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中考增加了阅读、增加了自主表述方面的内容,而在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方面改进较大,它要求学生增加阅读量,学生阅读能力直接影响自身的学习效率和学业成就。但阅读教学的现状堪忧,急需改革。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提高阅读质量,是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近几年在阅读教学中所作的尝试,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引导学生制定阅读目标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课前“阅读提示”制定阅读目标。“阅读提示”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策划的教与学的重点并同时提示阅读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应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具体阅读目标的指导思想和依据。一篇课文不管具体目标有多少,都应该是对“阅读提示”这一目标的具体分解。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课文的“阅读提示”提示了学习重点,教师应围绕这些学习重点制定具体目标:中国石拱桥有哪些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卢沟桥、赵州桥这两座石拱桥的特点?作者的说明思路怎样?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等。
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练习题自制阅读目标。课后练习题本身就是一篇课文要实现的阅读目标,它是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具体落实,因此要引导学生切实做好课后练习题,从而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目的。
2.整体感知文章,重视学生的感悟
特级教师于漪说:“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肢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把秀气、灵气教丢了。如果把灵魂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教呆板了,就使他丧失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这提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整体感知文章,重视学生的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要求加强学生的感悟培育。阅读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阅读教学实际就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本身具有丰富性,它的直接使用者是人,离开了人,语言就是凝固化的无生命的代码,满含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因而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好的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发展个性,使情感交融,创设一种如痴如醉的人文情境,从中体悟语言的妙处。
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就是强调把语言看做是生命主体、生命整体,强化“人”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真正做到“主体与主体对话”;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注重阅读教育。
3.重视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提倡学生大胆质疑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教师不应以标准化解读规范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以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重。反对重讲轻读,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主张学生自我解读,读出个性和创造性,从而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
其次,鼓励学生质疑,因为质疑是一种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努力把学生从琐碎的、不切合实际的习题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只有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把鼓励学生提问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的发问及时点拨。如《桃花源记》中有“问今是何世”一语,教参均译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一位学生对此不赞同:“桃源人已与外界隔绝,他们又怎知秦已灭亡,早已改朝换代了呢?他们应问现在是秦几世了。”的确,这样理解更好。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质疑技巧,质疑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对文本的体验也随之加深。
4.提高教師的文学素养
无疑,多读书,读好书是提高教师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们要求学生每学年至少要读两三部整本的文学名著,那么我们每学年至少应读两三部文学名著。否则,我们怎么有底气面对课堂呢?当你读了《冰心作品集》、《朱自清散文集》、《毕淑敏作品集》、《余光中诗选》、《毛泽东诗词全解》、《鲁迅小说精选》等名家名作,再教读课文《小橘灯》、《背影》、《春》、《提醒幸福》、《乡愁》、《沁园春·雪》、《孔乙己》等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否则会捉襟见肘。
5.以课本为向导,适量拓展
语文课本是初中生学习的基础,对于课本的阅读可以加深初中生对课本的理解,丰富知识的积累。同时,以课本为前提,对阅读范围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更是对课本的巩固,让学生充分认识课本,加深印象。比如鲁迅先生大多以讽刺的手法刻画人物,表现当时麻木的封建社会、人们的冷漠无情、世态炎凉的社会环境,尤其善于运用细节刻画描写,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那么除了课本中的体现外,教师可以加以拓展和延伸,让学生读一读鲁迅先生该时期的其他作品,这样总结分析,得出了鲁迅先生的思想精髓,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言形象地告诉我们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课外阅读是属于学生的自学活动,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吸取和转换语言信息并使之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它的根本特点体现在“课外”二字上。因此,语文老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课内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总之,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有力配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适当地多读一些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有利于学生巩固学过的语文知识;有利于开阔视野、锻炼思维、开发智力;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思想品德;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语文教学和学生个人的实践都证明,凡是健康的课外书,学生读得多的,语文能力提高就快,学习效果就好。
1.引导学生制定阅读目标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课前“阅读提示”制定阅读目标。“阅读提示”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策划的教与学的重点并同时提示阅读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应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具体阅读目标的指导思想和依据。一篇课文不管具体目标有多少,都应该是对“阅读提示”这一目标的具体分解。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课文的“阅读提示”提示了学习重点,教师应围绕这些学习重点制定具体目标:中国石拱桥有哪些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卢沟桥、赵州桥这两座石拱桥的特点?作者的说明思路怎样?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等。
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练习题自制阅读目标。课后练习题本身就是一篇课文要实现的阅读目标,它是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具体落实,因此要引导学生切实做好课后练习题,从而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目的。
2.整体感知文章,重视学生的感悟
特级教师于漪说:“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肢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把秀气、灵气教丢了。如果把灵魂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教呆板了,就使他丧失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这提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整体感知文章,重视学生的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要求加强学生的感悟培育。阅读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阅读教学实际就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本身具有丰富性,它的直接使用者是人,离开了人,语言就是凝固化的无生命的代码,满含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因而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好的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发展个性,使情感交融,创设一种如痴如醉的人文情境,从中体悟语言的妙处。
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就是强调把语言看做是生命主体、生命整体,强化“人”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真正做到“主体与主体对话”;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注重阅读教育。
3.重视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提倡学生大胆质疑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教师不应以标准化解读规范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以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重。反对重讲轻读,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主张学生自我解读,读出个性和创造性,从而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
其次,鼓励学生质疑,因为质疑是一种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努力把学生从琐碎的、不切合实际的习题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只有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把鼓励学生提问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的发问及时点拨。如《桃花源记》中有“问今是何世”一语,教参均译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一位学生对此不赞同:“桃源人已与外界隔绝,他们又怎知秦已灭亡,早已改朝换代了呢?他们应问现在是秦几世了。”的确,这样理解更好。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质疑技巧,质疑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对文本的体验也随之加深。
4.提高教師的文学素养
无疑,多读书,读好书是提高教师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们要求学生每学年至少要读两三部整本的文学名著,那么我们每学年至少应读两三部文学名著。否则,我们怎么有底气面对课堂呢?当你读了《冰心作品集》、《朱自清散文集》、《毕淑敏作品集》、《余光中诗选》、《毛泽东诗词全解》、《鲁迅小说精选》等名家名作,再教读课文《小橘灯》、《背影》、《春》、《提醒幸福》、《乡愁》、《沁园春·雪》、《孔乙己》等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否则会捉襟见肘。
5.以课本为向导,适量拓展
语文课本是初中生学习的基础,对于课本的阅读可以加深初中生对课本的理解,丰富知识的积累。同时,以课本为前提,对阅读范围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更是对课本的巩固,让学生充分认识课本,加深印象。比如鲁迅先生大多以讽刺的手法刻画人物,表现当时麻木的封建社会、人们的冷漠无情、世态炎凉的社会环境,尤其善于运用细节刻画描写,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那么除了课本中的体现外,教师可以加以拓展和延伸,让学生读一读鲁迅先生该时期的其他作品,这样总结分析,得出了鲁迅先生的思想精髓,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言形象地告诉我们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课外阅读是属于学生的自学活动,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吸取和转换语言信息并使之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它的根本特点体现在“课外”二字上。因此,语文老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课内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总之,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有力配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适当地多读一些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有利于学生巩固学过的语文知识;有利于开阔视野、锻炼思维、开发智力;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思想品德;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语文教学和学生个人的实践都证明,凡是健康的课外书,学生读得多的,语文能力提高就快,学习效果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