让学生用手摸桌子面的一周、文具盒上面的一周、课本面的一周……感知周长就是绕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3)画一画:让学生认真观察物体的形状,用线条把物体的表面画下来,亲手画出物体的周长。
4)量一量:让学生用线绕物体一周,然后测出物体的周长,也可以用直尺分别量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教师提问:“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学生使用了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得到的回答也各不相同,但都能合理解释周长的概念。在教师这样不断创设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多媒体技术以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善学、善思、善用,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绍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0(8):28-29.
[2]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袁智强.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95-97.
关键词 小学数学;多媒体;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058-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逐渐成为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载体。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数学课堂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大大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小学生一旦对学习内容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多媒体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以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展示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为他们创设一种富有少年儿童情趣的、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乐趣。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导课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好开课方式,从课堂开始就抓住学生注意力,吸引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使整节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货币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情景:
小明到超市买文具,其中几样文具标价为:文具盒12.60元、削笔器9.80元、铅笔0.80元。这些价格各表示多少钱?圆点前后表示什么单位?价格中的0表示什么?
小小的价格大学问,学生不等笔者提完问题,就纷纷开始讨论起来。然后再呈现出不同大小的货币,让学生从1元、5元、10元、1角、5角里面选择一定数量的钱数,分别帮小明付款买文具盒、削笔器、铅笔等,学生兴趣盎然,在解决问题中认识了元、角、分货币单位及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时、分,24时记时”教学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获取的只是知识的表象层面。教师应运用多媒体再现生活画面,让学生通过画面中的情境来认识时间。笔者拍摄了学生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生活画面,如早上闹钟响起床的画面,上课铃响开始上课的画面,课间操音乐响学生做操的画面,放学钟响学生放学回家的画面,学生晚餐的画面,晚上上床睡觉的画面,等等,各以声、形、影的形式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画面的时间,然后让学生给这些画面从早到晚排队。学生对自己亲自经历的熟悉情景兴趣很高,勇跃参与,很轻易对时间有了初步了解。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情境,通过直观的声音、图像和文字,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传递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2 借助多媒体化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就能够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够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多媒体以多种形式形象地展现各种事物、现象、情境、过程,可以把数学知识学习过程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对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如教学“相遇问题”,用画线段图、教师口述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这些概念很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模拟运动过程,便会直观明了。笔者使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救护车和消防车抢救火灾”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相遇、相向等词语:在两车之间标注火灾现象,火灾警报发出,救护车和消防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往火灾现场,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同时出发”;救护车和消防车分别从南北方向开向火灾现场,叫“相向而行”;两辆车走过的一条直线表示“全程”。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复杂的问题直观感更强,使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既增加了情趣,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在讲解“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圆柱体立体图形,利用多媒体的便利,很容易将圆柱体拆分成圆形底面和空圆柱,然后再将空圆柱沿高剪开摊平,将一个圆柱分解成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学生通过多媒体直观地了解了圆柱的表面的构成,结合课前已掌握的知道,推导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就轻而易举了,这一课的重难点也很轻易地突破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借助多媒体化静为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新知识、新事物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儿童尤其如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营造探究的氛围,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反复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多媒体技术能够整合大量的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创设真实情境,延伸和扩展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发挥学习主体的最大潜能,通过质疑、假设、探究、验证、判断等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有了探究的欲望,教师在在演示多媒体的同时适当加以正确、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进一步升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加法的初步认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刚开始学习加法,由于初次接触,用语言叙述很枯燥,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在教学中,笔者演示了生活中的一些情境让学生理解加法。如给鸡喂食,开始有几只在鸡在吃食,过了一会儿,又来了几只鸡,现在要计算场子里一共有几只鸡。通过这个情境,学生自然理解,计算现在一共有几只鸡就是把原有鸡的只数和后来加入的鸡的只数合起来,这就叫加法。然后让学生要大脑里回放生活中的加法实例,学生积极思考,然后与同学之间交流看法,逐渐在大脑中形成加法的概念。
利用多媒体的好处,就是通过演示,学生通过感官感知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原理,这样学生对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也会牢固。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在展示多媒体的同时,恰当地设置一些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去研究和探索。如在教学“周长”时,先让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桌面一周、操场一周等,初步认识什么是周长;然后让学生通过描、画、摸、量等多种形式,探究周长的概念。
1)描一描:用铅笔绕橡皮块一周、三角板一周、课本一周等描成一个封闭的图形。
2)摸一摸:让学生用手摸桌子面的一周、文具盒上面的一周、课本面的一周……感知周长就是绕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3)画一画:让学生认真观察物体的形状,用线条把物体的表面画下来,亲手画出物体的周长。
4)量一量:让学生用线绕物体一周,然后测出物体的周长,也可以用直尺分别量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教师提问:“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学生使用了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得到的回答也各不相同,但都能合理解释周长的概念。在教师这样不断创设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多媒体技术以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善学、善思、善用,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绍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0(8):28-29.
[2]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袁智强.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