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历资料
例1:患者,女,64岁,因“大便变形1个月,伴大便带血2天”为主诉于2011年1月10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间断出现大便变形,肛门下坠,2天前无明显原因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呈鲜红色血样,排便时无疼痛。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长期口服“施慧达,1片/日”,無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史。查体:T 365℃,P 72次/分,R 18次/分,BP 130/80mmHg,全身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肛门指诊:距肛缘4cm直肠前壁可触及一肿物,活动度可,质软,无压痛。1月11日,肛门镜示:肿物大小约20cm×30cm,色鲜红、广基。肝功能:Tb 12μmol/L,T 775g/L,A 468g/L,ALT 19u/L,AST 19u/L。肾功能:BUN 528mmol/L,Cr 493μmol/L。血糖475mmol/L。血脂:CHO 514mmol/L,TG 066mmol/L,HDL 144mmol/L,LDL 407mmol/L。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检测阴性。PT 141秒,APTT 24秒。血常规:WBC 476×109/L,RBC 406×1012/L,Hg 129g/L,PLT 202×109/L。心电图正常。胸片正常。1月12日,行结肠镜检查,直肠近肛门发现一肿物,大小约20cm,行内镜下活检3块,病理结果示: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于1月12日上午11∶15行腰麻下手术切除;切除标本25cm,切面灰白色灰褐色,质软。病理诊断:恶性肿瘤,形态符合恶性黑色素瘤,建议免疫组化进一步确诊。1月13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免疫组化结果:Melan-A(+),HMB45(+),Ki-67(+),CK(-),LCA(-),S-100(+)。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号H11-00140。于2月8日出院。
例2:患者,男,61岁,因“间断大便带血1个月”为主诉于2012年4月1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排便次数增多,大便间断呈鲜红色血样,排便时无疼痛。既往有冠心病史10年,长期口服“尼莫地平片,1片/日”,2008年因胆囊息肉行胆囊摘除术,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查体:T 368℃,P 80次/分,R 17次/分,BP 140/90mmHg,全身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肛门指诊:距肛缘5cm直肠侧壁可触及一肿物,活动度可,质软,无压痛。4月4日,肛门镜示:肿物大小约15cm×20cm,色红、广基。肝功能:Tb 14μmol/L,T 75g/L,A 44g/L,ALT 31u/L,AST 12u/L。肾功能:BUN 472mmol/L,Cr 457μmol/L。血糖:512mmol/L。血脂:CHO 495mmol/L,TG 064mmol/L,HDL 184mmol/L,LDL 482mmol/L。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检测阴性。PT 145秒,APTT 22秒。血常规:WBC 395×109/L,RBC 395×1012/L,Hg 115g/L,PLT 301×109/L。心电图正常。胸片正常。4月6日,行结肠镜检查,直肠近肛门发现一肿物,大小约15cm,行内镜下活检4块,病理结果示: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于4月9日上午8:50行腰麻下手术切除;切除标本20cm,切面灰灰白色,质软。免疫组化结果:Melan-A(+),HMB45(+),Ki-67(+>70%),CK(-),LCA(-),S-100(+)。病理诊断:直肠恶性黑色素瘤。4月21日出院。
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是恶性度极高,具有黑色素细胞分化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2%。最常见于皮肤,其次好发于眼部,肛管直肠是其第3好发部位。与黑色素瘤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有遗传、紫外线、色素痣、外伤等[1]。原发于肛管直肠的恶性黑色素瘤罕见,约占肛管直肠恶性肿瘤1%以下。其组织来源:皮肤色素细胞或该种细胞在直肠的交错移行部分;肠黏膜或神经组织的色素细胞。有报道原发于肛管直肠黑色素瘤中,黑色素瘤、鳞癌、腺癌之比1:8∶250。肛管及肛周恶性黑色素瘤分为3型:①恶性雀斑:又称赫金森黑色素斑;②派杰样恶性黑色素瘤;③结节性恶性黑色素瘤[2]。由于本病少见,确诊率低,临床初诊时常误诊为脱垂性痔、血栓性外痔或直肠癌等,无诊治经验的内镜医师怕出血,不活检,往往延误诊治。有报道病变直径≥4mm 5年生存率仅25%[3]。近年国内外文献总共收集457例,平均术后生存期25个月,5年生存率6%[4]。本病发展快,转移早,死亡率高,因此早诊断非常重要。有的学者推荐“ABCDE”诊断方法:A(Asymmetry)不对称性;B(Border)弥散状边缘;C(Color)颜色不均;D(Diameter)直径>5mm;E(Enlargement)增大或进展趋势[5]。对皮肤及浅表部位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而对于比较隐匿的鼻腔、阴道和直肠内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比较困难。此2例病变直径在15~25cm,临床表现不典型,为非色素性黑色素瘤。因此当老年患者以无痛性鲜红色血样大便或大便变形为主要症状时,要考虑到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及时行内镜下活检,作多抗体免疫组化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高天文,刘荣卿.恶性黑素瘤病因及病理机制研究进展.实用肿瘤杂志,1998,13(6):32-325.
2兰竞丽.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10例临床病理学研究[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7,14(3):195.
3彭光银.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误诊与病理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8):1451.
4回允中,译.阿克曼外科病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54.
5刘巍峰,牛晓辉.皮肤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围骨肿瘤骨病,2008,7(3):171.
例1:患者,女,64岁,因“大便变形1个月,伴大便带血2天”为主诉于2011年1月10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间断出现大便变形,肛门下坠,2天前无明显原因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呈鲜红色血样,排便时无疼痛。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长期口服“施慧达,1片/日”,無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史。查体:T 365℃,P 72次/分,R 18次/分,BP 130/80mmHg,全身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肛门指诊:距肛缘4cm直肠前壁可触及一肿物,活动度可,质软,无压痛。1月11日,肛门镜示:肿物大小约20cm×30cm,色鲜红、广基。肝功能:Tb 12μmol/L,T 775g/L,A 468g/L,ALT 19u/L,AST 19u/L。肾功能:BUN 528mmol/L,Cr 493μmol/L。血糖475mmol/L。血脂:CHO 514mmol/L,TG 066mmol/L,HDL 144mmol/L,LDL 407mmol/L。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检测阴性。PT 141秒,APTT 24秒。血常规:WBC 476×109/L,RBC 406×1012/L,Hg 129g/L,PLT 202×109/L。心电图正常。胸片正常。1月12日,行结肠镜检查,直肠近肛门发现一肿物,大小约20cm,行内镜下活检3块,病理结果示: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于1月12日上午11∶15行腰麻下手术切除;切除标本25cm,切面灰白色灰褐色,质软。病理诊断:恶性肿瘤,形态符合恶性黑色素瘤,建议免疫组化进一步确诊。1月13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免疫组化结果:Melan-A(+),HMB45(+),Ki-67(+),CK(-),LCA(-),S-100(+)。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号H11-00140。于2月8日出院。
例2:患者,男,61岁,因“间断大便带血1个月”为主诉于2012年4月1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排便次数增多,大便间断呈鲜红色血样,排便时无疼痛。既往有冠心病史10年,长期口服“尼莫地平片,1片/日”,2008年因胆囊息肉行胆囊摘除术,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查体:T 368℃,P 80次/分,R 17次/分,BP 140/90mmHg,全身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肛门指诊:距肛缘5cm直肠侧壁可触及一肿物,活动度可,质软,无压痛。4月4日,肛门镜示:肿物大小约15cm×20cm,色红、广基。肝功能:Tb 14μmol/L,T 75g/L,A 44g/L,ALT 31u/L,AST 12u/L。肾功能:BUN 472mmol/L,Cr 457μmol/L。血糖:512mmol/L。血脂:CHO 495mmol/L,TG 064mmol/L,HDL 184mmol/L,LDL 482mmol/L。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检测阴性。PT 145秒,APTT 22秒。血常规:WBC 395×109/L,RBC 395×1012/L,Hg 115g/L,PLT 301×109/L。心电图正常。胸片正常。4月6日,行结肠镜检查,直肠近肛门发现一肿物,大小约15cm,行内镜下活检4块,病理结果示: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于4月9日上午8:50行腰麻下手术切除;切除标本20cm,切面灰灰白色,质软。免疫组化结果:Melan-A(+),HMB45(+),Ki-67(+>70%),CK(-),LCA(-),S-100(+)。病理诊断:直肠恶性黑色素瘤。4月21日出院。
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是恶性度极高,具有黑色素细胞分化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2%。最常见于皮肤,其次好发于眼部,肛管直肠是其第3好发部位。与黑色素瘤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有遗传、紫外线、色素痣、外伤等[1]。原发于肛管直肠的恶性黑色素瘤罕见,约占肛管直肠恶性肿瘤1%以下。其组织来源:皮肤色素细胞或该种细胞在直肠的交错移行部分;肠黏膜或神经组织的色素细胞。有报道原发于肛管直肠黑色素瘤中,黑色素瘤、鳞癌、腺癌之比1:8∶250。肛管及肛周恶性黑色素瘤分为3型:①恶性雀斑:又称赫金森黑色素斑;②派杰样恶性黑色素瘤;③结节性恶性黑色素瘤[2]。由于本病少见,确诊率低,临床初诊时常误诊为脱垂性痔、血栓性外痔或直肠癌等,无诊治经验的内镜医师怕出血,不活检,往往延误诊治。有报道病变直径≥4mm 5年生存率仅25%[3]。近年国内外文献总共收集457例,平均术后生存期25个月,5年生存率6%[4]。本病发展快,转移早,死亡率高,因此早诊断非常重要。有的学者推荐“ABCDE”诊断方法:A(Asymmetry)不对称性;B(Border)弥散状边缘;C(Color)颜色不均;D(Diameter)直径>5mm;E(Enlargement)增大或进展趋势[5]。对皮肤及浅表部位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而对于比较隐匿的鼻腔、阴道和直肠内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比较困难。此2例病变直径在15~25cm,临床表现不典型,为非色素性黑色素瘤。因此当老年患者以无痛性鲜红色血样大便或大便变形为主要症状时,要考虑到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及时行内镜下活检,作多抗体免疫组化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高天文,刘荣卿.恶性黑素瘤病因及病理机制研究进展.实用肿瘤杂志,1998,13(6):32-325.
2兰竞丽.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10例临床病理学研究[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7,14(3):195.
3彭光银.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误诊与病理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8):1451.
4回允中,译.阿克曼外科病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54.
5刘巍峰,牛晓辉.皮肤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围骨肿瘤骨病,2008,7(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