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语文教材选文应强化人文性,中学语文选文时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应有机地体现在语文教材中。因此,新课改形势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与过去相比选文加强了人文性篇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在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变成了急需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3-02
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人的独特体验,爱护和关怀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语文观念,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渗透人文精神,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表现、培养和塑造个性的过程。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明白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渗透人文精神呢?笔者以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浸透人文精神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人文语文观。
一直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工具性作为教学的目标。
教师一直追求着一个“同”:同一的答案。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要做的只是接受教师的“标准答案”,尽管这些“标准答案”无疑可质。比如,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会把全部的把精力放在文言文虚实词的运用,特殊句式的变化,以及文言文的翻译上面。而忽略了这些传统文章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的性质明确规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时,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文语文观,要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及目的、语文教材建设、语文教学评价与考核等方面重新建构基本价值体系,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教师实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读懂至情至孝的《陈情表》;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到至情至性的《项脊轩志》。改变语文教学观吧,把人文精神渗透于我们钟爱的语文课堂。
二、构建人文文化的教学环境。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高中语文教学要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首先要表现出课堂的人文性。因此,我们要构建一个人文化的教学环境,由此更好地全面展开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那么,我们要如何来构建这种人文化的教学环境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建立真正意义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人文化的教学环境的根本保证。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无外乎生与生、师与生的交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师生的对话与交流,突出学生与学生的交往、学生与教材的交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他的作用应体现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应体现在学生学习成功后欢愉的笑脸上。在教学过程中,洋溢于教师心中的应是浓浓的关爱;书写在教师脸上的应是殷切的期待。教师应以长者的宽容,去善待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失与错误,让学生在心灵的震撼中,经历精神生命自由成长的过程。其次,创造人人参与的氛围,这是构建人文化的教学关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过去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习惯于被动学习。我们只有创造人人参与的氛围,鼓励学生在个人的钻研高中语文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这样高中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才能得到进行。
三、链接生活,感悟人文情怀。
世界丰富多彩,语文内涵深广。如果语文局限于课堂,教师学生必然成为井底之蛙;如果语文只是瞄准考试,语文教学必然为众人所厌弃。语言文学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产生的。语文学习学的就是语言文学,而自然万物、生活实践的一切,是语文学习的“思维源”。语文课堂应该向自然、生活拓展,书本知识的学习应该与动手实践结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观察、发现、体验、积累和活化语文知识,提高应用语文能力。
除了课堂,要让学生投身社会,在社会长河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听说读写,无不包容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等待学生去探究、训练。看看电影电视、听听音乐会、说说相声、做做社会调查、搞搞研究性学习等,无不于语文学习有所裨益。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充满人文气息的课程资源比比皆是: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满眼皆汉字,满耳皆汉语;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厚的民族文化。语文课程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拿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也就是说,处于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永远充满了活力,是一个不断滋长繁衍的课程。赏识学生,关注人生。新的世纪,需要生动活泼的“大语文教育”。
总之,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定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语文,在自己的人生大道上昂首阔步,为他们的人生打上最亮丽的充满人文精神的底色。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文教学观,让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渗透,体现对“人”的理解、宽容、尊重和爱护,才能使中学生的个体精神得到充分张扬,开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从而在根本上体现高中语文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参考文献:
[1]汪潮《教学新理念》,文汇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2]黄伟《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9期
[3]陆勤辉《立足语文课堂 关注人文精神》《上海教育》2004年第15、16期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3-02
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人的独特体验,爱护和关怀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语文观念,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渗透人文精神,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表现、培养和塑造个性的过程。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明白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渗透人文精神呢?笔者以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浸透人文精神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人文语文观。
一直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工具性作为教学的目标。
教师一直追求着一个“同”:同一的答案。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要做的只是接受教师的“标准答案”,尽管这些“标准答案”无疑可质。比如,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会把全部的把精力放在文言文虚实词的运用,特殊句式的变化,以及文言文的翻译上面。而忽略了这些传统文章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的性质明确规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时,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文语文观,要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及目的、语文教材建设、语文教学评价与考核等方面重新建构基本价值体系,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教师实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读懂至情至孝的《陈情表》;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到至情至性的《项脊轩志》。改变语文教学观吧,把人文精神渗透于我们钟爱的语文课堂。
二、构建人文文化的教学环境。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高中语文教学要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首先要表现出课堂的人文性。因此,我们要构建一个人文化的教学环境,由此更好地全面展开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那么,我们要如何来构建这种人文化的教学环境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建立真正意义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人文化的教学环境的根本保证。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无外乎生与生、师与生的交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师生的对话与交流,突出学生与学生的交往、学生与教材的交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他的作用应体现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应体现在学生学习成功后欢愉的笑脸上。在教学过程中,洋溢于教师心中的应是浓浓的关爱;书写在教师脸上的应是殷切的期待。教师应以长者的宽容,去善待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失与错误,让学生在心灵的震撼中,经历精神生命自由成长的过程。其次,创造人人参与的氛围,这是构建人文化的教学关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过去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习惯于被动学习。我们只有创造人人参与的氛围,鼓励学生在个人的钻研高中语文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这样高中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才能得到进行。
三、链接生活,感悟人文情怀。
世界丰富多彩,语文内涵深广。如果语文局限于课堂,教师学生必然成为井底之蛙;如果语文只是瞄准考试,语文教学必然为众人所厌弃。语言文学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产生的。语文学习学的就是语言文学,而自然万物、生活实践的一切,是语文学习的“思维源”。语文课堂应该向自然、生活拓展,书本知识的学习应该与动手实践结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观察、发现、体验、积累和活化语文知识,提高应用语文能力。
除了课堂,要让学生投身社会,在社会长河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听说读写,无不包容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等待学生去探究、训练。看看电影电视、听听音乐会、说说相声、做做社会调查、搞搞研究性学习等,无不于语文学习有所裨益。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充满人文气息的课程资源比比皆是: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满眼皆汉字,满耳皆汉语;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厚的民族文化。语文课程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拿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也就是说,处于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永远充满了活力,是一个不断滋长繁衍的课程。赏识学生,关注人生。新的世纪,需要生动活泼的“大语文教育”。
总之,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定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语文,在自己的人生大道上昂首阔步,为他们的人生打上最亮丽的充满人文精神的底色。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文教学观,让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渗透,体现对“人”的理解、宽容、尊重和爱护,才能使中学生的个体精神得到充分张扬,开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从而在根本上体现高中语文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参考文献:
[1]汪潮《教学新理念》,文汇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2]黄伟《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9期
[3]陆勤辉《立足语文课堂 关注人文精神》《上海教育》2004年第15、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