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采取措施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重点护理要求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方法:本组所研究的30例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16例,女性有14例,他们的年龄在1~7岁之间。随机将这些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一组有15例患者。对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主要采取常规性护理的方法。而对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则是在常规性护理的前提下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措施。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有效护理。观察组患者在病症改善与体温恢复方面的效果好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新时期加强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重点护理要求的研究,有助于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与病情的恢复。
【关键词】小儿肺炎;心力衰竭;重点护理;要求
小儿肺炎作为当前儿科呼吸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在幼儿中发病的比例较高。这种疾病的病发对患儿心肌组织的损害较大,合并心力衰竭对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的危害较大[ 1 ]。因此,在临床的护理过程中把握住护理的重点内容与步骤,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儿当前的护理质量,提升患儿的生存质量。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30例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16例,女性有14例,他们的年龄在1~7岁之间。随机将这些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一组有15例患者。这些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表现是呼吸急促、发热、腹胀、嗜睡、肝脏肿大、心率过大等。
1.2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主要采取常规性护理的方法,而对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则是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以达到重点护理的要求。其内容包括药物对症治疗、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呼吸循环系统的检测等。
1.3评判标准
本组研究的评判标准的内容包括:一是无效,即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出现恶化现象;二是有效,即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得到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得到纠正,血常规逐步恢复正常;三是痊愈,即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血常规恢复正常[2]。
2 结果
利用统计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重点护理要求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从上表中可知: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病情均得到有效缓解。其中两组患者在HR数值的变化中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3 探讨
在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的重点护理要求包括以下五点[3]:
首先是要做好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药物治疗工作,在服药之前要检测患者的心率与心律,当患儿的心率小于 120次/分钟的时候需要暂停服用该种药物并立即向主治医生汇报以采取有力的急救措施[4]。当患儿在服药期间出现心律失常、黄视、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状况时要即刻汇报给主治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在使用利尿剂的时候,需要在一到两分钟内利用静脉注射完成,并记录患儿在一天内的出入量,并定期检查患儿的血钠与血钾。
其次是要做好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饮食习惯选择易消化并包含丰富营养物质的半流质食物。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以降低膈肌对患儿心肺功能的不利影响。对于婴儿的母乳喂养时间,每次为七到八分钟。而对于人工哺乳,需要采取措施让奶汁可自行滴落的速度为佳。
三是要做好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急救处理工作,对于需要急救的患儿,需要将病床的床头抬高30°~60°,用鼻导管给氧每分钟3~5L,并及时地给予患儿吸痰的处理。在进行救治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用于血管活性的药物的注射,另一条用于抗感染或者利尿药物的注射。
四是要做好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即护理人员要运用自身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与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理论知识耐心回答患儿家长的问题,并用温柔和蔼亲切的语言安抚患儿恐惧、紧张的心理。同时要对患儿家长进行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疾病救治方案、救治时间以及注意事项的培训与教育,逐步增强患儿家长配合治疗的勇气与耐心。
五是要做好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的检测工作,医务人员要运用多功能的心电监护设备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RR、HR数值进行检测,并细心观察患儿的心率、心律以及心音的强弱变化。同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三凹症、呼吸深浅度、鼻翼煽动、点头样呼吸的状态,在必要的时候检测患者的血气分析数据,并根据患儿血气分析的结果来有效调节给氧的时间与含量。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保持病区的安静,减少对患儿的不必要刺激,以免患儿出现焦躁不安、恐惧、哭闹的情绪。同时要按照主治医生的嘱咐给患儿注射镇静药物,以免患儿暴躁不安而引发心率加快与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孙祥玲.小儿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30例护理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2009,(1):56-57.
[2]王春明.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2):54-56.
[3]康娜,丁冬.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抢救护理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13):346-247.
[4]陈秀燕.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5):93-94.
【关键词】小儿肺炎;心力衰竭;重点护理;要求
小儿肺炎作为当前儿科呼吸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在幼儿中发病的比例较高。这种疾病的病发对患儿心肌组织的损害较大,合并心力衰竭对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的危害较大[ 1 ]。因此,在临床的护理过程中把握住护理的重点内容与步骤,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儿当前的护理质量,提升患儿的生存质量。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30例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16例,女性有14例,他们的年龄在1~7岁之间。随机将这些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一组有15例患者。这些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表现是呼吸急促、发热、腹胀、嗜睡、肝脏肿大、心率过大等。
1.2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主要采取常规性护理的方法,而对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则是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以达到重点护理的要求。其内容包括药物对症治疗、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呼吸循环系统的检测等。
1.3评判标准
本组研究的评判标准的内容包括:一是无效,即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出现恶化现象;二是有效,即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得到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得到纠正,血常规逐步恢复正常;三是痊愈,即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血常规恢复正常[2]。
2 结果
利用统计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重点护理要求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从上表中可知: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病情均得到有效缓解。其中两组患者在HR数值的变化中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3 探讨
在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的重点护理要求包括以下五点[3]:
首先是要做好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药物治疗工作,在服药之前要检测患者的心率与心律,当患儿的心率小于 120次/分钟的时候需要暂停服用该种药物并立即向主治医生汇报以采取有力的急救措施[4]。当患儿在服药期间出现心律失常、黄视、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状况时要即刻汇报给主治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在使用利尿剂的时候,需要在一到两分钟内利用静脉注射完成,并记录患儿在一天内的出入量,并定期检查患儿的血钠与血钾。
其次是要做好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饮食习惯选择易消化并包含丰富营养物质的半流质食物。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以降低膈肌对患儿心肺功能的不利影响。对于婴儿的母乳喂养时间,每次为七到八分钟。而对于人工哺乳,需要采取措施让奶汁可自行滴落的速度为佳。
三是要做好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急救处理工作,对于需要急救的患儿,需要将病床的床头抬高30°~60°,用鼻导管给氧每分钟3~5L,并及时地给予患儿吸痰的处理。在进行救治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用于血管活性的药物的注射,另一条用于抗感染或者利尿药物的注射。
四是要做好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即护理人员要运用自身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与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理论知识耐心回答患儿家长的问题,并用温柔和蔼亲切的语言安抚患儿恐惧、紧张的心理。同时要对患儿家长进行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疾病救治方案、救治时间以及注意事项的培训与教育,逐步增强患儿家长配合治疗的勇气与耐心。
五是要做好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的检测工作,医务人员要运用多功能的心电监护设备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RR、HR数值进行检测,并细心观察患儿的心率、心律以及心音的强弱变化。同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三凹症、呼吸深浅度、鼻翼煽动、点头样呼吸的状态,在必要的时候检测患者的血气分析数据,并根据患儿血气分析的结果来有效调节给氧的时间与含量。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保持病区的安静,减少对患儿的不必要刺激,以免患儿出现焦躁不安、恐惧、哭闹的情绪。同时要按照主治医生的嘱咐给患儿注射镇静药物,以免患儿暴躁不安而引发心率加快与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孙祥玲.小儿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30例护理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2009,(1):56-57.
[2]王春明.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2):54-56.
[3]康娜,丁冬.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抢救护理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13):346-247.
[4]陈秀燕.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