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具有在典型环境中典型形象和心理内倾性的特征,本文结合唯物主义的盛行,通过分析拉斯蒂涅和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分析19世纪的社会现状。
关键词:唯物主义;性格分析;社会状况
1 19世纪唯物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18世纪,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唯物主义发展的基础。到了19世纪,唯物主义急速发展。费尔巴哈明确地阐释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将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性问题、世界的存在方式问题和世界的可知性问题。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及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
由于唯物主义的蓬勃发展,人们不仅仅只观照个别事物的新奇性,而是从社会普遍入手,去解释事物发生、发展的因果;或者通过某种个别事物的出现去反映到整个社会的现实;客观的现实社会决定个人的性格命运;观察生活的现实会对社会演进有帮助。而剩余价值学说的产生不仅赤裸裸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也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事实,从而体现出19世纪人道主义、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下的隐性的时代思潮,即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的原则。
2 分析主人公性格看社会
19世纪西方近代文化基本成熟,理性主义思想体系的基本完善,人们不仅仅记叙新事物,而是要着眼于事物的现象研究分析该事件出现的因果。这符合小说可长篇记叙的性质。许多作家通过小说来关注社会个体、反映社会现实、研究社会制度、表现社会风气以及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与社会全面确立人的价值相适应,与人与社会的矛盾激化相吻合,小说发展到了19世纪抛开了英雄的光芒、骑士的浪漫传奇、个人的奇幻经历,着眼于社会生活中人去分析社会、揭示时代生活的本质。所以,细致的人物刻画和描写成为了19世纪小说的重要任务。
2.1从典型形象的典型性格看典型环境
对小说典型人物的性格的分析实质上是对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分析。工业的急速发展和理性主义体系的完善,人们不再以上帝为中心而是真切关怀自身的生存状况。在每个人的生存面前,上帝早已抛诸脑后。人一生的奋斗目标还在于对金钱的追求。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的没落贵族,家境贫寒,家中亲人节衣缩食供他到巴黎读书。他发奋用功,立志图强。在对比繁华的巴黎和老家的情形后,“他对于权位的欲望和出人头地的志愿强了十倍”。1围绕着拉斯蒂涅他要挤进上流社会的愿望,小说描写了上流社会华丽的卧室、精致的服装、贵重的器物。一无所有的大学生想要拥有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只能放弃廉耻,通过勾引高贵、有钱、优雅又刚刚失去情夫的纽沁根太太。作家透过人物性格去看待人物的社会立场及人物与整个社会关系。在这个“有财便是德”的环境中,拉斯蒂涅看到年迈的高老头被女儿们搜刮干净财产后惨死;深谋远虑的伏脱冷工于算计别人的财产却被三千法郎诱惑的米旭诺小姐举报被捕;高贵深情的鲍赛昂夫人也敌不过金钱对情夫的诱惑。作者在描写人物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对人物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拉斯蒂涅最初可怜高里奥为女儿们做的一切;愤怒于两个女儿在享受上流社会的同时还去搜刮父亲的财产;也不愿与细细盘算的伏脱冷同流合污。而在埋葬了高老头后他擦干眼泪投身于对金钱的追逐中。他的经历告诉他抛弃道德放弃真情,坚持金钱决定一切的原则,才能获得成功。“典型化”的创作方法是作家基于人物去理解社会,分析人物的性格也就是分析整个社会以及社会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2.2心理内倾性看社会环境
19世纪小说注重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写,这不但是个人主义观念和个人化叙事的结果,更是19世纪社会生活与个人矛盾的结果。时代生活对个人的加压使得作家在描写人物时,关注于社会生存中个人的内心感受。托尔斯泰的小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从人物的心理出发洞察社会人生。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发展的过程,形成“心理现实主义”和“心灵辩证法”的独特创作风格。他笔下的安娜一生是由爱情觉醒到个人抗争直至绝望自杀的心理变化发展的推动下结束的。这样的心路历程不仅是简单的因果叙事,更有明显的跳跃性变化。主人公個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推动下发生变化的。首先,安娜少女时没有享受过爱情,封建家庭把她嫁给大她二十岁的官僚卡列宁。在这场政治交易中,冷酷虚伪的卡列宁没有让热情似火的安娜得到幸福的婚姻。与弗龙斯基的结合,安娜得到了性爱情爱的满足。安娜在爱上弗龙斯基后便再也不能忍受卡列宁的冷酷,她不愿像其他贵族的偷情、调戏,选择和卡列宁说明。但以卡列宁为首的封建贵族为了维护沙皇的统治断不会同意安娜的选择,安娜的内心充满选择爱情和孩子的无限矛盾中。在看清了卡列宁的虚伪和弗龙斯基的自私后,安娜绝望的选择了自杀。安娜自杀前的心理活动呈现出跳跃、不规则的状态,特殊的心理描写出特殊的社会环境。她终于不再多疑敏感,明白了弗龙斯基对她日渐冷落的原因:“他不爱我,却由于责任感而对我曲意温存”。弗龙斯基这样的上流社会花花公子不会真正爱她,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他们才会在一起。她看透了封建贵族的真实面目:“假定我离了婚,成了弗龙斯基的妻子”。“基蒂就不会想今天那样看我了吗?不。”上流社会依旧认为她是个堕落的女人。她的思想在痛苦中升华。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2.3小结
19世纪的社会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人们聚集在城市生活,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而这种矛盾被作家们写入了小说。我们不仅可以从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中获得19世纪社会的生存境况、发展机遇和社会存在的“潜规则”,也可以从小说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中分析出社会现实、社会风气和社会对个体的束缚。
参考文献
[1]李亚白.西方近代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08.
[2]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08.
[3]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1.
关键词:唯物主义;性格分析;社会状况
1 19世纪唯物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18世纪,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唯物主义发展的基础。到了19世纪,唯物主义急速发展。费尔巴哈明确地阐释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将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性问题、世界的存在方式问题和世界的可知性问题。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及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
由于唯物主义的蓬勃发展,人们不仅仅只观照个别事物的新奇性,而是从社会普遍入手,去解释事物发生、发展的因果;或者通过某种个别事物的出现去反映到整个社会的现实;客观的现实社会决定个人的性格命运;观察生活的现实会对社会演进有帮助。而剩余价值学说的产生不仅赤裸裸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也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事实,从而体现出19世纪人道主义、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下的隐性的时代思潮,即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的原则。
2 分析主人公性格看社会
19世纪西方近代文化基本成熟,理性主义思想体系的基本完善,人们不仅仅记叙新事物,而是要着眼于事物的现象研究分析该事件出现的因果。这符合小说可长篇记叙的性质。许多作家通过小说来关注社会个体、反映社会现实、研究社会制度、表现社会风气以及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与社会全面确立人的价值相适应,与人与社会的矛盾激化相吻合,小说发展到了19世纪抛开了英雄的光芒、骑士的浪漫传奇、个人的奇幻经历,着眼于社会生活中人去分析社会、揭示时代生活的本质。所以,细致的人物刻画和描写成为了19世纪小说的重要任务。
2.1从典型形象的典型性格看典型环境
对小说典型人物的性格的分析实质上是对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分析。工业的急速发展和理性主义体系的完善,人们不再以上帝为中心而是真切关怀自身的生存状况。在每个人的生存面前,上帝早已抛诸脑后。人一生的奋斗目标还在于对金钱的追求。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的没落贵族,家境贫寒,家中亲人节衣缩食供他到巴黎读书。他发奋用功,立志图强。在对比繁华的巴黎和老家的情形后,“他对于权位的欲望和出人头地的志愿强了十倍”。1围绕着拉斯蒂涅他要挤进上流社会的愿望,小说描写了上流社会华丽的卧室、精致的服装、贵重的器物。一无所有的大学生想要拥有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只能放弃廉耻,通过勾引高贵、有钱、优雅又刚刚失去情夫的纽沁根太太。作家透过人物性格去看待人物的社会立场及人物与整个社会关系。在这个“有财便是德”的环境中,拉斯蒂涅看到年迈的高老头被女儿们搜刮干净财产后惨死;深谋远虑的伏脱冷工于算计别人的财产却被三千法郎诱惑的米旭诺小姐举报被捕;高贵深情的鲍赛昂夫人也敌不过金钱对情夫的诱惑。作者在描写人物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对人物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拉斯蒂涅最初可怜高里奥为女儿们做的一切;愤怒于两个女儿在享受上流社会的同时还去搜刮父亲的财产;也不愿与细细盘算的伏脱冷同流合污。而在埋葬了高老头后他擦干眼泪投身于对金钱的追逐中。他的经历告诉他抛弃道德放弃真情,坚持金钱决定一切的原则,才能获得成功。“典型化”的创作方法是作家基于人物去理解社会,分析人物的性格也就是分析整个社会以及社会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2.2心理内倾性看社会环境
19世纪小说注重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写,这不但是个人主义观念和个人化叙事的结果,更是19世纪社会生活与个人矛盾的结果。时代生活对个人的加压使得作家在描写人物时,关注于社会生存中个人的内心感受。托尔斯泰的小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从人物的心理出发洞察社会人生。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发展的过程,形成“心理现实主义”和“心灵辩证法”的独特创作风格。他笔下的安娜一生是由爱情觉醒到个人抗争直至绝望自杀的心理变化发展的推动下结束的。这样的心路历程不仅是简单的因果叙事,更有明显的跳跃性变化。主人公個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推动下发生变化的。首先,安娜少女时没有享受过爱情,封建家庭把她嫁给大她二十岁的官僚卡列宁。在这场政治交易中,冷酷虚伪的卡列宁没有让热情似火的安娜得到幸福的婚姻。与弗龙斯基的结合,安娜得到了性爱情爱的满足。安娜在爱上弗龙斯基后便再也不能忍受卡列宁的冷酷,她不愿像其他贵族的偷情、调戏,选择和卡列宁说明。但以卡列宁为首的封建贵族为了维护沙皇的统治断不会同意安娜的选择,安娜的内心充满选择爱情和孩子的无限矛盾中。在看清了卡列宁的虚伪和弗龙斯基的自私后,安娜绝望的选择了自杀。安娜自杀前的心理活动呈现出跳跃、不规则的状态,特殊的心理描写出特殊的社会环境。她终于不再多疑敏感,明白了弗龙斯基对她日渐冷落的原因:“他不爱我,却由于责任感而对我曲意温存”。弗龙斯基这样的上流社会花花公子不会真正爱她,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他们才会在一起。她看透了封建贵族的真实面目:“假定我离了婚,成了弗龙斯基的妻子”。“基蒂就不会想今天那样看我了吗?不。”上流社会依旧认为她是个堕落的女人。她的思想在痛苦中升华。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2.3小结
19世纪的社会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人们聚集在城市生活,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而这种矛盾被作家们写入了小说。我们不仅可以从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中获得19世纪社会的生存境况、发展机遇和社会存在的“潜规则”,也可以从小说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中分析出社会现实、社会风气和社会对个体的束缚。
参考文献
[1]李亚白.西方近代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08.
[2]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08.
[3]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