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疗体系的深化改革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作为医疗主要载体的医院提出了必须适应医疗模式的转变要求。为深入了解患者就诊时的心理及实际需要,我们以问卷的形式,对口腔科门诊就诊患者的恐惧心理做了问卷分析,取得了原始资料,并对数据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1 问卷调查数据
1.1 我们随机选取2010年1~4月在我院就诊的初复诊患者(排除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拔牙手术禁忌症),发放问卷1 000份,收取964份,回收率96.4% ,不合格率3% ,主要包括沟通障碍、理解困难、时间急迫等所致漏缺项。
1.2 就恐惧心理进行相关内容问卷调查,现场发放回收。内容包括是否恐惧、恐惧原因、初复诊恐惧的对应关系、具体恐惧的器械及诊疗操作,并就问卷内容进行言语沟通。
2 数据统计结果
2.1 初复诊恐惧的对应关系: 初诊357例,其中不恐惧51例,轻度恐惧145例,重度恐惧52例;复诊643例,其中不恐惧195例,轻度恐惧406例,重度恐惧42例。
2.2 具体恐惧的诊疗操作:钻磨牙544例占66%,拔牙139例占19% ,根管预备113例占15% 。
2.3 具体恐惧的器械 高速手机544例占57%,拔牙钳139例占17% ,扩大针96例占13% ,拔髓针96例占13%。
3 归因分析
3.1 恐惧心理的影响因素 初诊患者严重恐惧心理明显高于复诊患者。直接原因:有80% 的患者看牙恐惧心理源自童年时代,一说起看牙就会产生儿时看牙疼痛经历的条件反射。
间接原因:来源于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如父母兄妹及亲朋好友的看牙经历,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以及自己在就诊等待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复诊患者对一些诊疗器械有一定的了解,操作中有一定心理准备,但不知此次的操作会产生何种损伤,也有恐惧心理。
3.2 患者恐惧的诊疗器械与相应的诊疗操作呈正相关。
3.2.1 对钻磨牙的恐惧:主要体现在对高速手机的畏惧,怕听见高速手机转动时刺耳的声音;牙齿被磨时的酸痛感;牙髓腔被钻穿时的剧烈疼痛;看见过程中一定量的出血。
3.2.2 对拔牙的恐惧: 主要担心医生的技术如何,担心麻醉效果不好,担心是否会拔错牙,拔牙能否顺利,牙齿是否能拔干净,担心拔牙后伤口的疼痛和愈合情况以及拔牙后的美观、修复问题。
3.2.3 对根管预备的恐惧 :害怕医生在使用锐利的器械时钩住牙齿神经组织引起剧烈疼痛。担心扩大针在牙根内反复上下的扩大引起疼痛及继发感染;根管预备需长时间处于开口状态,易造成颞颌关节酸痛,引起患者的烦躁心理。
3.2.4 卫生条件畏惧因素 :口腔科难闻的药味及气味,让人心生畏惧;医疗器械的卫生与否,非常担心治疗时的交叉感染。
4 对策
口腔科恐惧症与患者的口腔处置经历以及个人素质有关,困难的拔牙过程、牙体预备时引起的剧疼,是口腔科恐惧症产生的重要原因。口腔科恐惧症是一个获得性行为,其本质是一种医源性创伤,钻牙、口内注射、拔牙与手术是引起患者紧张害怕的主要因素。对此应采取如下措施。
4.1 洁净的环境是消除口腔科恐惧症的先决条件 保持牙科诊所及诊室的整体干净整洁,使患者对牙科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每天不定时清洁环境,消除异味,尤其是治疗椅的痰缸应保持清洁,无血迹污物;在墙上挂简明有趣的卡通宣教图;诊室内播放轻柔的音乐,能缓解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
4.2 候诊室安排导诊护士是消除口腔科恐惧症的缓冲环节导诊护士既可以维持诊室秩序,又可以避免就诊患者的紧张以及将某些不良情绪影响其他患者。导诊护士热情接待每位患者,耐心回答和解释患者的问题,沟通时间至少3 分钟。导诊护士应针对患者所担心的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及必要的就诊常识,如告诉患者如有疼痛,可举手示意医护人员,以免躲闪时损伤其他部位。
在沟通过程中如发现患者特别紧张,应在做好解释的同时及时与主诊医生沟通,共同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展示过去成功的病例等,缓解其紧张情绪,取得其信任,使治疗顺利进行。
4.3 妥善的言语行为是消除口腔科恐惧症的关键 医师接诊过程中的语言行为往往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因此医生首先应注意自身的外表形象,只有衣着整齐,态度亲切和蔼,行为规范,才能给患者以安全感和信任感。其次强调微笑服务,当患者看到主动热情的微笑,和颜悦色的表情,会解除初到这个环境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减轻焦虑和恐惧,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另外要耐心、诚恳的听取患者的叙述,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告之治疗方法和有关程序,对可能引起患者疼痛的操作应事先告知并适当安慰。在进行牙体预备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喷水冷却,同时间歇性进行,从而减轻患者痛楚;患牙开髓前,应先向患者说明钻磨牙齿的感觉,使其有心理准备;牙髓失活治疗时,应告诉患者封药当天可能会痛,使其有心理准备,以免因疼痛而复诊,增加恐惧感。对拔牙患者,应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耐心解释。
无论是初诊还是复诊,患者的牙科就诊经历都是非常主要的,都会给下一次就诊带来影响。我们牙科工作者一定要热心细心的对待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及实际要求,从每一个细节入手,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就诊经历,其口腔恐惧心理就会得到很好的控制,以致彻底消失。
作者简介:贾皖宁,女,(1967.7-),辽宁沈阳人,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卫生所主治医师
1 问卷调查数据
1.1 我们随机选取2010年1~4月在我院就诊的初复诊患者(排除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拔牙手术禁忌症),发放问卷1 000份,收取964份,回收率96.4% ,不合格率3% ,主要包括沟通障碍、理解困难、时间急迫等所致漏缺项。
1.2 就恐惧心理进行相关内容问卷调查,现场发放回收。内容包括是否恐惧、恐惧原因、初复诊恐惧的对应关系、具体恐惧的器械及诊疗操作,并就问卷内容进行言语沟通。
2 数据统计结果
2.1 初复诊恐惧的对应关系: 初诊357例,其中不恐惧51例,轻度恐惧145例,重度恐惧52例;复诊643例,其中不恐惧195例,轻度恐惧406例,重度恐惧42例。
2.2 具体恐惧的诊疗操作:钻磨牙544例占66%,拔牙139例占19% ,根管预备113例占15% 。
2.3 具体恐惧的器械 高速手机544例占57%,拔牙钳139例占17% ,扩大针96例占13% ,拔髓针96例占13%。
3 归因分析
3.1 恐惧心理的影响因素 初诊患者严重恐惧心理明显高于复诊患者。直接原因:有80% 的患者看牙恐惧心理源自童年时代,一说起看牙就会产生儿时看牙疼痛经历的条件反射。
间接原因:来源于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如父母兄妹及亲朋好友的看牙经历,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以及自己在就诊等待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复诊患者对一些诊疗器械有一定的了解,操作中有一定心理准备,但不知此次的操作会产生何种损伤,也有恐惧心理。
3.2 患者恐惧的诊疗器械与相应的诊疗操作呈正相关。
3.2.1 对钻磨牙的恐惧:主要体现在对高速手机的畏惧,怕听见高速手机转动时刺耳的声音;牙齿被磨时的酸痛感;牙髓腔被钻穿时的剧烈疼痛;看见过程中一定量的出血。
3.2.2 对拔牙的恐惧: 主要担心医生的技术如何,担心麻醉效果不好,担心是否会拔错牙,拔牙能否顺利,牙齿是否能拔干净,担心拔牙后伤口的疼痛和愈合情况以及拔牙后的美观、修复问题。
3.2.3 对根管预备的恐惧 :害怕医生在使用锐利的器械时钩住牙齿神经组织引起剧烈疼痛。担心扩大针在牙根内反复上下的扩大引起疼痛及继发感染;根管预备需长时间处于开口状态,易造成颞颌关节酸痛,引起患者的烦躁心理。
3.2.4 卫生条件畏惧因素 :口腔科难闻的药味及气味,让人心生畏惧;医疗器械的卫生与否,非常担心治疗时的交叉感染。
4 对策
口腔科恐惧症与患者的口腔处置经历以及个人素质有关,困难的拔牙过程、牙体预备时引起的剧疼,是口腔科恐惧症产生的重要原因。口腔科恐惧症是一个获得性行为,其本质是一种医源性创伤,钻牙、口内注射、拔牙与手术是引起患者紧张害怕的主要因素。对此应采取如下措施。
4.1 洁净的环境是消除口腔科恐惧症的先决条件 保持牙科诊所及诊室的整体干净整洁,使患者对牙科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每天不定时清洁环境,消除异味,尤其是治疗椅的痰缸应保持清洁,无血迹污物;在墙上挂简明有趣的卡通宣教图;诊室内播放轻柔的音乐,能缓解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
4.2 候诊室安排导诊护士是消除口腔科恐惧症的缓冲环节导诊护士既可以维持诊室秩序,又可以避免就诊患者的紧张以及将某些不良情绪影响其他患者。导诊护士热情接待每位患者,耐心回答和解释患者的问题,沟通时间至少3 分钟。导诊护士应针对患者所担心的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及必要的就诊常识,如告诉患者如有疼痛,可举手示意医护人员,以免躲闪时损伤其他部位。
在沟通过程中如发现患者特别紧张,应在做好解释的同时及时与主诊医生沟通,共同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展示过去成功的病例等,缓解其紧张情绪,取得其信任,使治疗顺利进行。
4.3 妥善的言语行为是消除口腔科恐惧症的关键 医师接诊过程中的语言行为往往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因此医生首先应注意自身的外表形象,只有衣着整齐,态度亲切和蔼,行为规范,才能给患者以安全感和信任感。其次强调微笑服务,当患者看到主动热情的微笑,和颜悦色的表情,会解除初到这个环境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减轻焦虑和恐惧,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另外要耐心、诚恳的听取患者的叙述,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告之治疗方法和有关程序,对可能引起患者疼痛的操作应事先告知并适当安慰。在进行牙体预备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喷水冷却,同时间歇性进行,从而减轻患者痛楚;患牙开髓前,应先向患者说明钻磨牙齿的感觉,使其有心理准备;牙髓失活治疗时,应告诉患者封药当天可能会痛,使其有心理准备,以免因疼痛而复诊,增加恐惧感。对拔牙患者,应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耐心解释。
无论是初诊还是复诊,患者的牙科就诊经历都是非常主要的,都会给下一次就诊带来影响。我们牙科工作者一定要热心细心的对待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及实际要求,从每一个细节入手,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就诊经历,其口腔恐惧心理就会得到很好的控制,以致彻底消失。
作者简介:贾皖宁,女,(1967.7-),辽宁沈阳人,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卫生所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