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出杨柳三分情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ming_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作文要想出彩,应该学会巧借物象。在写作教学中,不妨和学生一起灞桥折柳,伤春送别,拨琴扫弦间,定能弹出别样的雅意。
  一、一物倾情,脉穿全文
  生活中有感动,才有写作的冲动。反之,写作时要抓住凝结情感的“物”,细细描摹,反复渲染,贯穿脉络,在行文中体现情感,表达心境。
  父母之爱是经久不衰的写作主题,在接触这类文章时,一些学生会模式化地出现“雷人”情节,如天下大雨,沾湿了母爱一片;医院急诊室被挤爆,父亲背下楼梯。难道只有下雨和生病才能打动人吗?写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构思文稿时不妨先想想,难忘的有哪些,然后在此基础上,截出一“物”,理清文脉,巧思妙构,化腐朽为神奇,推陈出新,借物抒情。
  同样写母爱,有学生巧妙抓住了母亲的手套这一“物”来塑造人物形象。
  甲处:在我的印象中,妈妈是一个很节约的人,一双泛出里料的皮手套不知已用了多少年。
  乙处:妈妈用牙齿咬下一只手套,又脱去另外一只。我看到手套右手的食指上已经漏出了一个小洞。她把手套塞进大衣外面的口袋里,双手使劲搓了一阵,然后包住了我的手,一股暖流从手上传了过来。
  丙处:妈妈挽着我的胳膊,硬硬的皮手套让我不是很舒服,扭头看她,她对我说:“快过马路。”牵着我的手,我和她一起冲向对面。绿灯正亮,我知道这时手套也正散发出亮丽的光彩。
  母亲的手套贯穿文章始终,它破旧却倾注着母亲对孩子最纯朴、真挚的爱。没有直白的话语,却激起了读者的共鸣。妈妈的手套就是母爱最好的诠释。
  其实,仔细回忆一下,就会发现,情感都有寄托物。一杯牛奶、一支水笔、一张卡片、一曲歌谣,都有可能是记忆里的一丝甜蜜、一份幸福。因此,应该找到那份“物证”,抒写那份“情结”。
  二、闲花弄影,照出心境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因心境不同,目及之物或多或少会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溅泪之花”、“恨别之鸟”、“枝上柳棉”、“小楼夜雨”、“流水人家”,都是借事物传递与人的心理。因此,要想作文有亮色,能具象化地传递情感,不妨临波弄影,借物道心。
  一次作文竞赛,题为《听,那沉默的声音》,很多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思维定势,只注重内心的描摹,缺乏新颖感。如果能跳出框范,另辟蹊径,就不会泯然众人。
  一学生以房屋拆迁为题材,写一位迟暮老人的眷恋之情。
  红瓦白墙的斜顶房上,布着些许的灰印,条条黑缝,紧紧地贴着墙面。墙角下,散着些脱落的白粉。丝丝阳光穿透进那小小的屋子,在地面上打下了斑驳的黑影。房梁上,有几只黑白纹的小蜘蛛吊着蛛丝,透进来的阳光与那银丝缠绕在一起,整个小屋显得格外明亮。……老人自始至终都是沉默的,但分明有一种声音在诉说对老屋的留恋,对曾经的眷念。老屋、藤椅、蜘蛛、牡丹……这儿的一切都是生活的轨迹,是活了一辈子的印证。它们早已被融入了骨血,揉进了灵魂!
  作文从头至尾没有老人的一句话,却满纸都是她的伤心处。作者明“隐”实“显”,抓住老屋中的一系列物象进行白描,自然反映出老人不舍、惜痛却又无奈的心理。
  “一切景语皆情语”。悲伤时,不妨借得鸟啼三分哀;愉悦时,化作轻舟乘风流;思念时,蚕丝绵绵可织成绸;悲愤时,挑灯看剑梦驰冰河。只要善用身边的物象,融“我”入境,定能使作文增色三分。
  三、柳暗花明,转出新意
  写作讲究“起、承、转、合”,好的作文往往一气呵成,行云万里,读之如鸟归山林、龙入大海,自然而又不失精彩。同样一件事,如果在事情的“转”折中翻出一点“意外”,就能使作文破茧化蝶。当然,这种“意外”不是故意编造谎言、虚构事情,而是在写前构思,寻找思想情感的切入点、转折点,然后有的放矢地描摹,使作文变得有起伏。
  例如,一学生为了写好“考试失利自己重拾信心”的事,借助了回家路上的柳条这一物象,转出了一定的新意。
  书包里的试卷沉甸甸的,妈妈那双忧伤的眼睛总在看着我……河道旁栽满了绿柳,垂下的柳条在风中摇摆着。虽已是春天,可风中还沁着丝丝凉意,我不由紧紧了衣服。……柳条荡了起来,泛着新绿的枝条飘着、舞着、招呼着、三两根轻轻绕在一起,转而又分开了。先前经过时,她还是光秃秃的灰姑娘,熬过了一个冬天,她竟春意蓬勃了。不知何时起,她悄悄绽吐了芽蕊,那新翻出的芽尖嫩得足以掐出汁水。……就这么一抹一抹的淡绿晃在我的眼前,也让我的心绿了起来。今年的春来得比往年迟了一些,但它终是来了!
  作者通过柳条,描写自己走出了心里的“冬天”。作文跳出传统的父母训斥,借助自然物象表达情思。
  当然,如果把写作固定成一种模式,见“物”即“转”,那么,写作会失去原本的意义。因此,写作需要合时而作,巧动思维,因事而变。
  四、心随物动,悟得意趣
  “好鸟枝头亦朋友, 落花水面皆文章。”自然界中总有美好的事物触及我们的心灵。泰山雄伟,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江水滔滔,就会产生“淘尽英雄”的感慨;秋风过后,眼见庭前黄花,相思就会更重;杨柳春烟,耳闻叶间莺啼,喜悦也会愈甚。行走在山水凡尘中,总会在那一刹那,注意到身边的一些景、物。在“一颦一笑”中,也许会不经意地打开蒙尘的心锁。因此,要做细心人,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小小的物象中,有大大的“哲学”。
  例如,一学生在观赏校园中紫藤萝后悟出了人生哲理。
  秋季来临,落花残叶伴随着清风的旋律纷纷扬扬地坠下,它很柔弱,仿佛轻轻一吹它整个就会散开似的。它宛如村姑眉宇间那挥之不去的一点妩媚,它又如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看着它随着风不知去向地飘下,很多的时候我的心会痛,它的归处会在哪儿呢?但换个角度去想,也许这就是紫藤萝的梦吧?它不会要求永远留在枝头上,即使那凋落的花瓣被埋在黄土之下,它也是嫣然一笑,……我自飘香我自盈,随性自然,不强求,不奢望,人生中最好的状态不正也如此吗?
  借客观之物,抒主观之意。因为有“物”,所以有“感”。因为有“感”,所以诉诸笔端。唯有发自心底的、真性情的文章,才具有生命力,才能打动读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物本无情人有情。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巧妙地借用物象来传情达意,构思文章。表 “隐”实“显”,更好地为作文情感、作文结构和作文主旨服务,所谓借出杨柳三分情,却为作文添春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215600)
其他文献
中考作文要求“创新”,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在话题作文中,创新的最直观表现就是语言,语言是写作的最基本因素,是思想表达的重要工具。当前,学生作文的通病是语言缺乏创新,这必然导致作文出现千人一面、千口一词的弊病。  分析中考优秀作文,我们会发现,优秀作文往往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整散结合,或豪情满怀,或富有哲理,或激越昂扬,或朴实自然,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一篇文章没
期刊
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悲剧人物和反面人物,在分析这些人物时,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要读出人物的真性情,追寻人物气质与精神的闪光;读出生命的缺憾,追寻自我意识与生命意识的觉醒;读出人性的弱点,追寻人格的健全与心理的成熟;读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追寻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生存环境的和谐。  《美国教师讲〈灰姑娘〉的案例》(《中国德育·第叁卷》2008年第11期)曾载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老师:如果你是辛
期刊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传承华夏文明。”优秀的古诗文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和艺术精华。长久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因其太过沉闷而陷入困境。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文言文教学要么讲解、诵读、积累,要么实词、虚词、句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主体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被动接受,枯燥记忆。教师枯燥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抄写、背诵与练习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特征,使本应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
期刊
形象鉴赏是古典诗歌鉴赏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为了使师生打开鉴赏诗歌的通道,拨开诗歌鉴赏的“迷雾”。应该以古典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为突破点,以求获得诗歌鉴赏的“金钥匙”。  一、借助意象、典故、细节,感知形象  意象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象常常寄托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期刊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情感、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师更要将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到首要位置,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的学不会感到吃力,教师的教也会变得格外轻松。兴趣的建立不是“呼之欲出”的,它也要依托于一种方法。  一、投其所好,生动组织,以情景之“趣”作文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投学生所好,将学生熟悉的生活
期刊
新课程指出我们的教学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也应该关注于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亲情”是所有道德的发源,是构建美丽家庭、社会的要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而试图摆脱父母,易产生亲情冲突,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初中阶段必须给学生传递正确亲情价值观。语文教学应科学运用教科书这一载体充分挖掘亲情题材,引导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在学习文本的过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下的竞争学习模式转化成合作的关系,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结构,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交流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养成较强的交流习惯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交流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下的产物,同时还是初中语文传授教学中的新模式,不仅能促进群体的发展,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
期刊
“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可是,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百篇文章,一个作者”的奇怪现象,也就是说,同一话题,大家的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立意,大都一样。在作文的立意上,学生主要存在“旧”、“浅”、“散”三大误区。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谈谈作文立意的应对策略。  一、突破“旧题”,引入“活水”  相信不少老师都布置过《一件
期刊
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一直是考场作文永恒不变的主题。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作文大多如一潭死水,没有灵性。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平时作文,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思考已成为常态。这就需要为学生觅得一汪清泉、一股活水。如何才能为作文寻到源头活水呢?  一、阅读探究素材,提高文学素养  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阅读探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语文知识,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分析、概括、归纳
期刊
新课标提出,作文教学“要尽可能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要求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分层教学的着眼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不应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一、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兴趣  多年以来,作文教学无非是作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三部曲。教师封闭在校园内教作文,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周而复始,其结果是学生对作文的厌恶感越来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