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朗拥有世界第四大石油储量,在过去的百余年间,与伊朗石油密切相关的词语,一直离不开“战争”“动荡”和“阴谋”。
海军需求让英国染指伊朗石油
从历史上来看,最早染指伊朗石油的国家是英国。1901年,伦敦百万富翁威廉·诺克斯·达西同波斯(1935年国名改为伊朗)国王穆扎法尔丁·沙协商达成石油协定,达西获得长达60年的伊朗大部分地区专属石油勘探权。随后,达西雇佣地质学家乔治·伯纳德-雷诺兹到伊朗沙漠地带勘探石油。当时伊朗大部分地区条件极其恶劣:天花肆虐、土匪和军阀横行、缺水、高温。但艰辛的付出终于获得丰厚的回报,经过数年勘探之后,1908年雷诺兹在伊朗马斯吉德苏莱曼发现一个大型油田。紧接着,英国英伊石油公司创立,这是首家在伊朗开采石油的公司。1912年,英伊石油公司在伊朗港口城市阿巴丹开办一家炼油厂。此后在长达50年内,阿巴丹炼油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厂。
来自伊朗的稳定石油供应,成为一战中英国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1913年,时任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强行推动谋划已久的海军燃料更换计划,让英国海军抛弃燃煤船,改用石油作为军舰燃料。以石油为燃料能使军舰具备更远的航程,但英国本土没有石油资源,为确保海军的石油供应,英国政府特意向英伊石油公司注资,收购了该公司51%的股份。由此,英国海军与伊朗石油被完全绑在了一起。一战期间,得益于源源不断的伊朗石油,英国海军牢牢卡住德国的海上供应线。
防纳粹,英苏入侵中立的伊朗
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在一战后迅速引起列强的觊觎。美国政府率先向英国提出分享伊朗石油利益的要求,此时正值伊朗民众强烈反对本国只获得16%的石油净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英伊石油公司不得不做出让步。1933年,该公司与伊朗政府达成一份新协定,保证每年至少支付给伊朗政府75万英镑。但对英国人来说,伊朗石油是不能让伊朗人知道的宝库,此后他们对石油的储量、分布数据更为严格保密。
其他国家也未放弃对伊朗石油的兴趣。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积极拉拢伊朗,宣称两国都反对英国的奴役,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德国希望获取稳定的伊朗石油供应,而伊朗则企图复制之前的经验,借德国人之力削弱英国对本国的控制。1936年,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专家已超过5000人,伊朗军队的火炮、步枪等武器全由德国制造,德黑兰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也由德国人管理。但这种亲德趋势引起英国越来越多的不满。
1939年9月二战爆发后,英国借机指责伊朗政府支持纳粹主义。虽然伊朗国王礼萨·汗在战争爆发之初就宣布中立,但统计数据显示,仅1940年阿巴丹炼油厂就出产了800万吨石油,它对英国维持战局至关重要。1941年6月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后,英国和苏联宣布结盟,两国愈发担心德国通过外交手段控制伊朗油田。
1941年7月,英苏联合照会伊朗政府,要求驱逐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人。措手不及的伊朗还未反应过来,1941年8月底,英苏就联合发起入侵伊朗的军事行动。为确保阿巴丹炼油厂安全,英国派出海军特遣部队和空降部队同时突袭阿巴丹,经过激战终于夺下阿巴丹市及其炼油厂。1942年1月,战败的伊朗与英苏签署三国同盟条约,宣布清除伊朗境内的德国人,并将包括油井、炼油厂在内的所有设施全部移交给盟军管理。美国参战后,也意识到伊朗石油对盟国的重要性,美国国务院甚至派出顾问亚瑟·米尔斯波到伊朗担任财政部长,帮助伊朗“理顺财政”。
英国曾想用制裁让伊朗屈服
二战结束时,英国财政濒临破产,从英伊石油公司获得的财政收入显得更为重要——伊朗石油产量一度占到中东总产量的
40%。但此时伊朗人痛恨本国资源被外国公司开采的现实,纷纷要求改变现状,英伊石油公司自然对此强烈抵制。1950年12月,美国所有的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同沙特政府达成各享一半利润的消息传到德黑兰,但英国外交部拒绝做出类似妥协,这彻底激怒了伊朗民族主义者。1951年3月7日,亲英的伊朗首相拉兹马拉被一名木匠暗杀。随后伊朗议会宣布国有化英伊石油公司。民族主义者摩萨台当选新首相。
被动了“蛋糕”的英国内阁立即启动军事干预计划,准备突袭夺取阿巴丹。不过此时有意插手中东的美国,用“对伊朗动武可能导致伊朗投入苏联怀抱”的借口和20亿美元的补偿费阻止了英国的出兵计划。硬手段被挡住了,英国政府又拿出经济制裁等一系列“软刀子”,包括撤走伊朗油田的所有英国人员,缺乏技术和装备的伊朗油井几近停产。当时摩萨台认为,英国不敢对伊朗禁运,“如果伊朗中断石油生产,世界就没有油了”。但他太乐观了,伊朗石油减产后,美国、科威特、沙特和伊拉克等很快扩大产能填补空缺。而英国海军在外海拦截运送伊朗石油油轮的行动,更完全阻止了伊朗石油出口。
1952年,伊朗石油的日产量从1950年的66.6万桶跌到2万桶。失去石油收入后,伊朗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更糟糕的是,1953年春季在英国声称“摩萨台准备倒向共产主义”的渲染下,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授权中情局组织一场针对摩萨台政府的政变,摩萨台黯然下台,巴列维国王重新掌权,英国人卷土重来。不过此时英国已不再能像以前一样垄断伊朗石油,在美国的压力下,英方不情愿地加入一个石油公司财团,让伊朗石油回归国际市场。
伊朗石油出口经历暴涨暴跌
巴列维国王的统治虽然受到美国的支持,但他一直谋求将石油资源的财富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到1973年时,巴列维国王完全把石油工业掌握在本国手中。在1973年10月阿以战争之后,伊朗没有加入阿拉伯国家针对西方和以色列的石油禁运。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输出国的伊朗利用这个机会抬高油价,随后用石油换来的大笔资金进行现代化建设以及增加军费开支。1975年油价高峰时,伊朗一年的收入达到200亿美元,与1964年的5.5亿美元相比,10年间增长了近40倍。巴列维告诉美国《纽约时报》:“当
然,全球石油价格在上涨。你们(西方国家)出售给我们的小麦价格上涨了300%,糖和水泥也一样。从现在开始,你们得花更多的钱来购买石油,只有这样才公平。”
但伊朗石油出口的好日子很快到此为止。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伊朗的石油出口量不断下降,造成世界原油价格一路狂涨。随后的两伊战争更对伊朗石油工业造成严重伤害。所幸的是,近年来伊朗加大石油领域的投资,希望增加石油产量来恢复经济。
海军需求让英国染指伊朗石油
从历史上来看,最早染指伊朗石油的国家是英国。1901年,伦敦百万富翁威廉·诺克斯·达西同波斯(1935年国名改为伊朗)国王穆扎法尔丁·沙协商达成石油协定,达西获得长达60年的伊朗大部分地区专属石油勘探权。随后,达西雇佣地质学家乔治·伯纳德-雷诺兹到伊朗沙漠地带勘探石油。当时伊朗大部分地区条件极其恶劣:天花肆虐、土匪和军阀横行、缺水、高温。但艰辛的付出终于获得丰厚的回报,经过数年勘探之后,1908年雷诺兹在伊朗马斯吉德苏莱曼发现一个大型油田。紧接着,英国英伊石油公司创立,这是首家在伊朗开采石油的公司。1912年,英伊石油公司在伊朗港口城市阿巴丹开办一家炼油厂。此后在长达50年内,阿巴丹炼油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厂。
来自伊朗的稳定石油供应,成为一战中英国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1913年,时任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强行推动谋划已久的海军燃料更换计划,让英国海军抛弃燃煤船,改用石油作为军舰燃料。以石油为燃料能使军舰具备更远的航程,但英国本土没有石油资源,为确保海军的石油供应,英国政府特意向英伊石油公司注资,收购了该公司51%的股份。由此,英国海军与伊朗石油被完全绑在了一起。一战期间,得益于源源不断的伊朗石油,英国海军牢牢卡住德国的海上供应线。
防纳粹,英苏入侵中立的伊朗
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在一战后迅速引起列强的觊觎。美国政府率先向英国提出分享伊朗石油利益的要求,此时正值伊朗民众强烈反对本国只获得16%的石油净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英伊石油公司不得不做出让步。1933年,该公司与伊朗政府达成一份新协定,保证每年至少支付给伊朗政府75万英镑。但对英国人来说,伊朗石油是不能让伊朗人知道的宝库,此后他们对石油的储量、分布数据更为严格保密。
其他国家也未放弃对伊朗石油的兴趣。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积极拉拢伊朗,宣称两国都反对英国的奴役,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德国希望获取稳定的伊朗石油供应,而伊朗则企图复制之前的经验,借德国人之力削弱英国对本国的控制。1936年,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专家已超过5000人,伊朗军队的火炮、步枪等武器全由德国制造,德黑兰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也由德国人管理。但这种亲德趋势引起英国越来越多的不满。
1939年9月二战爆发后,英国借机指责伊朗政府支持纳粹主义。虽然伊朗国王礼萨·汗在战争爆发之初就宣布中立,但统计数据显示,仅1940年阿巴丹炼油厂就出产了800万吨石油,它对英国维持战局至关重要。1941年6月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后,英国和苏联宣布结盟,两国愈发担心德国通过外交手段控制伊朗油田。
1941年7月,英苏联合照会伊朗政府,要求驱逐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人。措手不及的伊朗还未反应过来,1941年8月底,英苏就联合发起入侵伊朗的军事行动。为确保阿巴丹炼油厂安全,英国派出海军特遣部队和空降部队同时突袭阿巴丹,经过激战终于夺下阿巴丹市及其炼油厂。1942年1月,战败的伊朗与英苏签署三国同盟条约,宣布清除伊朗境内的德国人,并将包括油井、炼油厂在内的所有设施全部移交给盟军管理。美国参战后,也意识到伊朗石油对盟国的重要性,美国国务院甚至派出顾问亚瑟·米尔斯波到伊朗担任财政部长,帮助伊朗“理顺财政”。
英国曾想用制裁让伊朗屈服
二战结束时,英国财政濒临破产,从英伊石油公司获得的财政收入显得更为重要——伊朗石油产量一度占到中东总产量的
40%。但此时伊朗人痛恨本国资源被外国公司开采的现实,纷纷要求改变现状,英伊石油公司自然对此强烈抵制。1950年12月,美国所有的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同沙特政府达成各享一半利润的消息传到德黑兰,但英国外交部拒绝做出类似妥协,这彻底激怒了伊朗民族主义者。1951年3月7日,亲英的伊朗首相拉兹马拉被一名木匠暗杀。随后伊朗议会宣布国有化英伊石油公司。民族主义者摩萨台当选新首相。
被动了“蛋糕”的英国内阁立即启动军事干预计划,准备突袭夺取阿巴丹。不过此时有意插手中东的美国,用“对伊朗动武可能导致伊朗投入苏联怀抱”的借口和20亿美元的补偿费阻止了英国的出兵计划。硬手段被挡住了,英国政府又拿出经济制裁等一系列“软刀子”,包括撤走伊朗油田的所有英国人员,缺乏技术和装备的伊朗油井几近停产。当时摩萨台认为,英国不敢对伊朗禁运,“如果伊朗中断石油生产,世界就没有油了”。但他太乐观了,伊朗石油减产后,美国、科威特、沙特和伊拉克等很快扩大产能填补空缺。而英国海军在外海拦截运送伊朗石油油轮的行动,更完全阻止了伊朗石油出口。
1952年,伊朗石油的日产量从1950年的66.6万桶跌到2万桶。失去石油收入后,伊朗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更糟糕的是,1953年春季在英国声称“摩萨台准备倒向共产主义”的渲染下,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授权中情局组织一场针对摩萨台政府的政变,摩萨台黯然下台,巴列维国王重新掌权,英国人卷土重来。不过此时英国已不再能像以前一样垄断伊朗石油,在美国的压力下,英方不情愿地加入一个石油公司财团,让伊朗石油回归国际市场。
伊朗石油出口经历暴涨暴跌
巴列维国王的统治虽然受到美国的支持,但他一直谋求将石油资源的财富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到1973年时,巴列维国王完全把石油工业掌握在本国手中。在1973年10月阿以战争之后,伊朗没有加入阿拉伯国家针对西方和以色列的石油禁运。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输出国的伊朗利用这个机会抬高油价,随后用石油换来的大笔资金进行现代化建设以及增加军费开支。1975年油价高峰时,伊朗一年的收入达到200亿美元,与1964年的5.5亿美元相比,10年间增长了近40倍。巴列维告诉美国《纽约时报》:“当
然,全球石油价格在上涨。你们(西方国家)出售给我们的小麦价格上涨了300%,糖和水泥也一样。从现在开始,你们得花更多的钱来购买石油,只有这样才公平。”
但伊朗石油出口的好日子很快到此为止。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伊朗的石油出口量不断下降,造成世界原油价格一路狂涨。随后的两伊战争更对伊朗石油工业造成严重伤害。所幸的是,近年来伊朗加大石油领域的投资,希望增加石油产量来恢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