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面神经炎经综合治疗同时予实施充分的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面神经炎患者38例,以综合治疗的同时注意心理护理并积极指导患者进行瘫痪面肌锻炼。结果:38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及后遗症减少,面部功能康复时间缩短,从而缩短住院时间。结论:面神经炎患者进行综合治疗配合充分护理,能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面部功能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面神经炎;心理;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09-01
面神经炎又称Bell氏麻痹,是指茎乳管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不能皱额,额裂消失,眼裂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口角歪斜,病侧鼻唇沟变浅等[1]。任何季节、年龄均可发病,以初春或夏季、青壮年为多见,本病起病突然,患者晨起后患侧眼裂增宽,不能闭合,口角歪向健侧。大多数患者感到焦虑、恐惧,因此产生焦虑心理,我科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急性面神经炎患者76例,经过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患者均因起病急,周围神经瘫痪,排除其他疾病而确诊。男42例,女34例,年龄20~60岁,平均40岁。
1.2 治疗方法与结果 治疗方法:①早期治疗:应用强的松、地塞米松等,减轻面神经水肿及炎症反应;使用B族维生素或脑水解蛋白等营养神经,改善血循环。②急性期过后:配合针灸、理疗及功能锻炼,增强神经肌肉的兴奋[2]。结果痊愈70例,好转6例。
2护理
2.1 急性期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面神经炎的患者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吃饭、讲话、工作、社交等都受到影响。多数患者产生紧张、情绪低落、自卑、担忧、焦虑心理[3]。因而护理人员应认真做好健康教育, 耐心细致向患者解释该病的有关知识,使患者初步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等,消除内心的紧张和忧郁,使患者清楚认识自己的病情。最终达到消除疑虑和恐惧心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而加速疾病的康复。
2.1.2 眼部护理 由于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长期外露,易发生角膜炎,因此眼睛的保护非常重要。尽量避免过度用眼力,少看电视、书报及操作电脑。外出时戴墨镜,避免粉尘入眼。不能用脏手帕擦泪,擦拭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外下侧轻轻擦。临睡前使用金霉素眼膏或有润眼、消炎作用的眼药水,并用纱布盖眼或戴眼罩。
2.1.3 面部护理 发病2周内注意休息,注意面部保暖,忌用冷水洗脸,选用温水洗脸。避免感冒和面部直接吹冷风。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时戴帽子和口罩,避免到人多、空气污浊的场所。勿靠近窗边、空调、风扇处,以免受风寒刺激加重病情。
2.1.4 口腔护理 面神经炎患者因口角歪斜,咀嚼功能减退,常会出现进食后食物残渣遗留在患侧颊齿间或有流涎情况,有的患者甚至出现咀嚼时损伤口腔黏膜的现象。要指导患者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后要漱口,口腔黏膜损伤者局部涂擦碘甘油,防止其他口腔疾患的发生。
2.1.5 饮食护理 面神经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味觉功能减退, 面神经麻痹导致咀嚼不便,和使用类固醇激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食欲,应鼓励患者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软食或半流饮食,进食时多将食物放在健侧细嚼慢咽,少量多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硬、粗糙、刺激性食物。
2.2 恢复期护理
2.2.1 物理疗法 指导患者如何热敷和按摩患侧面肌。用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日2~3次,每次15~20min,并于早晚自行按摩面部, 按摩力度要适宜,部位要准确,轮刮眼睑,指擦鼻翼。按摩前要清洁双手。
2.2.2 功能锻炼 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鼓励患者练习瘫侧的面肌随意运动。嘱患者对镜练习皱眉、皱鼻、露齿、闭眼、拉口角、鼓腮等表情肌锻炼。指导患者练习咀嚼肌运动,嘱患者连续不间断地咀嚼口香糖,并注意观察、督促患者咀嚼,以达到训练咀嚼肌的目的。
3体会
通过对76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使其建立治疗的信心,治疗过程中配合按摩、热敷,大大缩短了疗程,提高了面瘫的治愈率,减少了后遗症。面神经炎在中医学称之为“口僻”、“口眼歪斜”、“真中风”等,俗称“吊线风”。本病经有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痊愈,但临床由于误治、失治,使一些本该痊愈的患者留下了后遗症。在急性期过早使用针刺治疗会激惹病变神经,加重神经组织的水肿,延缓水肿的消退,从而影响预后,故主张急性期内不用针灸及其它可能加重水肿的任何手段。急性期过后,大多数患者症状开始改善,为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和加强肌肉的收缩,此时可给予瘫痪面肌针灸治疗,并可用电针刺激。老师临证用针灸治疗多在两周以后,据笔者所见,绝大部分患者不用针灸即完全治愈。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金乔.中华护理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002.
[2] 黄美兰.理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的护理[J].中国民间疗法, 1999, 5.
[3] 苏康勤.面神经炎病人焦虑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医学,2009,6(9):99-100.
【关键词】面神经炎;心理;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09-01
面神经炎又称Bell氏麻痹,是指茎乳管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不能皱额,额裂消失,眼裂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口角歪斜,病侧鼻唇沟变浅等[1]。任何季节、年龄均可发病,以初春或夏季、青壮年为多见,本病起病突然,患者晨起后患侧眼裂增宽,不能闭合,口角歪向健侧。大多数患者感到焦虑、恐惧,因此产生焦虑心理,我科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急性面神经炎患者76例,经过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患者均因起病急,周围神经瘫痪,排除其他疾病而确诊。男42例,女34例,年龄20~60岁,平均40岁。
1.2 治疗方法与结果 治疗方法:①早期治疗:应用强的松、地塞米松等,减轻面神经水肿及炎症反应;使用B族维生素或脑水解蛋白等营养神经,改善血循环。②急性期过后:配合针灸、理疗及功能锻炼,增强神经肌肉的兴奋[2]。结果痊愈70例,好转6例。
2护理
2.1 急性期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面神经炎的患者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吃饭、讲话、工作、社交等都受到影响。多数患者产生紧张、情绪低落、自卑、担忧、焦虑心理[3]。因而护理人员应认真做好健康教育, 耐心细致向患者解释该病的有关知识,使患者初步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等,消除内心的紧张和忧郁,使患者清楚认识自己的病情。最终达到消除疑虑和恐惧心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而加速疾病的康复。
2.1.2 眼部护理 由于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长期外露,易发生角膜炎,因此眼睛的保护非常重要。尽量避免过度用眼力,少看电视、书报及操作电脑。外出时戴墨镜,避免粉尘入眼。不能用脏手帕擦泪,擦拭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外下侧轻轻擦。临睡前使用金霉素眼膏或有润眼、消炎作用的眼药水,并用纱布盖眼或戴眼罩。
2.1.3 面部护理 发病2周内注意休息,注意面部保暖,忌用冷水洗脸,选用温水洗脸。避免感冒和面部直接吹冷风。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时戴帽子和口罩,避免到人多、空气污浊的场所。勿靠近窗边、空调、风扇处,以免受风寒刺激加重病情。
2.1.4 口腔护理 面神经炎患者因口角歪斜,咀嚼功能减退,常会出现进食后食物残渣遗留在患侧颊齿间或有流涎情况,有的患者甚至出现咀嚼时损伤口腔黏膜的现象。要指导患者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后要漱口,口腔黏膜损伤者局部涂擦碘甘油,防止其他口腔疾患的发生。
2.1.5 饮食护理 面神经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味觉功能减退, 面神经麻痹导致咀嚼不便,和使用类固醇激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食欲,应鼓励患者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软食或半流饮食,进食时多将食物放在健侧细嚼慢咽,少量多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硬、粗糙、刺激性食物。
2.2 恢复期护理
2.2.1 物理疗法 指导患者如何热敷和按摩患侧面肌。用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日2~3次,每次15~20min,并于早晚自行按摩面部, 按摩力度要适宜,部位要准确,轮刮眼睑,指擦鼻翼。按摩前要清洁双手。
2.2.2 功能锻炼 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鼓励患者练习瘫侧的面肌随意运动。嘱患者对镜练习皱眉、皱鼻、露齿、闭眼、拉口角、鼓腮等表情肌锻炼。指导患者练习咀嚼肌运动,嘱患者连续不间断地咀嚼口香糖,并注意观察、督促患者咀嚼,以达到训练咀嚼肌的目的。
3体会
通过对76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使其建立治疗的信心,治疗过程中配合按摩、热敷,大大缩短了疗程,提高了面瘫的治愈率,减少了后遗症。面神经炎在中医学称之为“口僻”、“口眼歪斜”、“真中风”等,俗称“吊线风”。本病经有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痊愈,但临床由于误治、失治,使一些本该痊愈的患者留下了后遗症。在急性期过早使用针刺治疗会激惹病变神经,加重神经组织的水肿,延缓水肿的消退,从而影响预后,故主张急性期内不用针灸及其它可能加重水肿的任何手段。急性期过后,大多数患者症状开始改善,为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和加强肌肉的收缩,此时可给予瘫痪面肌针灸治疗,并可用电针刺激。老师临证用针灸治疗多在两周以后,据笔者所见,绝大部分患者不用针灸即完全治愈。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金乔.中华护理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002.
[2] 黄美兰.理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的护理[J].中国民间疗法, 1999, 5.
[3] 苏康勤.面神经炎病人焦虑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医学,2009,6(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