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荣珍,1938年8月生,安徽合肥人。1959年9月,从芜湖电校毕业后,先后到合肥锻压机床厂、合肥锅炉厂工作,历任技术员、组长、科长、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厂长等职。1986年调任合肥洗衣机总厂副厂长、厂长。1992年3月,合肥洗衣机总厂与美菱冰箱厂合并为合肥美菱集团,陈荣珍任总经理、党委书记、高级经济师。1992年12月,荣事达电气有限公司创立,他担任任荣事达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1994年任合肥荣事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同年中日合资合肥三洋荣事达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任董事长。2002年7月退休。陈荣珍曾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称号,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突出贡献奖”金质奖章,合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功勋企业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携手“水仙”借船出海
1954年的合肥新兴机具厂是一个由十几名个体铜匠组成,生产吊锁、小冲床、小电动机的“小鸡吃食,自刨自食”的街道集体企业。
1980年6月,国家轻工业部在安徽布点洗衣机生产厂家。经过一番努力争取,合肥新兴机具厂接到了试制任务,经过半年的努力,生产出安徽省第一台能够运转的“佳净”牌单桶洗衣机。1981年,“合肥新兴机具厂”更名为“合肥洗衣机厂”,并研制出“百花”牌洗衣机。由于符合消费市场需求,该产品销售火爆。1984年,市政府决定将市塑料三厂、塑料九厂划归合肥洗衣机厂,并改名为合肥洗衣机总厂。
1986年1月,经济体制改革启动,陈荣珍勇担大任,担任主管业务的副厂长。7月接任厂长,大刀阔斧开启了改革改制之路,为后期荣事达品牌的诞生埋下了注脚。
但是,这年年底出现了洗衣机产品压库3万台的窘境,全厂固定资产一度只剩300多万元……
面对困难,陈荣珍在一次全厂干部大会上为大家鼓劲:“逆境催人奋发,未出去便认输,不是我的习惯。只有迎着困难前进,光明与胜利才会向我们招手!”
经过细致地分析,陈荣珍发现产品品牌没有打响是造成积压的主要原因。当时,广州“威力”、上海“水仙”、无锡“小天鹅”等品牌的洗衣机已经抢占大部分市场。合肥洗衣机厂如果要做大,只有借力发展。正巧,上海洗衣机厂在寻找合作伙伴。陈荣珍顺势做出了“借牌经营,借船出海”的决策,与上海“水仙”达成联营协议,让“水仙”品牌之光映红凋谢的“百花”。结果一炮打响,仅6个月就使企业起死回生,积压产品也销售一空。
后来在全国各地,“借船出海”的战略被屡屡提起。但“水仙”虽好,终归属于他人。多年后谈到此事时,陈荣珍深有感触地说:“站在别人的屋檐下躲雨不好受。”
1992年,合肥洗衣机总厂与上海“水仙”的联营协议期满,陈荣珍决定自创品牌,自建销售网络。对此,他说道:“如果老是藏在别人的翅膀下,那就永远也学不会飞。”实际这年合肥洗衣机厂的产能,已经远远超过上海“水仙”洗衣机。
在陈荣珍的积极运作下,1992年10月,合肥洗衣机总厂与香港丰事达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了荣事达电器有限公司。正是因为有了陈荣珍这次“惊险一跳”,才为日后荣事达集团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给“荣事达”插上翅膀
1993年1月1日,第一台荣事达洗衣机在合肥正式下线,这意味着“合肥造”将迎来自己真正的品牌,这一举动向外界宣告,一个享誉中国家电产业的卓越品牌“荣事达”强势诞生。其后,广告语“荣事达,时代潮”响彻全国。
为了让这一新牌号占领市场,让消费者接受,陈荣珍在销售上实施“声东击西”的战术,把产品销售重点放在东北、华北地区,并以此为突破口,在中南、西北、华东及安徽省内4个地区的7座大城市,开辟了小块“试验田”。同时,采用强有力的宣传攻势帮助促销,在短短的4个月内,先后在合肥、郑州、石家庄、张家口、南昌、武汉、南京、沈阳8个城市,连续召开8次新闻发布會,掀起了一股“荣事达”旋风。
1994年4月26日,安徽经济成果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全数出席。作为安徽名片,荣事达洗衣机当仁不让,被摆在十分醒目的位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乔石在经过荣事达展台时,伫立良久,由衷地赞许:“荣事达洗衣机,如雷贯耳!”此时,荣事达品牌知名度达到巅峰状态。
1994年初,中日合资合肥三洋荣事达电器有限公司成立。随后,合肥洗衣机总厂于6月6日正式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安徽省第一家由外资作为发起人之一的股份有限公司。
正因为有了“荣事达”“美菱”等一大批领先型的家电企业,确立了安徽“轻工大省”的身份。安徽经济迅速飙升,被誉为华东地区的一匹“黑马”。
1995年,“荣事达”的“零缺陷管理集”被编入MBA教程,以技术成就品质、以管理提升品质成为行业佳话,并被众多企业效仿。
1996年8月28日,“荣事达”与美泰克和香港爱瑞集团合资签约,总投资13.4亿元人民币,共同兴办6个企业。
1997年5月18日,“荣事达”率先向全社会公布《企业竞争自律宣言》,积极倡导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1998年,“荣事达”整合全球优势资源,实现“中国智造”,携手国际家电巨头美泰克,推出了荣事达冰箱,杀入冰箱市场。由于产品品类创新,品质如一,两年时间,便成为行业十强。
荣事达集团生产的洗衣机主要有荣事达、三峡和三洋3个牌子,产品从低档到高档配备齐全;与美泰克公司推出的融合世界最新技术的荣事达全能冰箱,以技术优势赢得了一致好评;此后推出的电热水器、微波炉也因科技含量高,深受消费者信赖。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陈荣珍先行一步。正是这种体制变革带来的力量,在接下来的1995年到1998年,让“荣事达”独领风骚,连续4年创全国产销量第一的奇迹。“四连霸”的背后是全国消费者对“荣事达”品质的高度认可,荣事达洗衣机产量一举突破200万台,名震天下。 此时,回想起“躲在别人翅膀底下永远学不会飞”的宣言,陈荣珍不禁感慨万千。仅仅用了4年,他就给“荣事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999年,“荣事达”获国家首批驰名商标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2000年7月至2001年3月,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荣事达”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2001年,“荣事达”总资产达34亿元,职工近万人,拥有11个子公司,其中中美合资公司7个,中日合资公司1个。荣事达洗衣机、电冰箱均首批获得中国免检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同一产地规模最大的洗衣机生产基地,全国高新技术百强企业。
借力打力营造家电巨鳄
“品牌创出来了,企业资本积累也达到了一定规模,就要考虑下一步怎么融资发展、做大做强的问题,小富即安不是我的性格。”陈荣珍说。
1993年,在公司的资本利润率高达20%,公司资本估价高达2.25亿时,陈荣珍又率先对品牌存量资产进行盘活,这种做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当人们还在不解时,陈荣珍已在盘活资本上赚得盆满钵满,他先将“荣事达”49%的股权出让给香港一家公司,获得1.1亿元,再拿这1.1亿元与日本三洋公司合资又引进1.18亿元,成立了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这就是家电行业广为流传的“出让资产,赢来三洋”的佳话。
通过这两次资产在买卖中的增值,“荣事达”的公司资本在1993年、1994年两年内翻了两番,实现了二变四、四变八的几何级数扩张。
1996年,陈荣珍开始考虑“荣事达”的“多元化”未来。经考察,他选择了美国家电业排名第三的美泰克公司进行合作。陈荣珍以“荣事达”旗下的5个子公司作价,美泰克则投入8200万美元的现金,双方各持合资公司49.5%的股份,公司生产高档冰箱。陈荣珍又以他高超的资本运作手腕和在家电业的声望,从美国人的口袋“掏”来了数亿人民币。
到此时,陈荣珍带领“荣事达”建立起中日、中美、集团本身“三足鼎立”格局,提前一步实现混合所有制。
实际上,“荣事达”正是在这一连串的资本运营中,将存量资产货币化,把资产以货币形态兑现,通过买卖把企业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组合到最佳状态。正如陈荣珍所说:“港商买我的股份是因为企业经营得好,能赚钱,后来又把钱收回来和美国人合资,是因为这样我赚的钱会更多。投资不是算计别人,而是‘各算各的账,各赚各的钱’。”
至2002年,短短16年间,陈荣珍通过资本运作,使“荣事达”净资产疯狂增长1000倍,由306万元骤增到33亿元。陈荣珍在中国家电行业被尊为“第一经理人”。俄罗斯国家报纸《真理报》佩服地称中国安徽陈荣珍是“资本运作的艺术家”。
2000万引发的风波
1998年是改革开放20周年,国有企业从这一年开始进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水区”,面临如何平稳顺利地向前走的课题。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发表文章《改革,我们正在闯大关》,“改革闯关”一词,成为当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事情的缘起却是合肥民营企业家姜茹的一个不起眼的投资举动。
作为一家私营房地产企业的老板,姜茹想拿出2000万元,直接参股“荣事达”。但对于这笔私人资本的介入,包括当时的陈荣珍在内的“荣事达”领导层,一开始心里都是没有底。
还没等姜茹和陈荣珍清晰地理出头绪,全国企业界、理论界便“吵成一片”。2月23日,《工人日报》发表一篇署名文章,道出了当时许多人的真实心声:“作为安徽省的骨干企业,荣事达股份组成中,外资已接近50%,如果今天接收2000万私人资本,明天再接收3000万,集体股可能降到50%以下,那么它姓公姓私?”
今天看来,这样的声音似乎有点难以理解。
此后,“姜茹现象”引发出的争论迅速席卷全国。从最早的北京媒体刊登文章开始,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十多家新闻媒体给予转载。
到了3月2日,安徽主流媒体《新安晚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新闻稿《个体户巨资参股荣事达》,文中首次披露:荣事达集团接受2000万元参股。10天后,《工人日报》以《混合经济是大势所趋》为题作了专题报道。该报记者分别采访了时任安徽省常务副省长汪洋、荣事达集团董事长陈荣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万欣和民营企业家庄荣昌。
但是在3月16日,作为合肥市委机关报的《合肥晚报》,却在头版发表新闻稿《民营资本参股荣事达仍在洽谈,改制锤音未落、员工倍加关注》,在社会上引起不同的反响,一时间大家都莫衷一是。
此时的陈荣珍和姜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但改革的脚步,终究无法继续等待。3月20日,陈荣珍与姜茹签署合资协议,“荣事达”以品牌资本、设备、土地、厂房等投入2040万元占51%股权,与姜茹合资组建荣事达电工有限公司。
面对广泛的争论,陈荣珍认为:“企业办事最根本的就是要遵循‘三個有利于’的标准,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应该去做。“荣事达”现在是集体、外资、国有、职工个人股都有,如果民营办成了,这种混合结构会把路越走越宽。如果自我限制,那是在做蠢事。”
同年,由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中国企业报、《企业管理》杂志社承办的“1998中国企业十大新闻评选活动”中,民营资本家姜茹携2000万资本参股“荣事达”,荣登1998年中国企业十大新闻。
在20年后的今天看来,民营资本参股国有企业,早已不再成为“新闻”,然而20年前却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2002年7月7日,陈荣珍离职。这也标志着陈荣珍等“中国第一代家电产业领军人”开始“谢幕”。这一代人的身影虽已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但他们的名字却像一座丰碑竖立在人们的心中。
(责任编辑:吴玫)
携手“水仙”借船出海
1954年的合肥新兴机具厂是一个由十几名个体铜匠组成,生产吊锁、小冲床、小电动机的“小鸡吃食,自刨自食”的街道集体企业。
1980年6月,国家轻工业部在安徽布点洗衣机生产厂家。经过一番努力争取,合肥新兴机具厂接到了试制任务,经过半年的努力,生产出安徽省第一台能够运转的“佳净”牌单桶洗衣机。1981年,“合肥新兴机具厂”更名为“合肥洗衣机厂”,并研制出“百花”牌洗衣机。由于符合消费市场需求,该产品销售火爆。1984年,市政府决定将市塑料三厂、塑料九厂划归合肥洗衣机厂,并改名为合肥洗衣机总厂。
1986年1月,经济体制改革启动,陈荣珍勇担大任,担任主管业务的副厂长。7月接任厂长,大刀阔斧开启了改革改制之路,为后期荣事达品牌的诞生埋下了注脚。
但是,这年年底出现了洗衣机产品压库3万台的窘境,全厂固定资产一度只剩300多万元……
面对困难,陈荣珍在一次全厂干部大会上为大家鼓劲:“逆境催人奋发,未出去便认输,不是我的习惯。只有迎着困难前进,光明与胜利才会向我们招手!”
经过细致地分析,陈荣珍发现产品品牌没有打响是造成积压的主要原因。当时,广州“威力”、上海“水仙”、无锡“小天鹅”等品牌的洗衣机已经抢占大部分市场。合肥洗衣机厂如果要做大,只有借力发展。正巧,上海洗衣机厂在寻找合作伙伴。陈荣珍顺势做出了“借牌经营,借船出海”的决策,与上海“水仙”达成联营协议,让“水仙”品牌之光映红凋谢的“百花”。结果一炮打响,仅6个月就使企业起死回生,积压产品也销售一空。
后来在全国各地,“借船出海”的战略被屡屡提起。但“水仙”虽好,终归属于他人。多年后谈到此事时,陈荣珍深有感触地说:“站在别人的屋檐下躲雨不好受。”
1992年,合肥洗衣机总厂与上海“水仙”的联营协议期满,陈荣珍决定自创品牌,自建销售网络。对此,他说道:“如果老是藏在别人的翅膀下,那就永远也学不会飞。”实际这年合肥洗衣机厂的产能,已经远远超过上海“水仙”洗衣机。
在陈荣珍的积极运作下,1992年10月,合肥洗衣机总厂与香港丰事达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了荣事达电器有限公司。正是因为有了陈荣珍这次“惊险一跳”,才为日后荣事达集团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给“荣事达”插上翅膀
1993年1月1日,第一台荣事达洗衣机在合肥正式下线,这意味着“合肥造”将迎来自己真正的品牌,这一举动向外界宣告,一个享誉中国家电产业的卓越品牌“荣事达”强势诞生。其后,广告语“荣事达,时代潮”响彻全国。
为了让这一新牌号占领市场,让消费者接受,陈荣珍在销售上实施“声东击西”的战术,把产品销售重点放在东北、华北地区,并以此为突破口,在中南、西北、华东及安徽省内4个地区的7座大城市,开辟了小块“试验田”。同时,采用强有力的宣传攻势帮助促销,在短短的4个月内,先后在合肥、郑州、石家庄、张家口、南昌、武汉、南京、沈阳8个城市,连续召开8次新闻发布會,掀起了一股“荣事达”旋风。
1994年4月26日,安徽经济成果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全数出席。作为安徽名片,荣事达洗衣机当仁不让,被摆在十分醒目的位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乔石在经过荣事达展台时,伫立良久,由衷地赞许:“荣事达洗衣机,如雷贯耳!”此时,荣事达品牌知名度达到巅峰状态。
1994年初,中日合资合肥三洋荣事达电器有限公司成立。随后,合肥洗衣机总厂于6月6日正式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安徽省第一家由外资作为发起人之一的股份有限公司。
正因为有了“荣事达”“美菱”等一大批领先型的家电企业,确立了安徽“轻工大省”的身份。安徽经济迅速飙升,被誉为华东地区的一匹“黑马”。
1995年,“荣事达”的“零缺陷管理集”被编入MBA教程,以技术成就品质、以管理提升品质成为行业佳话,并被众多企业效仿。
1996年8月28日,“荣事达”与美泰克和香港爱瑞集团合资签约,总投资13.4亿元人民币,共同兴办6个企业。
1997年5月18日,“荣事达”率先向全社会公布《企业竞争自律宣言》,积极倡导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1998年,“荣事达”整合全球优势资源,实现“中国智造”,携手国际家电巨头美泰克,推出了荣事达冰箱,杀入冰箱市场。由于产品品类创新,品质如一,两年时间,便成为行业十强。
荣事达集团生产的洗衣机主要有荣事达、三峡和三洋3个牌子,产品从低档到高档配备齐全;与美泰克公司推出的融合世界最新技术的荣事达全能冰箱,以技术优势赢得了一致好评;此后推出的电热水器、微波炉也因科技含量高,深受消费者信赖。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陈荣珍先行一步。正是这种体制变革带来的力量,在接下来的1995年到1998年,让“荣事达”独领风骚,连续4年创全国产销量第一的奇迹。“四连霸”的背后是全国消费者对“荣事达”品质的高度认可,荣事达洗衣机产量一举突破200万台,名震天下。 此时,回想起“躲在别人翅膀底下永远学不会飞”的宣言,陈荣珍不禁感慨万千。仅仅用了4年,他就给“荣事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999年,“荣事达”获国家首批驰名商标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2000年7月至2001年3月,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荣事达”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2001年,“荣事达”总资产达34亿元,职工近万人,拥有11个子公司,其中中美合资公司7个,中日合资公司1个。荣事达洗衣机、电冰箱均首批获得中国免检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同一产地规模最大的洗衣机生产基地,全国高新技术百强企业。
借力打力营造家电巨鳄
“品牌创出来了,企业资本积累也达到了一定规模,就要考虑下一步怎么融资发展、做大做强的问题,小富即安不是我的性格。”陈荣珍说。
1993年,在公司的资本利润率高达20%,公司资本估价高达2.25亿时,陈荣珍又率先对品牌存量资产进行盘活,这种做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当人们还在不解时,陈荣珍已在盘活资本上赚得盆满钵满,他先将“荣事达”49%的股权出让给香港一家公司,获得1.1亿元,再拿这1.1亿元与日本三洋公司合资又引进1.18亿元,成立了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这就是家电行业广为流传的“出让资产,赢来三洋”的佳话。
通过这两次资产在买卖中的增值,“荣事达”的公司资本在1993年、1994年两年内翻了两番,实现了二变四、四变八的几何级数扩张。
1996年,陈荣珍开始考虑“荣事达”的“多元化”未来。经考察,他选择了美国家电业排名第三的美泰克公司进行合作。陈荣珍以“荣事达”旗下的5个子公司作价,美泰克则投入8200万美元的现金,双方各持合资公司49.5%的股份,公司生产高档冰箱。陈荣珍又以他高超的资本运作手腕和在家电业的声望,从美国人的口袋“掏”来了数亿人民币。
到此时,陈荣珍带领“荣事达”建立起中日、中美、集团本身“三足鼎立”格局,提前一步实现混合所有制。
实际上,“荣事达”正是在这一连串的资本运营中,将存量资产货币化,把资产以货币形态兑现,通过买卖把企业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组合到最佳状态。正如陈荣珍所说:“港商买我的股份是因为企业经营得好,能赚钱,后来又把钱收回来和美国人合资,是因为这样我赚的钱会更多。投资不是算计别人,而是‘各算各的账,各赚各的钱’。”
至2002年,短短16年间,陈荣珍通过资本运作,使“荣事达”净资产疯狂增长1000倍,由306万元骤增到33亿元。陈荣珍在中国家电行业被尊为“第一经理人”。俄罗斯国家报纸《真理报》佩服地称中国安徽陈荣珍是“资本运作的艺术家”。
2000万引发的风波
1998年是改革开放20周年,国有企业从这一年开始进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水区”,面临如何平稳顺利地向前走的课题。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发表文章《改革,我们正在闯大关》,“改革闯关”一词,成为当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事情的缘起却是合肥民营企业家姜茹的一个不起眼的投资举动。
作为一家私营房地产企业的老板,姜茹想拿出2000万元,直接参股“荣事达”。但对于这笔私人资本的介入,包括当时的陈荣珍在内的“荣事达”领导层,一开始心里都是没有底。
还没等姜茹和陈荣珍清晰地理出头绪,全国企业界、理论界便“吵成一片”。2月23日,《工人日报》发表一篇署名文章,道出了当时许多人的真实心声:“作为安徽省的骨干企业,荣事达股份组成中,外资已接近50%,如果今天接收2000万私人资本,明天再接收3000万,集体股可能降到50%以下,那么它姓公姓私?”
今天看来,这样的声音似乎有点难以理解。
此后,“姜茹现象”引发出的争论迅速席卷全国。从最早的北京媒体刊登文章开始,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十多家新闻媒体给予转载。
到了3月2日,安徽主流媒体《新安晚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新闻稿《个体户巨资参股荣事达》,文中首次披露:荣事达集团接受2000万元参股。10天后,《工人日报》以《混合经济是大势所趋》为题作了专题报道。该报记者分别采访了时任安徽省常务副省长汪洋、荣事达集团董事长陈荣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万欣和民营企业家庄荣昌。
但是在3月16日,作为合肥市委机关报的《合肥晚报》,却在头版发表新闻稿《民营资本参股荣事达仍在洽谈,改制锤音未落、员工倍加关注》,在社会上引起不同的反响,一时间大家都莫衷一是。
此时的陈荣珍和姜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但改革的脚步,终究无法继续等待。3月20日,陈荣珍与姜茹签署合资协议,“荣事达”以品牌资本、设备、土地、厂房等投入2040万元占51%股权,与姜茹合资组建荣事达电工有限公司。
面对广泛的争论,陈荣珍认为:“企业办事最根本的就是要遵循‘三個有利于’的标准,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应该去做。“荣事达”现在是集体、外资、国有、职工个人股都有,如果民营办成了,这种混合结构会把路越走越宽。如果自我限制,那是在做蠢事。”
同年,由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中国企业报、《企业管理》杂志社承办的“1998中国企业十大新闻评选活动”中,民营资本家姜茹携2000万资本参股“荣事达”,荣登1998年中国企业十大新闻。
在20年后的今天看来,民营资本参股国有企业,早已不再成为“新闻”,然而20年前却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2002年7月7日,陈荣珍离职。这也标志着陈荣珍等“中国第一代家电产业领军人”开始“谢幕”。这一代人的身影虽已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但他们的名字却像一座丰碑竖立在人们的心中。
(责任编辑:吴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