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假新闻之三大怪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k8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通过对《新闻记者》杂志2001~2009九年来90条假新闻的内容分析,发现当今假新闻呈现出三大怪状:涉假媒体所处环境优越、各类媒体承担角色多样、假新闻背后的时效要求低。怪状背后的原因很多,但追及9年来假新闻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缺乏制度的规范与惩戒。本文旨在通过对9年假新闻的现象分析,探究根治假新闻的必要对策。
  关键词:假新闻 怪状 对策 内容分析 制度
  
  自2002年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开展“十大假新闻”的评选。也是从第一次评选开始,组织者总是在活动开展的同时就大声疾呼“但愿我们的‘阳谋’会落空:这次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至今“十大假新闻”的评选依然热闹。
  本文以9年来评选入围的90条假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对假新闻的特征、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除了之前一些学者已经发现的假新闻内容集中于文体娱乐和社会新闻领域、刊载假新闻的媒体日益多样化、假新闻纠错时间日益缩短以外,笔者发现这些假新闻呈现“三大怪状”。
  涉假媒体所处环境优越
  这里所说的“环境”有两层含义:一是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应地区的发展程度,二是媒体自身的级别。
  从假新闻首次出现的媒体在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北京、四川、华东六省一市、珠三角这四地区的媒体上出现的假新闻最多,分别为34.44%、15.56%、14.44%和13.33%,四地区媒体的假新闻占有率达到77.77%。
  一般人们认为,地处偏僻、经济交通不发达的地区信息量少,因此信息准确度也相应会低。但我们反观这些“十大假新闻”数量较多的城市和地区,他们的环境都不闭塞,相应的经济条件和人才资源也是优越和丰富的。这些较为发达地方的媒体出现那么多假新闻,有一个可以理解的原因——竞争导致假新闻。这些地区经济的较好发展,也带来了媒体的繁荣。媒体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对于市场份额、经济效益的争夺大战让新闻工作者急红了双眼,他们或随意转载消息减少新闻生产成本,或编造劲爆故事迎合受众心理。在90条假新闻中,“编造夸大、哗众取宠”的有46条,由于“未核实信息源”而造假的有36条。从这些假新闻的成因分析背后,我们也不难看出其中的利益驱使。
  从刊载假新闻的媒体级别来看,省级以上媒体占到81.11%。90条假新闻中,出现在中央级媒体上的有18条(20%),省级媒体上的有55条(61.11%),而刊播在市、县级媒体上的为16条(17.78%)和1条(1.11%)。按照常理来说,媒体级别越高,其人才选拔会越严格,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也会较高,同时上级相关部门的监管会越严格,因此应该不会产生大量的假新闻。但事实却相反,探究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新闻工作者自身安于现状而懈怠马虎,但若媒体及相应的管理部门监管有效的话,此类现象应该不那么容易出现。
  各类媒体承担角色多样
  假新闻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各类媒体与受众见面,同时也通过这些媒体被揭穿。尤其是报刊和互联网,“既是制造者,又是揭露者”的特殊身份在这些年表现得更突出。从首发媒体来看,报刊假新闻有77条,互联网假新闻有11条;而首先由这两种媒体实施纠错的新闻分别是37条和20条。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纠错的速度,在网民纠错的这20条假新闻中,有13条是在假新闻发布当天或第二天便被立即拆穿的,有6条在2~5天内被识破,只有1条(2002年第6条“意韩赛主裁判死于乱枪”)在第9天被辟谣。
  报刊本身的严肃性、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使这两种媒体成为假新闻的掘墓人,但既然如此,这两种媒体为何自身又在制造着大量假新闻?为何新闻工作者不依然用批判假新闻的态度和干劲去阻止身边的假新闻出炉?媒体习惯于监督他人,而不严于律己,不是媒体及其工作人员不知道媒介的基本职能是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而是在“打假”以外的更为常态的日常报道中,他们缺乏这种意识和态度的坚持,同时,相应的激励他们坚守这种信仰的外部规制也不够健全。
  假新闻背后的时效要求低
  从新闻的时间性来看,90条假新闻中延迟性新闻77条,突发性消息13条。
  延迟性新闻即时效性不太强,对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精准度要求不十分高的新闻。按新闻生产的过程来看,延迟性新闻的采写、校对时间更充裕,因此也不容易出现错误。但现实又恰恰相反,延迟性新闻成了假新闻的重灾区。
  再看突发性消息,突发性消息涉及的是人们意料之外而突然爆发的事件,所以报道的精准度有时难以一下子把握。但我们稍稍分析下这13条涉假突发性消息的内容便可发现其“假”得十分离谱,假消息并非是因为事件紧急、调查核实难度大而形成的——人口死亡(7条)、天气恶劣(2条)、闹事犯罪(2条)、食物有毒(1条)、比赛“输”球(1条)之类的事情只要电话联系相关部门便能获得准确消息。
  很多人将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新闻工作者自身态度不端正、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缺乏。当然,这均是最直接的原因,但规范一种行为除了需要当事人的自律以外,特别是当自律不能解决当务之急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外部的他律,即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综观我国已出台的各种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规范制度,基本上都属于道德的范畴,即通过新闻工作者的自我约束,使自己的新闻工作和新闻作品符合真实准确的标准,如《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的“维护新闻真实性”。以自律为主的新闻规范所带来的最大弊端是对假新闻等有悖于新闻原则的非正当现象缺乏有力的监管和惩治,以至于假新闻屡禁不止、有恃无恐。在我国的《出版管理条例》、《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等文件规范中,对于“不真实或者不公正”出版内容的处理方法是:出版单位“应当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依法承担其他民事责任”;①致使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可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100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②从这些条款中的“应该”、“可”等词语的使用,以及对于不真实或不公正的内容出现后媒体不更正、不消除影响、不接受处罚等行为的后续惩治措施缺乏,可见我国目前对于假新闻等违规现象惩罚力度的软弱。也正因为如此,在9年的90条“十大假新闻”中,涉假媒体能够在事后公开解释、道歉、惩治责任人的仅有22条。因此,在继续呼吁新闻工作者加强自律的同时,我们也盼望防范假新闻的法律法规出台。
  一是关于新闻从业者资格准入的条款。媒体从业者应当是经过专业业务培训、拥有过硬素质和技能、持有上岗资格证的正式职员。对于“纸馅包子”之类因为临时聘用工或实习生工作不力而导致假新闻出现的媒体也应当受到连带责任和相应处罚。
  二是在假新闻出现后的更正制度。许多国家都有新闻法明确规定,报道虚假失实新闻的媒体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段,在相应的版面上,使用规定的字体字号,按照规范进行更正。如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在1923年制定的《新闻规约》中写道:“无论错误的根源是什么,报纸有责任,也有义务迅速、完全地修正自己犯下的严重的事实和评论错误。”“一套缺点提醒机制,甚至是罚款,可被成功运用。规定刊登更正启事的严格政策有助于大家认清违反真实的严重性。”③同时,他们的媒体都设有专门的负责答辩更正事宜的组织机构。在我国也应同样如此,媒体一旦刊播了假新闻,就有义务在第一时间进行具体的调查,在公开场合做出具体的解释和道歉。
  三是对于假新闻责任者和所在媒体的惩罚制度。西方媒体对于造假者有严厉的处罚,如《洛杉矶时报》的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他有着25年的从业经验,获得过普利策等高级别奖项,但最终就因为一张合成的照片而被报社辞退。在我们国家,目前新闻媒体是现实社会中的强势机构或组织,新闻职业是各种社会职业中具有相对优势的职业,媒体与记者编辑拥有了与普通人相比更多的信息权力,因此相应也应该承担更重的义务来保证信息传播的真实。当媒体及工作人员没有尽好义务的时候,就应当遭到严格的处罚。同时,处罚结果应该公示,以起到警示作用。
  美国著名报人、传播学者李普曼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比喻:新闻就像黑夜里的探照灯,它只能把一个区域照亮,让我们注意到这个有限的区域内发生了什么,但是其他的部分却处于黑暗之中。④在新闻媒体不可能百分之一百还原事实真相的客观现实之下,如何把“有限的区域”照亮,如何让这个“有限的区域”尽可能扩大,从而让广大受众看真切看全面,这有待于新闻工作者的自律与行业法律法规的他律共同实现。
  注 释:
  ①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第28条,1997年1月2日。
  ②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第7条,1999年7月8日。
  ③利昂·纳尔逊·弗林特[美]著,萧严译:《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沃尔特·李普曼[美]:《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摘要:国际主流媒体对汶川地震进行图片报道的时候,坚持的是间接表现地震的惨烈,小心翼翼地坚守着人文关怀的理念。海地地震的报道特点是直面遇难者遗体,不吝展示“身体恐怖”。这个变化表面上看是媒体竞争的权宜之计,但是更深层次应该是观看方式上的“他者心理”效应、经济利益竞争导致媒体人道主义缺失以及意识形态对新闻客观真实的消解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  关键词:人文关怀 身体恐怖 意识形态    境外媒体
期刊
“网络不良炒作”是指借助网络这一新兴媒体,以低俗性、反常性、刺激性为卖点,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做反复的宣传。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此类炒作日益泛滥。本该作为“把关人”的一些传统媒体却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其推手,不仅影响了自身公信力和权威性,更污染了健康和谐的社会风气,同时也会对社会公众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产生不良作用。这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传统媒体在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对接过程中如何保持自我,不
期刊
我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已走过了15个年头,先后有19幅(组)新闻摄影作品获得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新闻奖。  长期的新闻摄影从业经历,也让我对在如今日益激烈的传媒间竞争和“读图时代”的大背景下,地市报如何做好新闻摄影,有了一些浅薄的认识和见解。  翻看不少地市报,特别是内陆地区的地市报,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与较为成熟的都市报和发达地区的报纸相比,新闻图片无论是见报数量、质量,还是在版面上的比重、分量
期刊
从1936年6月7日到7月31日,邹韬奋在香港创办的《生活日报》存世共55天。在这55天里,邹韬奋在《生活日报》上共发表了55篇社论,在社论中,他以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的气概十分大胆地、全面地、多角度地、鞭辟入里地也是十分成功地宣传了他的抗日救亡主张,同时也非常深刻地、尖锐地、多视角地、入木三分地揭露了某些政界要人和文化界名人的懦弱和无耻!  面对某些政界掌权者们无休止的开着的为自己谋福利和资本的会
期刊
我国目前有300多家地市级电视台,与中央及省级电视台相比,面临着政策、资源、资金、人才等多种压力,成长空间相对较小。但地市级电视台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最有利条件,当许多电视媒体把主战场摆在城市的时候,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市级电视台的受众主体是农民;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知识和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地市级电视台要大力办好服务“三农”的节目,这既是电视媒体的社会责
期刊
近年来女性在媒体传播行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女性的细致入微和对事物的深入观察,使这样一群反应敏锐的智慧型女性,成为多元化而又全方位的出色的媒体人。  她们不甘于现存的社会结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烙印,也不屈从于社会把其放在附属地位,她们在媒体传播这个独特的平台上一展所长,圆她们各自的梦想。随着女性主义在各种传播媒体中的频繁出现,这样的趋势表明了媒体传播行业符号化的加强,也是其作为大众诉诸途径的日益
期刊
标题在媒体所占地位及其作用不可低估。新闻传播中,能不能吸引读者“眼球”,除了新闻内容、体裁、版式等因素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标题是否引人入胜。然而,做好新闻标题并非易事,新闻标题的制作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一则好新闻,再配上一条好标题,才能令读者耳目一新,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然而,编辑记者往往花费了很大气力制作出来的新闻标题,效果并不是都很理想。基于此,笔者借北京奥运会标志设计为例,从其
期刊
《今晚三十分》是河北省石家庄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天最后一档综合类新闻节目,每天的播出时间是晚上10点到10点半。这档新闻栏目有着明晰的节目定位——盘点全天新闻,整合信息资讯。在这个定位的指导下,节目内容分为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和外埠新闻三部分,以期让观众能够对省会石家庄一天来发生的重大事件有一个较为明晰的了解。应该说,这样的栏目定位符合市级电视台的特点,也和夜间新闻节目的特征相吻合,可惜的是,在具体的新
期刊
宋词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声音传播和文字传播两大类,从词的起源可以看出,它是一种歌词,是广泛传唱的,因此早期的声音传播是其传播的主要方式。宋词中口头声音传播的主要传播者就是歌妓,歌妓是宋词传播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一个因素。  歌妓产生的原因  城市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人员的流动是歌妓产生的社会条件。宋代的城镇发展迅速,汴京、临安、成都、江陵、扬州、广州等发展成为大城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行会俱全,成为地
期刊
摘要:广告娱乐化,作为近些年广告表现的一种趋势,有其独特的魅力,颇受受众青睐。本文通过对广告文本娱乐化的重点探析,探讨广告娱乐化的文本建构在其题材选择、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其打动人心的原因,提出了广告娱乐化要适度的理念,表达了笔者对广告娱乐化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广告娱乐化 文本建构 娱乐适度    众所周知,广告的目的是告知和提醒,当广告与任何一个受众发生互动的时候,就会刺激广告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