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汪曾祺说:“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鸡头米,何物也?有诗云:“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鸡头米与鸡实则是不相干的。它是一种水生植物,学名芡实,生长在荷塘里,与莲藕比邻。只因整个果实外表毛剌剌的似极了鸡头,故得此名。记得儿时,一立秋,鸡头米上市,芡农们提篮在大街小巷叫卖:“阿要买鸡头米?”母亲总会买上几斤给家人尝尝鲜,彼时,又恰值蟹黄膏肥之际,一大家子人围着八仙桌吃罢蟹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曾祺说:“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鸡头米,何物也?有诗云:“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鸡头米与鸡实则是不相干的。它是一种水生植物,学名芡实,生长在荷塘里,与莲藕比邻。只因整个果实外表毛剌剌的似极了鸡头,故得此名。记得儿时,一立秋,鸡头米上市,芡农们提篮在大街小巷叫卖:“阿要买鸡头米?”母亲总会买上几斤给家人尝尝鲜,彼时,又恰值蟹黄膏肥之际,一大家子人围着八仙桌吃罢蟹宴,末了,上一碗清甜软糯的鸡头米甜羹,真真是快活赛神仙。
转眼至秋,“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我看到朋友圈家乡亲友晒着煮好的糖水桂花鸡头米,心底不由得被勾起了一缕乡愁。其实,鸡头米分布广泛,南北皆有,俗称南芡实和北芡实,口感却有着天壤之别:北芡实常做药引,价格低廉,在超市多能买到,然久煮不烂;南芡实则颗粒饱满,白嫩如珠玉,软糯可口,俗称“鸡头米”。我的家乡姑苏正处江南腹地,水网纵横交错,给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尤其是葑门一带,有着连片的芡田,有诗赞道:“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我在葑门横街城管科工作过一段日子,每逢金秋,横街一带的人家门口摆着一个个圆匾,匾旁围坐着当地的妇人,大家一起手剥鸡头米。鸡头米好吃难剥,果肉嵌在滚圆的壳里,壳相当硬,得用巧劲,轻一分剥不开,重一分剥碎,徒手剥了几粒,指甲就疲软生疼,因此,妇女们拇指上套着专业铜指甲。剥鸡头米是一桩极苦极累的差事,我曾尝试剥了一阵,站起来两眼一黑,差点儿没摔倒,剥一斤才剔出一两多肉,可谓粒粒皆辛苦,有过这等体验,就会觉得上百元一斤的价格着实不算贵。附近的下岗女工和外来打工者纷纷加入剥鸡头米大军中,据说,这一季的收入可让农民丰衣足食一年。昔年,我常光顾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的摊位,她每天最早起摊,吃过晚饭还继续剥,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粒。老太太说,孙女在外地读大学,她趁着鸡头米上市,辛苦点儿赚一把,孙女第二年的学杂费就不用愁了。这话让人心中油然生出一股“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辛酸。
鸡头米在家乡是一道时令风味小食,古来只有富贵人家才消受得起,曹雪芹幼时曾随祖父在苏州生活过一段时间,他也很爱吃鸡头米,还将此物写入《红楼梦》。贾宝玉让人给史湘云送吃食,其中一样时鲜货便是鸡头米:“袭人听说,便端过两个小掐丝盒子来。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古时讲究的人家将银耳、桂圆、红枣、莲子、冰糖和鸡头米一起炖,汤汁黏黏稠稠,养颜美肤,是太太小姐們的心头爱。后来,美食家将鸡头米与河虾仁、莲藕、荸荠、茭白、茨菰等一起炒,吃起来嫩甜又不失鲜脆,有着江南水乡独特的清爽口感,美其名曰“水八仙”。当然,最经典的吃法是清汆,即在冰糖水里焯一下,撒上一把干桂花,嚼起来既爽滑又香糯,还自带一股沁人心脾的本色淡香。
近年来,我久驻北方,秋风一起,不觉滋生出“莼鲈之思”,心心念念起家乡的鸡头米。老母亲颇谙我的心思,不远千里给我捎来一袋家乡“土特产”。我起锅待水烧开,将鸡头米倒入沸水煮三分钟,最后兑入少许白糖和干桂花,一碗极素极简的糖水桂花鸡头米“问世”了。一勺入口,汤水里带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鸡头米软糯弹牙又有嚼劲,美味从舌尖渐向喉咙扩散,甘泽润喉。在这渐凉之秋,对我这样一个游子来说,既暖胃又贴心。沉浸在芡实的美味里,我仿佛看到了故乡的秋天。如果说,画家吴冠中笔下“灰墙黛瓦、秋叶似火、野渡舟横”的寥寥几笔代表了纸上的江南秋色,那么,我碗里这一颗颗圆润如珠、香糯Q弹的芡实便是舌尖上的江南秋味。一碗鸡头米,好个江南秋!
其他文献
我的家在六楼,这里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看鸟。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晨光洒进房间,便会有一个小小歌手的影子投进来,在窗帘上跳动,展翅,几阵清鸣便顺着帘布的隙,掉到地上,反复弹起。 这身影有大有小,声色也是各不相同。最平凡的麻雀唱的是乡间的小调儿,音调欢快且歌声悠长。有一种不知名的鸟儿最爱唱“嗒———嘀嗒———嘀嗒”,偶爾会唱错,然后就听不见了,怕是害羞了。 最喜那天清晨,“幕布”遮住的是一
石中剑 王冠棋 曾经的帝国何等辉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可是千百年止于衰败 只有在史书中才能追忆 想象着怎样的荣吕 旧日的谶语终究应验 应验在背负着王的土地上 一点一点消逝 一寸一寸失去 每块砖都刻着沧桑 锈蚀得不成样 石中剑的传说 千百年来都在流行 只是世间再没有 那样狂放不羁的 王的野心 然而没落之后 我仍停留在原地 为了寻找心中的神 寻找同样没落的你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 我们在描述事物时,要抓住突出的、能够让人一下子记住的特点,使读者对该事物印象深刻。 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对金箍棒有如下描写: 龙王果引导至海藏中间,忽见金光万道。龙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馀长。他尽力两手挝过道:“忒粗忒长些,再短细些方可用。”说毕,那宝贝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悟空又颠一颠道:“
书,是一壶醇香的清茶,令我回味无穷;书,是一盏指路明灯,让我在人生之路上有了前行的方向;书,是一种无可替代的营养品,让我在精神上更充盈。 从小,我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还不识几个大字,幼小的我便拿着一本本无字书,煞有介事地认真看着,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图画,更多的是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年龄再大些,我开始广泛阅读:《飞鸟集》中,我领略了泰戈尔诗歌的唯美;《朝花夕拾》中,我看到鲁迅先生对黑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小说作家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这部作品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出版,感动了亿万读者。作品描写了荷兰画家梵高(也译作凡·高)悲惨而辉煌的人生,他不向世俗妥协,不因穷困潦倒放弃希望,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这部传记诞生八十多年来,一直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时,我其实已经忘了青年时代读过的这部传记的大部分内容,但我仍然记得我多年前读这本书的感觉———激动、痴迷、惊喜
黄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蔬果之一。然而一定有不少人觉得奇怪:通身翠绿的黄瓜为什么不叫“绿瓜”或“青瓜”呢? 其实,黄瓜刚刚传入中原时并不叫黄瓜,而叫“胡瓜”。王昌龄在《出塞》里写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脍炙人口的诗,这个“胡”指的是西域。汉朝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带回了黄瓜的种子,“胡人”的马叫“胡马”,“胡人”的“瓜”当然叫作“胡瓜”。 这个叫法代代流传,直到四百多年后,一个名叫“后
“我的家庭真可爱,美丽清洁又安详,父母儿女很和气……”每每听到这首歌,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是爸爸妈妈的悉心呵护让我一天天长大,是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诚信做人,认真做事”的道理。 记得那年参观西博会,一处展台的工作人员在派发做工精致的飞机模型,我兴冲冲地跑过去排队。领到“赠品”后,我马上拉着爸爸去一处空地试飞起来。一位阿姨领着一个小弟弟从我们身边走过
第一次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时,当我读到“凌晨4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一段,不禁哑然失笑。凌晨4点钟不睡觉,还在看海棠花干吗?那一年,我16岁,还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我不明白,川端康成为什么要写这段话,凌晨4点钟,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那个时间,我还在睡梦中呢。 儿子16岁时的一天,对我说:“爸,凌晨4点钟,我看到海棠花未眠了!”好熟悉的一句话,仿佛有一条看不见的红丝线,将我沉
最早了解中秋,源于父亲的一张老照片。 黑白的照片中,父亲正伸手去抓一块月饼,背后是他幼年时的伙伴在奔跑嬉闹,夜空中那皎洁的月亮又大又圆,就像父亲手中的月饼一样,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 我常常缠着父亲问他这是什么时候拍的,每每这时,父亲眼中都会浮现出无限的怀念,长叹一声说:“这是那时的中秋呀!”然后会给我讲起那时中秋的故事。在父亲的故事中,我知道了奔月的嫦娥、捣药的玉兔,还有组织学生在操场赏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