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07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数学课程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模式,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具有探究力度和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得益于高质量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课 问题情境 创设 兴趣
  
  “问题情境”是一种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或解决问题的中心内容,它让学生产生问题、领受“任务”,并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认知与个性发展。
  心理学研究说明,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数学教师不只是习题“研究者”和考试“指导者”,而应是拥有先进教学理念、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本文从导入设趣、创设问题情景的适时性和科学性、多媒体教学使用等方面阐述“问题情境,兴趣导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一、导中设趣
  
  兴趣是探求知识的驱动器,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逐步培养求知欲。爱因斯坦说过:“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多数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就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这节课老师会教我们什么”的想法。根据学生这种心理,教师在每节新课前,应从本节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入手,设计一些悬念式的、情境式的、激情式的导言,巧妙地把本节教学要求或教学内容先告诉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劳动版(机械、建筑类)下册“面面垂直判定定理”一节课时,笔者是这样开始的:课前就准备好20盒粉笔(代替砖头),再把线的一端系一个铅锤。在课堂上再现建筑工人砌墙时的劳动场面,把线的一端系一个铅锤,另一端用砖压在墙壁面上,观察系有铅锤的线与墙面是否紧贴(在铅锤处应有一空隙),即判断所砌墙面是否经过地面的垂线,以此保证所砌的墙面与地面垂直。
  这种做法的依据是面面垂直判定定理: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两个平面垂直。这一导入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连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从中体验到了乐趣,起到了以趣促学的作用。
  
   二、问题情境的适时性
  
  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而富有成效。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创设情境,层层导入、因材施教。创设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设计问题要有一定难度,但趋向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现区”,促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例如我讲劳动版上册“弧度”一节课时,笔者事先准备了一对大的半圆,上面清楚可见1°的大小,先复习导入:“角是如何度量的?角的单位是什么?”接着边演示边讲:
  将圆周的1/360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度角,记作1°。
  1度等于60分(1°=60′),1分等于60秒(1′=60″)。
  以度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角度制。这样可以把握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突破口,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探究欲有增无减……
  然后问:“如果要计算23°35′26″ 31°40′43″等于多少,能算出来吗?”通过师生共同演算,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深刻理解了角度制的知识后,计算两个角的加、减运算时,经常会碰到单位换算上的麻烦。这时,笔者又问:“能否重新设计角的单位制,使两角的加、减运算像10进位制数的加、减运算那样简单呢?”接着,适时引入弧度制。教师要敏锐地抓住教学过程中学生呈现出的知识疑点、难点,着力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参与和感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主体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很显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经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一节新课就在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中进行。
  
   三、问题情境的科学性原则
  
   遵循学习规律,选例得当、举一反三、深入浅出,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所创设问题情境内容要科学,有针对性,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相应的数学知识点为依托,不可随意编造或东拼西凑,表述要科学,结构要合理,由易到难。例如笔者在讲劳动版上册“角的概念推广”一节课时,课前认真准备了一个大钟,向学生提问:假设目前的准确时间是8:45,钟显示的时间(10:15),快了一个半小时。要校准此钟,必须将分针(长针)往回拨一圈半。分针被拨动一圈的时候,它被拨动的角度是多少?再拨半圈,分针又转了多少度?从开始拨动到完成校准,分针被拨动的角度一共是多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动手操作是切实可行的好办法。课前笔者还准备了扳手和旋螺母等教具,问学生谁愿意上来旋螺母,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名,一位同学上来操作实验:用活络扳手旋松螺母,当扳手按逆时针方向由OA旋转到OB位置时,就形成一个角;在扳手由OA逆时针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0°~360°之间的角;扳手继续旋转下去,就形成大于的角。如果用扳手旋紧螺母,就需将扳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与上述方向 的角。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始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对完成教学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有时很难掌握,有时即使知道结果,却很难说出其中的道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设置疑问、巧设悬念,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劳动版上册“指数函数”时,某种物质的细胞分裂,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知道分裂的次数,如何求得细胞的个数呢?
  设细胞分裂x次得到的细胞个数为y,则列表如下:
   由此得到,y=2x(x?缀N)。
  函数y=2x(x?缀N)中,指数x为自变量,底2为常数。笔者用多媒体展示细胞分裂,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动感的细胞分裂,使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再让学生从演示的图像中找出分裂的次数特征,并配以适当的旋转效果和立体效果。练习时,又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胞分裂,然后通过动态演示、隐化、抽象出过程,利用动感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逐步爱上数学,真正把兴趣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数学。
  设问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将精心设问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论证、小结、发展,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求知的欲望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能力得以全面发展,“问题情境”与“兴趣导入”是达到目的的必备条件,是通向目标的必要桥梁。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课程的教学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云南省普洱技工学校)
其他文献
我们使用的课本是沪粤版物理教材,纵观近几年的省中考物理试题,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也注意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开放性试题屡见不鲜,信息试题大有“题”在,我们要研究中考试题,我们要研究往年省中考试题,把往年考过的题目加以辩证分析,把握今年的中考试题可能出在什么范围,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如何进行中考物理复习呢?  1 复习物理,计划先行  一般来说,我们在三月底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