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 10.19422/j.cnki.ddsj.2017.08.019
一、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G20峰会,开启大国外交和多边外交新征程。
7月3—8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对俄罗斯、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汉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访俄期间,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举行会谈会见并会见梅德韦杰夫总理,双方商定继续把两国关系作为外交优先方向,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加大相互支持。访德期间,习近平主席同施泰因迈尔总统、默克尔总理就新形势下深化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做出规划指引。在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还分别会见法国、英国、新加坡等国领导人,同各方就巩固互信、深化合作达成新的重要共识。
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成果丰硕,从战略高度为中俄两国关系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提升了中俄战略协作和务实合作的新高度,并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协调了立场;推动了中德关系和中欧关系的新发展,对深化中欧整体合作产生带动效应。在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G20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的作用更加突出。习近平主席站在推动发展全球经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向世界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为国际经济形势乱局注入了稳定性,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正能量,体现了中国“屹然砥柱立中流”的大国责任担当。
二、印度无理挑起边境对峙,中国领土主权不容挑战
近一段时间,印度边防部队越界,进入中国境内,阻挠中国在洞朗地区的正常修路活动,导致双方发生对峙。中印边界锡金段是双方共同承认并已被遵守了127年的已定边界,双方就此从来没有纠纷。此次事件的本质是印方边防人员非法越过中印边界锡金段已定边界,进入中国领土。印度此次越过已定边界,违背了历史界约,违背了《联合国宪章》有关原则和准则。尽管中国一再呼吁印方立即无条件将越界边防部队撤回到边界线印方一侧,但迄今印方对此置若罔闻。此外,印度在国际上尽力拉拢其他国家,与东盟国家召开“德里对话”、高规格接待緬甸国防军总司令、与美日联合军演,企图向中国施压。
印度是中国周边地区大国。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发展同包括印度在内的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但中国在发展国家关系上是有底线的,不会以损害本国领土主权利益为代价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此次边境对峙是印度单方面的越界冒险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是对中国的严重挑衅,责任在印方。如果印度一再执迷不悟,自以为是,不知进退,不顾中印两国关系大局,中国有足够的决心和实力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三、中东反恐战争捷报频传,“伊斯兰国”衰败之势难以逆转
7月10日,伊拉克总理兼武装力量总司令海德尔·阿巴迪宣布,摩苏尔收复战结束,摩苏尔全城解放。“伊斯兰国”曾在摩苏尔宣布建国,此后以拉卡和摩苏尔为核心阵地在叙利亚和伊拉克迅速崛起,不断向外扩张。从“伊斯兰国”手中收复摩苏尔,具有很强的标志意义,是打击“伊斯兰国”的重要转折点。在叙利亚的反恐活动也有较大进展,“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活动空间不断被压缩,收复其在叙利亚的“首都”拉卡近在咫尺。7月11日,伊拉克官方证实,确认“伊斯兰国”最高头目巴格达迪死亡。尽管美国否认巴格达迪的死亡,但关于巴格达迪的死亡消息喧嚣尘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的势头由盛转衰。
自2014年起,“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迅速崛起,攻城略地,风头盖过中东地区老牌恐怖组织基地组织,成为中东地区最具威胁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活动范围不局限于中东地区,其跨地区恐怖袭击的能力很强,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都有“伊斯兰国”制造的恐怖活动。随着国际反恐攻势的加大,“伊斯兰国”的嚣张气焰被打压下去。但恐怖组织作为制造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非国家行为体,既可以从事化零为整的成建制军事对抗,也可以进行化整为零的独狼式恐怖袭击,防不胜防。并且,中东地区恐怖组织滋生的根源在于发展赤字。如果发展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滋生恐怖组织的土壤仍会存在,难以根除。因此,中东地区反恐战争的胜利是阶段性的胜利,中东反恐事业仍旧任重道远。
四、蒙古总统大选结果出炉,其内外政策将稳中有变
7月7日,蒙古国举行第二轮总统大选,高举民族主义旗帜,喊出“蒙古必胜”“为了强大的蒙古国”等竞选口号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巴特图勒嘎,以50.6%的过半得票率,击败了来自执政党人民党的对手、国家大呼拉尔主席恩赫包勒德,赢得总统大选,成为蒙古新总统。7月10日,巴特图勒嘎举行宣誓仪式。根据蒙古宪法,“国家大呼拉尔中有席位的政党可单独或联合提出一名总统候选人”。因此此次选举中人民党、民主党和人民革命党各自推选出了自己的总统候选人。在6月26日总统选举首轮投票中,三位候选人均未获得超过法定的半数选票,蒙古国总选举委员会决定进行第二轮投票。自1992年实行新宪法以来,这种情况在蒙古尚属首次出现。
在总统竞选中,巴特图勒嘎做出“发展经济、减少债务、努力解决经济困难局面,增加就业、弥合城乡差距、让蒙古国人民过上无债生活”的承诺,反映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将成为新总统的重要任务。在外交政策上,巴亲俄的一面较为突出,强调发展“第三邻国”关系,拓展蒙古国的国际空间。新总统对华态度值得关注,尤其在竞选期间,曾明里暗里发表对华不友善言论;胜选后回归理性,表示“要发展与中俄之间的全面友好关系”。此次总统大选后,蒙古议会和总统分别掌控在不同政党手中。总统来自民主党,议会由人民党掌控。未来四年,蒙古的议会和总统如何处理关系,成为影响国家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
五、特朗普访法重温历史旧好,两国立足现实求同存异 7月13日,美國总统特朗普访问法国,并出席14日举行的法国国庆日阅兵仪式,这是特朗普就任总统半年内第三次访问欧洲。特朗普在法国受到隆重接待,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会见是此次访问的“重头戏”。在接待特朗普访问时,马克龙总统大打“历史牌”,表示“法美友谊超越了现实”,并强调“因为两国历史有着深厚联系,我们与特朗普总统会就所有战略问题,建立富有信任的关系,其中也包括具有分歧的议题”。针对特朗普一意孤行退出《巴黎气候协定》,马克龙尝试改变特朗普的立场。此外,两国总统还在一些国际和地区问题上进行了交流。
此次访问是美国在一些全球事务上开始“甩包袱”、与法国和欧洲关系重新调试背景下进行的。特朗普上台后,与欧洲盟友状况不断,针对北约特普朗发表了消极言论,不顾欧洲盟友反对,执意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与欧洲关系出现趋紧苗头。尽管特朗普此前在外交实践上显示出自私利己的一面,但此次访问强调共识,淡化分歧,法国也展示出与美国延续友好关系的姿态。这反映出法国希望进一步深化与美国的关系,在欧洲一体化上得到美国的支持。从侧面可以看出,美欧间的大西洋联盟关系不会因为特朗普的上台、英国脱欧而发生根本改变。
六、美国对伊朗再挥制裁“大棒”,美伊关系有恶化之虞
7月18日,美国财政部和国务院宣布对18个伊朗个人和实体实施制裁,理由是他们支持伊朗弹道导弹计划和跨国犯罪等行为。伊朗随即予以强硬回击,外长扎里夫表示,特朗普政府的举动将伊朗核全面协议置于危险境地。总统鲁哈尼表示,伊朗将会勇敢面对美国,对于美国对伊朗实施的任何新制裁都将予以回击。伊朗随即启动反制裁措施,将对反对伊朗人民和该地区其他伊斯兰国家的部分美国个人和实体实施制裁。此外,两国还在美国公民被伊朗法庭判刑的问题上“斗嘴”。
特朗普总统2017年1月正式上台后,逐步调整美国的中东政策,拉紧与中东盟国的关系,增强对伊朗的压力,并在国际上孤立伊朗。2017年5月特朗普访问中东地区时,拉起反伊朗的大旗,释放出收紧对伊朗政策的信号。尽管特朗普上任后并未对伊朗全面核协议推倒重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停止对伊朗的制裁。核全面协议仅规定美国停止对伊朗关于涉核问题的制裁,并没有放弃对伊朗在美国所认定的支持恐怖组织、试射导弹等行为的制裁权利。对于连任成功的伊朗总统鲁哈尼而言,面对美国外交压力升级,伊朗所处的国际环境有所恶化,其“与世界进行建设性互动”的外交实践将面临严峻挑战。
七、前总统卢拉遭起诉定罪,巴西政坛走向混沌不明
7月12日,巴西前总统卢拉因涉嫌贪腐和洗钱罪被判九年六个月有期徒刑。巴西联邦法官还决定,冻结卢拉的银行账户和部分个人财产。这是自1988年巴西宪法生效以来,首位遭到判刑的巴西前总统。7月13日,卢拉在圣保罗发表公开讲话,坚称自己无罪,将提起上诉,他表示对他的审判是出于“政治目的”。卢拉是巴西的左翼政治家,在20世纪80年代创建了巴西劳工党,并在2003—2010年间担任巴西总统。在他任总统期间,巴西经济发展迅速,贫富差距缩小,将巴西带到金砖国家的行列,他离职时支持率依然高达80%左右。目前联邦法官尚未下令逮捕卢拉。
卢拉涉腐案件可能会改变巴西的政局走向。2018年巴西将举行总统大选,卢拉在巴西国内仍有极高声望,明确表示要参加2018年总统大选,并且是现在呼声最高、强有力的竞争者,多数民众希望他再次带领巴西走出困境。卢拉获刑是另一位巴西前总统罗塞芙于2016年被弹劾下台后,劳工党遭到的又一次重大打击。卢拉身陷囹圄,一旦二审仍旧判定其有罪,他将失去竞选总统的资格。这将严重打击巴西左翼政治力量,打破巴西现有的政治平衡。目前巴西各政治势力正在重新洗牌,众多资深政要纷纷涉贪腐,反使部分非重量级政客声望大增,让该国未来政局的变数加大。不排除2018年巴西总统大选飞出“黑天鹅”,名不见经传的政治“素人”在老牌政党的互怼中从中渔利。
(责任编辑:魏银萍)
一、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G20峰会,开启大国外交和多边外交新征程。
7月3—8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对俄罗斯、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汉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访俄期间,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举行会谈会见并会见梅德韦杰夫总理,双方商定继续把两国关系作为外交优先方向,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加大相互支持。访德期间,习近平主席同施泰因迈尔总统、默克尔总理就新形势下深化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做出规划指引。在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还分别会见法国、英国、新加坡等国领导人,同各方就巩固互信、深化合作达成新的重要共识。
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成果丰硕,从战略高度为中俄两国关系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提升了中俄战略协作和务实合作的新高度,并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协调了立场;推动了中德关系和中欧关系的新发展,对深化中欧整体合作产生带动效应。在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G20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的作用更加突出。习近平主席站在推动发展全球经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向世界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为国际经济形势乱局注入了稳定性,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正能量,体现了中国“屹然砥柱立中流”的大国责任担当。
二、印度无理挑起边境对峙,中国领土主权不容挑战
近一段时间,印度边防部队越界,进入中国境内,阻挠中国在洞朗地区的正常修路活动,导致双方发生对峙。中印边界锡金段是双方共同承认并已被遵守了127年的已定边界,双方就此从来没有纠纷。此次事件的本质是印方边防人员非法越过中印边界锡金段已定边界,进入中国领土。印度此次越过已定边界,违背了历史界约,违背了《联合国宪章》有关原则和准则。尽管中国一再呼吁印方立即无条件将越界边防部队撤回到边界线印方一侧,但迄今印方对此置若罔闻。此外,印度在国际上尽力拉拢其他国家,与东盟国家召开“德里对话”、高规格接待緬甸国防军总司令、与美日联合军演,企图向中国施压。
印度是中国周边地区大国。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发展同包括印度在内的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但中国在发展国家关系上是有底线的,不会以损害本国领土主权利益为代价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此次边境对峙是印度单方面的越界冒险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是对中国的严重挑衅,责任在印方。如果印度一再执迷不悟,自以为是,不知进退,不顾中印两国关系大局,中国有足够的决心和实力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三、中东反恐战争捷报频传,“伊斯兰国”衰败之势难以逆转
7月10日,伊拉克总理兼武装力量总司令海德尔·阿巴迪宣布,摩苏尔收复战结束,摩苏尔全城解放。“伊斯兰国”曾在摩苏尔宣布建国,此后以拉卡和摩苏尔为核心阵地在叙利亚和伊拉克迅速崛起,不断向外扩张。从“伊斯兰国”手中收复摩苏尔,具有很强的标志意义,是打击“伊斯兰国”的重要转折点。在叙利亚的反恐活动也有较大进展,“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活动空间不断被压缩,收复其在叙利亚的“首都”拉卡近在咫尺。7月11日,伊拉克官方证实,确认“伊斯兰国”最高头目巴格达迪死亡。尽管美国否认巴格达迪的死亡,但关于巴格达迪的死亡消息喧嚣尘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的势头由盛转衰。
自2014年起,“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迅速崛起,攻城略地,风头盖过中东地区老牌恐怖组织基地组织,成为中东地区最具威胁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活动范围不局限于中东地区,其跨地区恐怖袭击的能力很强,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都有“伊斯兰国”制造的恐怖活动。随着国际反恐攻势的加大,“伊斯兰国”的嚣张气焰被打压下去。但恐怖组织作为制造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非国家行为体,既可以从事化零为整的成建制军事对抗,也可以进行化整为零的独狼式恐怖袭击,防不胜防。并且,中东地区恐怖组织滋生的根源在于发展赤字。如果发展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滋生恐怖组织的土壤仍会存在,难以根除。因此,中东地区反恐战争的胜利是阶段性的胜利,中东反恐事业仍旧任重道远。
四、蒙古总统大选结果出炉,其内外政策将稳中有变
7月7日,蒙古国举行第二轮总统大选,高举民族主义旗帜,喊出“蒙古必胜”“为了强大的蒙古国”等竞选口号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巴特图勒嘎,以50.6%的过半得票率,击败了来自执政党人民党的对手、国家大呼拉尔主席恩赫包勒德,赢得总统大选,成为蒙古新总统。7月10日,巴特图勒嘎举行宣誓仪式。根据蒙古宪法,“国家大呼拉尔中有席位的政党可单独或联合提出一名总统候选人”。因此此次选举中人民党、民主党和人民革命党各自推选出了自己的总统候选人。在6月26日总统选举首轮投票中,三位候选人均未获得超过法定的半数选票,蒙古国总选举委员会决定进行第二轮投票。自1992年实行新宪法以来,这种情况在蒙古尚属首次出现。
在总统竞选中,巴特图勒嘎做出“发展经济、减少债务、努力解决经济困难局面,增加就业、弥合城乡差距、让蒙古国人民过上无债生活”的承诺,反映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将成为新总统的重要任务。在外交政策上,巴亲俄的一面较为突出,强调发展“第三邻国”关系,拓展蒙古国的国际空间。新总统对华态度值得关注,尤其在竞选期间,曾明里暗里发表对华不友善言论;胜选后回归理性,表示“要发展与中俄之间的全面友好关系”。此次总统大选后,蒙古议会和总统分别掌控在不同政党手中。总统来自民主党,议会由人民党掌控。未来四年,蒙古的议会和总统如何处理关系,成为影响国家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
五、特朗普访法重温历史旧好,两国立足现实求同存异 7月13日,美國总统特朗普访问法国,并出席14日举行的法国国庆日阅兵仪式,这是特朗普就任总统半年内第三次访问欧洲。特朗普在法国受到隆重接待,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会见是此次访问的“重头戏”。在接待特朗普访问时,马克龙总统大打“历史牌”,表示“法美友谊超越了现实”,并强调“因为两国历史有着深厚联系,我们与特朗普总统会就所有战略问题,建立富有信任的关系,其中也包括具有分歧的议题”。针对特朗普一意孤行退出《巴黎气候协定》,马克龙尝试改变特朗普的立场。此外,两国总统还在一些国际和地区问题上进行了交流。
此次访问是美国在一些全球事务上开始“甩包袱”、与法国和欧洲关系重新调试背景下进行的。特朗普上台后,与欧洲盟友状况不断,针对北约特普朗发表了消极言论,不顾欧洲盟友反对,执意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与欧洲关系出现趋紧苗头。尽管特朗普此前在外交实践上显示出自私利己的一面,但此次访问强调共识,淡化分歧,法国也展示出与美国延续友好关系的姿态。这反映出法国希望进一步深化与美国的关系,在欧洲一体化上得到美国的支持。从侧面可以看出,美欧间的大西洋联盟关系不会因为特朗普的上台、英国脱欧而发生根本改变。
六、美国对伊朗再挥制裁“大棒”,美伊关系有恶化之虞
7月18日,美国财政部和国务院宣布对18个伊朗个人和实体实施制裁,理由是他们支持伊朗弹道导弹计划和跨国犯罪等行为。伊朗随即予以强硬回击,外长扎里夫表示,特朗普政府的举动将伊朗核全面协议置于危险境地。总统鲁哈尼表示,伊朗将会勇敢面对美国,对于美国对伊朗实施的任何新制裁都将予以回击。伊朗随即启动反制裁措施,将对反对伊朗人民和该地区其他伊斯兰国家的部分美国个人和实体实施制裁。此外,两国还在美国公民被伊朗法庭判刑的问题上“斗嘴”。
特朗普总统2017年1月正式上台后,逐步调整美国的中东政策,拉紧与中东盟国的关系,增强对伊朗的压力,并在国际上孤立伊朗。2017年5月特朗普访问中东地区时,拉起反伊朗的大旗,释放出收紧对伊朗政策的信号。尽管特朗普上任后并未对伊朗全面核协议推倒重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停止对伊朗的制裁。核全面协议仅规定美国停止对伊朗关于涉核问题的制裁,并没有放弃对伊朗在美国所认定的支持恐怖组织、试射导弹等行为的制裁权利。对于连任成功的伊朗总统鲁哈尼而言,面对美国外交压力升级,伊朗所处的国际环境有所恶化,其“与世界进行建设性互动”的外交实践将面临严峻挑战。
七、前总统卢拉遭起诉定罪,巴西政坛走向混沌不明
7月12日,巴西前总统卢拉因涉嫌贪腐和洗钱罪被判九年六个月有期徒刑。巴西联邦法官还决定,冻结卢拉的银行账户和部分个人财产。这是自1988年巴西宪法生效以来,首位遭到判刑的巴西前总统。7月13日,卢拉在圣保罗发表公开讲话,坚称自己无罪,将提起上诉,他表示对他的审判是出于“政治目的”。卢拉是巴西的左翼政治家,在20世纪80年代创建了巴西劳工党,并在2003—2010年间担任巴西总统。在他任总统期间,巴西经济发展迅速,贫富差距缩小,将巴西带到金砖国家的行列,他离职时支持率依然高达80%左右。目前联邦法官尚未下令逮捕卢拉。
卢拉涉腐案件可能会改变巴西的政局走向。2018年巴西将举行总统大选,卢拉在巴西国内仍有极高声望,明确表示要参加2018年总统大选,并且是现在呼声最高、强有力的竞争者,多数民众希望他再次带领巴西走出困境。卢拉获刑是另一位巴西前总统罗塞芙于2016年被弹劾下台后,劳工党遭到的又一次重大打击。卢拉身陷囹圄,一旦二审仍旧判定其有罪,他将失去竞选总统的资格。这将严重打击巴西左翼政治力量,打破巴西现有的政治平衡。目前巴西各政治势力正在重新洗牌,众多资深政要纷纷涉贪腐,反使部分非重量级政客声望大增,让该国未来政局的变数加大。不排除2018年巴西总统大选飞出“黑天鹅”,名不见经传的政治“素人”在老牌政党的互怼中从中渔利。
(责任编辑:魏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