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科协同创新中心的实施路径和治理模式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c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协同创新是高校提高创新能力,国家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以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治理为例,探索高校文科协同创新中心的实施路径和治理模式,对高校文科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协同创新;实施路径;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32-02
  一 协同创新的内涵与意义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的定义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研究员彼得·葛洛给出,即“具有共同愿景的人员组成网络小组,借助网络交流想法、信息以及工作情况,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协作研究方式”。另有学者指出,“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金融机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非营利性组织等支持下,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共同进行技术开发,解决重大问题的协作研究”。本文认为:协同创新是以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为核心,以政府、金融、中介组织等为辅助,突破主体间的界限和壁垒,有效聚集创新资源和要素,协作互动的网络化创新模式;其本质是一种管理创新,是解决科技资源分散重复和科技创新主体间彼此封闭的重要方法。
  (二)协同创新的意义
  1 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
  1942年,美国实施了“曼哈顿工程”,标志着科技发展进入了全社会协同创新的“大科学”时代。之后,“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我国的“两弹一星”工程都堪称大科学时代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科技发展正在呈现出“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统一,大合作大协同的大科学时代已成为趋势。
  2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国家创新体系是在现代科技创新过程中,各创新主体之间相互联系而建立起来的,是由各创新主体构成的有机共同体,其动能在于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各创新要素优化组合和高校协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通过开展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研究机构、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更多样的模式和更多广阔的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做贡献。
  3 国家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的必要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创新要素分散重复、创新主体彼此隔离等导致创新效率低下,创新效益差。为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建设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攻方向,统筹各创新单元协同发展、协同创新,提高我国创新水平和创新效率。
  二 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文科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关键在于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学校资源,优化科研组织,改革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等,构建利于汇聚和释放创新各要素的长效协同机制。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坚持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为导向,深化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融合;坚持以生产服务业为基础,以整合优势资源为动力,以政、产、学、研联合为载体、以推进理论研究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将协同中心建成全国现代服务业领域知名的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示范推广中心和政、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制定了利于协同创新的科研管理体制,建立了柔性化、国际化的人才流动平台,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鼓励中心人员的激励、考核机制。
  (二)整合校内资源,加强跨学科协同,统一创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
  高校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创新的载体和技术创新的源头。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协同创新中心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将校内资源整合协同起来;能否突破学科内的固有思维模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将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起来;能否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创新积极性,将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统一起来。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組建了稳定的研究团队和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由国内著名专家或政府部门领导负责,承担了很多课题研究,开展了多个领域的科研组织与合作,实现了校内资源的整合与跨学科协同,成为政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实质性机构。
  (三)突破协同主体间的界限和制度局限,设计“共赢”机制,建立协同创新联盟
  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各协同主体存在利益的差异和制度上的局限,涉及到资源共享、知识产权、利益分配等诸多问题。要想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实现有效的协同创新,必须深化改革,打破现行的被重重利益捆绑的体制机制,建立有效汇聚各种创新元素,有利于释放人才、信息、技术等的长效协同创新机制。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在基于合作自愿、优势互补、沟通便利的基础上,构建了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由多方参与管理,确定总体发展思路和协商、决策重大事务,明确各方职责和资源成果的所有权;在承认各协同主体地位和利益的基础上,突破“以单位和以学科为本位”的科研体制和“学科——行政——经济”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以问题为导向和以项目为平台的动态体制机制,建立有利于各主体利益实现、合作共赢的协同机制。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与第三方科技中介组织的密切联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金额和科技成果数量持续增长,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仍然偏低,科技和经济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据调查显示,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25%,而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这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80%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在于高校与企间缺乏深度合作,沟通机制不畅,科研体制相对封闭;科研立项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研成果以成果专利认定而不是以最终形成产品、商品来评价;缺乏科技中介组织对校企合作成果的评价;企业重视短期效益,导致科研成果不能持续创新。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和市场为导向,采取联合攻关、技术转让、委托研究、共建基地、共建实体等模式,营造有利于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强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实现长期持续创新;积极引进第三方科技中介组织来认定评价校企的合作成果,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   三 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的治理模式
  (一)在組织构成上,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积极与政府、其他高校和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合作交流,从而加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的联系程度,强化多所高校与多家企业的网状协同创新能力,并建立组织化研究单位、产业联盟和研发联盟,通过提供科研模式和激励措施,鼓励学科、问题驱动的研发活动,开展多加企业或产业整体发展和需求的研发活动。
  (二)在组织管理上,设立管理委员会,作为研究院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行使如下职责:制订、修订研究院章程;制定研究院发展战略;任免研究院院长、副院长;指导并监督研究院工作;决定研究院其他重大事务。管理委员会设主任2名,由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南京财经大学领导兼任;委员4~6名,分别由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服务业处负责同志和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科研处、国际经贸学院等负责同志兼任。管理委员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研究院在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组织开展日常工作。研究院实行双院长制,分别由管理委员会成员的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南京财经大学的相关领导兼任;设执行院长1名,由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负责人兼任,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服务业处负责人兼任副院长。
  (三)在项目构建上,以产业创新为导向,协同创新平台项目,加强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1)协同创新平台项目。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在研究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以及研究成果向产业部门的转移等环节中都为大学与产业的协同创新提供机会,并使大学与产业部门的研究人员协同决定他们的研究日程,为大学与产业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研究者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提供机会,增强大学研究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相关性。(2) 以产业创新为导向的研究项目。开展与产业需求相关的研究项目,促进产业创新和生产力提升是协同创新项目的主要目的。为缩短常规的大学向产业技术转移前必要的酝酿期,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向产业部门提供中心科研成果,使产业部门及时高效地获得大学研究成果。(3)创新人才教育培养项目。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把卓越工程教育作为其主要目标,鼓励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研究项目,使学生能够获得与产业直接相关的工作经验。通过开展各式各样人才教育培养项目,如学生参与研究活动、与专家密切交流与合作、考察产业研究基地、作为实习生到基地实习等,学既能够接受相关培训,提高其适合产业环境的研究能力和交流技能,也有利于他们由大学向产业部门过渡。
  参考文献
  [1]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2(3).
  [2]龚克.大科学时代需要大协同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1-06-11(A5).
  [3]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4]吴绍芬.协同创新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12(6).
  [5]林涛.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外汉语教学正向汉语国际推广教育进行转变,意味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重心正从国内向国际进行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汉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在汉语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克拉申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理论,分析出孔子学院学习者在学习动机、态度、焦虑、文化意识等四个方面中存在的情感问题,探索出有利于激起和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动机、保持学
期刊
[摘 要] 在当前全国实施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成为高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尝试探究出一条符合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可行性道路。  [关键词] 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1-001
期刊
[摘 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打通学生的理解大门,使他们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为了使新型的教学模式适宜于传媒摄制类课程,本文通过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结合传媒摄制类专业课《影视照明》的实证应用研究,企图探索出一套真正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与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 翻转课堂;影视照明;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沈阳农业大学学生为样本抽样调查,了解了农科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情况、目前学生价值观存在的误区、对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的影响因素和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途径调查,进而提出了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统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灌输式教育、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实践和课余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第二课堂的引领示范作用的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期刊
[摘 要] 工程教育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有助于进一步缩短高校和企业的距离,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实施及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控三个方面对“企业管理”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成果导向;工程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1-
期刊
[摘 要] 军训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和个体价值。但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对军训重视不够,机构组织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理论研究不深入;训练时间集中,教官派遣有困难;训练时间短,难以完成全部内容;仅凭高校力量,军训发展难以推进等诸多问题。分析制约军训的各种因素,从提高认识、队伍建设、学生主体作用、军训方式、联动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改进,完善工作措施,
期刊
[摘 要] 在国家高校“双一流”建设中,西部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广西地处亚热带区域,农业区域特色明显。以广西大学作物学为例,通过本—硕—博课程内容与优化设置研究,实现不同阶段课程的合理衔接,使课程建设更加科学、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形成教学手段灵活先进的课程配置体系。突出亚热带作物学研究特色,认清学科在国内外所处的水平,实事求是,为努力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了具体措施和有益思路。  [
期刊
[摘 要] 课程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作为传统专业之一的英语专业,其课程设置的定位一直是高校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在分析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模块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强调构建合理模块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为就业力的提高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 英语专业;模块课程;个性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众多研究数据表明男生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表现逐渐落后于女生,“男生危机”现象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南京某高校男女生学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男生在学业上已处于明显落后的状态,这与男女生的生理差异、心理认知以及现有教学评价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要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和评价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因性因材施教,促进男女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 男生危机;高校;人才培养 
期刊
[摘 要] 江苏理工学院与“农夫山泉”协同育人试点工作已经开展多年,本文以此为例,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必要性,总结江苏理工学院校企协同育人的改革实践经验,提出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农夫山泉”;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22-02  随着经济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