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更大力度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汲取课本经典中包含的营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素养。本文将针对当下的教学情境,就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7.038
新课程改革使得课本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增添了大量有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本内容。语文教师应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借助朗读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向我们说明,反复阅读能够帮助人们提升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不论是古诗学习还是文言文学习都离不开朗读,为什么呢?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进行语言表达方式,了解古代的传统习俗。需要注意的是,朗读不是随心所欲的乱读,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和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对学生的引導,让学生学会泛读、诵读、精读,在阅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教《陋室铭》一文时,我就尝试将朗读与思考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思,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内涵。《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短短24个字就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感悟。引导学生理解“陋室不陋”,体会主人公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哲理和感悟。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诉说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之谈笑说话之人无不是名人名士,谈论的事情无不是人生大事或者对生活的感悟,既可以品琴音,阅金经,又不会拘泥于生活的束缚,这是如何的洒脱超然,表明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和诵读,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意境以及在生活中的处事态度。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地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博大胸襟。这种阅读学习的方式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康成长有着极大帮助。这种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才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利用信息技术传播传统文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教育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媒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中的丰富动画、视频等方式,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民族文化与古诗文相互融合,以动态方式为学生进行展示课程内容,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究古人的世界。
如《愚公移山》一文中写道:“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些学生很难理解文言文的表达形式,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山的高大巍峨展示出来,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将愚公如何开始挖山,又是如何反驳周围人的嘲笑,以及如何感动天地的经过演绎出来,让学生理解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通过了解丰富的故事情节、精彩的人物塑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使得整个课堂活跃起来,打破传统教学中僵化的课堂模式。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创作意境,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精神魅力。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学生深切感悟古诗文的丰富情感。
三、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学习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体现在课外。学生需要一定的课外阅读积累,在传统文化学习领域更是如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断为学生创造条件,帮助其学习传统优秀文化,鼓励学生在空闲时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我会在每学期开始阶段就为学生布置每日任务,要求学生每天学习一个成语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成语的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为学生的写作练习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分享自己的成果,每人说一个成语小故事,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比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课前安排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积累的成语分享出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有学生分享关于“杞人忧天”故事,虽然故事内容简单,但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解,锻炼了表达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轮流分享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故事,包括介绍其主要作品、个人事迹等。这种方式可以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语文学习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总之,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家国观念。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传统文化知识产生一定的理解、感悟,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最终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担当、有理想的有志青年。
参考文献:
[1] 谢广东《渗透传统文化,滋养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22期。
[2] 刘照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天地》2018年第4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7.038
新课程改革使得课本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增添了大量有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本内容。语文教师应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借助朗读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向我们说明,反复阅读能够帮助人们提升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不论是古诗学习还是文言文学习都离不开朗读,为什么呢?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进行语言表达方式,了解古代的传统习俗。需要注意的是,朗读不是随心所欲的乱读,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和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对学生的引導,让学生学会泛读、诵读、精读,在阅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教《陋室铭》一文时,我就尝试将朗读与思考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思,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内涵。《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短短24个字就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感悟。引导学生理解“陋室不陋”,体会主人公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哲理和感悟。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诉说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之谈笑说话之人无不是名人名士,谈论的事情无不是人生大事或者对生活的感悟,既可以品琴音,阅金经,又不会拘泥于生活的束缚,这是如何的洒脱超然,表明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和诵读,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意境以及在生活中的处事态度。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地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博大胸襟。这种阅读学习的方式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康成长有着极大帮助。这种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才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利用信息技术传播传统文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教育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媒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中的丰富动画、视频等方式,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民族文化与古诗文相互融合,以动态方式为学生进行展示课程内容,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究古人的世界。
如《愚公移山》一文中写道:“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些学生很难理解文言文的表达形式,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山的高大巍峨展示出来,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将愚公如何开始挖山,又是如何反驳周围人的嘲笑,以及如何感动天地的经过演绎出来,让学生理解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通过了解丰富的故事情节、精彩的人物塑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使得整个课堂活跃起来,打破传统教学中僵化的课堂模式。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创作意境,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精神魅力。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学生深切感悟古诗文的丰富情感。
三、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学习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体现在课外。学生需要一定的课外阅读积累,在传统文化学习领域更是如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断为学生创造条件,帮助其学习传统优秀文化,鼓励学生在空闲时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我会在每学期开始阶段就为学生布置每日任务,要求学生每天学习一个成语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成语的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为学生的写作练习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分享自己的成果,每人说一个成语小故事,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比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课前安排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积累的成语分享出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有学生分享关于“杞人忧天”故事,虽然故事内容简单,但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解,锻炼了表达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轮流分享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故事,包括介绍其主要作品、个人事迹等。这种方式可以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语文学习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总之,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家国观念。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传统文化知识产生一定的理解、感悟,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最终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担当、有理想的有志青年。
参考文献:
[1] 谢广东《渗透传统文化,滋养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22期。
[2] 刘照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天地》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