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目前小学生口语交际现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学习的效益和质量的下降。
一、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后都有一个相应的“练习”,苏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十二册书共安排了88次“练习”,其中一、二年级30次,三、四年级30次,五、六年级28次。语文练习课包括四大板块:“学用字词句”(或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 、“读读背背”(或诵读与欣赏、诵读与感悟)、 “写好铅(钢)笔字”和“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为社会培养“能说会道”开放型的人才。针对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是含糊、琐碎、杂乱无序现象,笔者在2011年2月初,对本校低年级的1000名学生及家长进行了调查。
(一)“交際内容粗糙性”的现状调查及分析。笔者所在城市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学校施教区内很多家长外出到全国各地打工,造成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处较多,而老人因年纪较大,文化偏低,加之溺爱有加,普遍存在教育不当,疏于指导,知识面窄,不善表达自己想法。为此,笔者对低年级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本校低年级1000名学生家长赴外地打工占69.4%,他们从事流动性大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理自己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子女必要而科学的家庭指导。
(二)“交际行为被动性”的调查及分析。我们每个个体都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个人寻求更好的生存空间的关键所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习顺利完成,更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灵魂的升华。
但是笔者抽取了本校二年级前5个班的24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境地,长此以往,会使他们产生内心孤独、对事物冷漠,不懂得尊重、理解、欣赏同伴等现象,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二、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教学欠缺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孔子曰:“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比写更重要、更实际。然而,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和落实,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从学校教育的现状来看,很多教师把它当作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没有口语交际教学的一方天地。从学生现状看,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能力差、怕说话等,是何原因?我个人认为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 易走捷径,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要想上好一节口语交际训练课,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充分的课前准备。由于教师自认为低年级语文教材内容简单,缺乏充分的准备,造成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口语交际问题往往不知如何应对,含糊其辞,有的教师为走捷径常常只是提问了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接着就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了。这些客观或主观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口语交际专门训练的重要性,导致了口语交际课的时间被大大挤压,无法保证足够的训练量。
(二) 注重个体,忽视学生全体参与性的培养。一次,听同级部教师的随堂课,发现课上的非常精彩,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对答如流,可我一看发言的学生就那么几个,全班共有46人,发言的基本就锁定在七、八个学生的身上,其他的孩子就成“忠实”的听众。
试想,这个班有46名学生,大体可分为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造成目前这种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基本一条是教师注重了学生个体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全体的参与,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懒于思考、弱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危害。因此,要使口语交际训练到实处,教师应参与其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给学生说的方法,合作交流,拓宽合作的话题,让学生乐于交流,这是口语交际是否成功的关键。
三、另辟蹊径,拓展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的新时空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朗读对理解句子含义的重要作用,但我们清楚朗读不仅对理解句子的含义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和语感能力,锻炼学生的口才,提高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诵读诗句,积累语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1-2年级,要求学生会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合理的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激发并保持学习的兴趣,为日后的知识消化、内化打下基础。”
1.晨间进行诵读。每天早晨利用课前10分钟,老师向学生们推荐好的阅读内容,有五言绝句、儿童诗、童谣、经典小故事等进行阅读,这样的“天天背,周周清”的措施使学生们学得既轻松又牢固,让学生在诵读中真正感受到作品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气势美。
2.开放图书角阅读。建立班级图书角,倡导个人图书互借。班级建立自己的图书角,除了把自己爱读的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科幻故事等与大家分享,使学生更一层的进行思考,一个个小故事的开启与连接,使得孩子兴趣逐步增强,产生共鸣,引发孩子们进行积极的头脑风暴。
3.利用读书卡加强阅读。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阅读,我在班级开阔一片适合孩子自己的空间,即在教室墙壁上设置了“读书大本营”的字样。要求学生在读书的同时可以进行有心的摘抄,制作成读书卡形式贴在墙上,供同学们欣赏、学习,这样既充分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何乐而不为?
(二)精心挖掘,合理操练。心理学认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需要经验的积累。在口语交际课中,要使学生真正提高交往能力,必须重视范例的引导。
1.借用日常生活的事例。课程标准在口语训练外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案例1:《借铅笔》一课,这是与日常的生活联系密切的交际内容,在这节课上,学生一看到课题就感到分外亲切。于是在上课时,我先播放了根据图画内容改编的小猴向熊猫借橡皮及还橡皮的故事录像。等学生们看完录像后,我再相机提出: 1、小猴是怎样向熊猫借橡皮的?熊猫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2、字改好后,小猴是怎样还橡皮的?……当这些“石块”在课堂击起千层浪,学生们很快进入角色,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教师主导作用不正得以充分体现?
2.利用突发的意外事件。在意外事件过后,学生的内心体验独特真切。教师要抓住契机,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案例2:那天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还在为学校传达室家的只有三岁的小妹妹误闯进教室而骚动不已。于是,我改变了教学计划,乐呵呵地当起了观众。当我看完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后,我就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发生的事情,同学们就有话可说,再来写一写竟一点也不觉得为难。
3.打破常规的口语交际时间。为消除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恐惧心理,我常机动调整指导的时间。以二年级上册的练习2中的口语交际《问路》为例:
案例3:上课铃刚响,我就向同学们宣布一件事,就是要去某些学生家去家访。我利用了孩子们好奇的心理,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到了问路上。我愁眉苦脸地说:“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道该怎么走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于是很多孩子给我出主意:应该问路边的阿姨、叔叔……在问路时应告诉别人自己要去的地方……说话时应该有礼貌,这样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这样,我把发言权交给了蠢蠢欲动的孩子们,他们争先恐后、积极踊跃的发言,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4.指导有效的课后练笔 。很多课文常常会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时不妨鼓励学生说一说。如:
案例4:记得刚学完《狐狸和乌鸦》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下一次乌鸦叼着肉再次与狐狸相遇,会发生什么事呢?”----有说“狐狸看见乌鸦会破口大骂,说乌鸦是世界上最坏的东西,是骗子,是大坏蛋!”结果乌鸦还是耐不住性子,一张嘴肉掉了下来,又上当了;有说“狐狸骂乌鸦,发现乌鸦没吱声后,狐狸假装很生气地怂恿乌鸦跟它打一仗,乌鸦实在忍不住,一下子冲向狐狸,但是却被狐狸一把捉住,成了狐狸的美餐;有说“乌鸦肉掉了下去,狐狸接到肉后便向小溪跑去,乌鸦在后面追。最后狐狸停了下来,乌鸦装腔作势地说:“哼,狐狸,你偷了东西,一定会受到上帝的惩罚的,要是不信就到小溪边照一照。”狐狸照做了,这时乌鸦便将他推进了水里,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时候再布置学生课外练笔,结果怎能不异彩纷呈?
通过一学年的实践,本班孩子在课堂发言、感情朗读、口语交际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笔者坚信,只要我们在这条路上坚持探索,不断操练,孩子们一定会突破家庭、区域的差异,走出一条全新的自主学习之路。
一、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后都有一个相应的“练习”,苏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十二册书共安排了88次“练习”,其中一、二年级30次,三、四年级30次,五、六年级28次。语文练习课包括四大板块:“学用字词句”(或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 、“读读背背”(或诵读与欣赏、诵读与感悟)、 “写好铅(钢)笔字”和“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为社会培养“能说会道”开放型的人才。针对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是含糊、琐碎、杂乱无序现象,笔者在2011年2月初,对本校低年级的1000名学生及家长进行了调查。
(一)“交際内容粗糙性”的现状调查及分析。笔者所在城市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学校施教区内很多家长外出到全国各地打工,造成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处较多,而老人因年纪较大,文化偏低,加之溺爱有加,普遍存在教育不当,疏于指导,知识面窄,不善表达自己想法。为此,笔者对低年级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本校低年级1000名学生家长赴外地打工占69.4%,他们从事流动性大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理自己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子女必要而科学的家庭指导。
(二)“交际行为被动性”的调查及分析。我们每个个体都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个人寻求更好的生存空间的关键所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习顺利完成,更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灵魂的升华。
但是笔者抽取了本校二年级前5个班的24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境地,长此以往,会使他们产生内心孤独、对事物冷漠,不懂得尊重、理解、欣赏同伴等现象,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二、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教学欠缺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孔子曰:“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比写更重要、更实际。然而,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和落实,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从学校教育的现状来看,很多教师把它当作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没有口语交际教学的一方天地。从学生现状看,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能力差、怕说话等,是何原因?我个人认为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 易走捷径,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要想上好一节口语交际训练课,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充分的课前准备。由于教师自认为低年级语文教材内容简单,缺乏充分的准备,造成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口语交际问题往往不知如何应对,含糊其辞,有的教师为走捷径常常只是提问了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接着就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了。这些客观或主观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口语交际专门训练的重要性,导致了口语交际课的时间被大大挤压,无法保证足够的训练量。
(二) 注重个体,忽视学生全体参与性的培养。一次,听同级部教师的随堂课,发现课上的非常精彩,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对答如流,可我一看发言的学生就那么几个,全班共有46人,发言的基本就锁定在七、八个学生的身上,其他的孩子就成“忠实”的听众。
试想,这个班有46名学生,大体可分为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造成目前这种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基本一条是教师注重了学生个体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全体的参与,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懒于思考、弱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危害。因此,要使口语交际训练到实处,教师应参与其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给学生说的方法,合作交流,拓宽合作的话题,让学生乐于交流,这是口语交际是否成功的关键。
三、另辟蹊径,拓展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的新时空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朗读对理解句子含义的重要作用,但我们清楚朗读不仅对理解句子的含义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和语感能力,锻炼学生的口才,提高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诵读诗句,积累语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1-2年级,要求学生会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合理的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激发并保持学习的兴趣,为日后的知识消化、内化打下基础。”
1.晨间进行诵读。每天早晨利用课前10分钟,老师向学生们推荐好的阅读内容,有五言绝句、儿童诗、童谣、经典小故事等进行阅读,这样的“天天背,周周清”的措施使学生们学得既轻松又牢固,让学生在诵读中真正感受到作品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气势美。
2.开放图书角阅读。建立班级图书角,倡导个人图书互借。班级建立自己的图书角,除了把自己爱读的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科幻故事等与大家分享,使学生更一层的进行思考,一个个小故事的开启与连接,使得孩子兴趣逐步增强,产生共鸣,引发孩子们进行积极的头脑风暴。
3.利用读书卡加强阅读。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阅读,我在班级开阔一片适合孩子自己的空间,即在教室墙壁上设置了“读书大本营”的字样。要求学生在读书的同时可以进行有心的摘抄,制作成读书卡形式贴在墙上,供同学们欣赏、学习,这样既充分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何乐而不为?
(二)精心挖掘,合理操练。心理学认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需要经验的积累。在口语交际课中,要使学生真正提高交往能力,必须重视范例的引导。
1.借用日常生活的事例。课程标准在口语训练外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案例1:《借铅笔》一课,这是与日常的生活联系密切的交际内容,在这节课上,学生一看到课题就感到分外亲切。于是在上课时,我先播放了根据图画内容改编的小猴向熊猫借橡皮及还橡皮的故事录像。等学生们看完录像后,我再相机提出: 1、小猴是怎样向熊猫借橡皮的?熊猫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2、字改好后,小猴是怎样还橡皮的?……当这些“石块”在课堂击起千层浪,学生们很快进入角色,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教师主导作用不正得以充分体现?
2.利用突发的意外事件。在意外事件过后,学生的内心体验独特真切。教师要抓住契机,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案例2:那天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还在为学校传达室家的只有三岁的小妹妹误闯进教室而骚动不已。于是,我改变了教学计划,乐呵呵地当起了观众。当我看完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后,我就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发生的事情,同学们就有话可说,再来写一写竟一点也不觉得为难。
3.打破常规的口语交际时间。为消除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恐惧心理,我常机动调整指导的时间。以二年级上册的练习2中的口语交际《问路》为例:
案例3:上课铃刚响,我就向同学们宣布一件事,就是要去某些学生家去家访。我利用了孩子们好奇的心理,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到了问路上。我愁眉苦脸地说:“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道该怎么走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于是很多孩子给我出主意:应该问路边的阿姨、叔叔……在问路时应告诉别人自己要去的地方……说话时应该有礼貌,这样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这样,我把发言权交给了蠢蠢欲动的孩子们,他们争先恐后、积极踊跃的发言,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4.指导有效的课后练笔 。很多课文常常会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时不妨鼓励学生说一说。如:
案例4:记得刚学完《狐狸和乌鸦》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下一次乌鸦叼着肉再次与狐狸相遇,会发生什么事呢?”----有说“狐狸看见乌鸦会破口大骂,说乌鸦是世界上最坏的东西,是骗子,是大坏蛋!”结果乌鸦还是耐不住性子,一张嘴肉掉了下来,又上当了;有说“狐狸骂乌鸦,发现乌鸦没吱声后,狐狸假装很生气地怂恿乌鸦跟它打一仗,乌鸦实在忍不住,一下子冲向狐狸,但是却被狐狸一把捉住,成了狐狸的美餐;有说“乌鸦肉掉了下去,狐狸接到肉后便向小溪跑去,乌鸦在后面追。最后狐狸停了下来,乌鸦装腔作势地说:“哼,狐狸,你偷了东西,一定会受到上帝的惩罚的,要是不信就到小溪边照一照。”狐狸照做了,这时乌鸦便将他推进了水里,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时候再布置学生课外练笔,结果怎能不异彩纷呈?
通过一学年的实践,本班孩子在课堂发言、感情朗读、口语交际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笔者坚信,只要我们在这条路上坚持探索,不断操练,孩子们一定会突破家庭、区域的差异,走出一条全新的自主学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