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feng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高中物理各单元思维障碍的统计分析,尝试在认知冲突中进行知识结构的构建,重视程序性知识的积累,并使之有序化,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思维障碍;知识构建;程序性知识;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6-0011-3
  如何教得有效,如何学得有效是教育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笔者用两年时间,通过在单元复习课中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分析思维障碍,并就高中物理各单元知识的思维障碍,对三个教学班近120人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认知冲突中进行知识结构的构建,重视学生程序性知识的积累,并使之有序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有效教学”。物理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拥有的物理知识结构,是学生对物理世界的观念的加工和组织[1]。
  众所周知,房子建造之前首先要进行地质勘探。在教学中,就是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前概念)。房子地面上的建造过程最起码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体框架施工,一层一层往上造,相当于新课学习。主体框架施工完成后,需要排布管、线,进行装修,相当于单元复习(模块复习)。与房子的建造类似,物理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某一知识点(单元)知识结构的构建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夯实基础。因为,只有知识结构的主要框架牢固而稳定,知识结构在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才不会“变形”,甚至“倒塌”。
  1 在原有知识结构上,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构建物理概念
  事实上,概念习得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物理现象中逐级“抽取”本质特征的过程。
  例如,高中物理的第一个概念——质点。列举:①研究列车从上海开到北京的运动(动画展示);②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动画展示);③研究木块从斜面上滑下(实验演示)。
  引导学生“抽取”:物体的形状、大小对研究的运动无关(或几乎没有影响),或者物体各点运动情况相同这一特征,构建质点的概念。
  列举:④研究列车通过一座桥的运动(图片展示,列车和桥的长度差别不明显);⑤研究地球的自转运动;⑥研究削球时乒乓球的转动。在例子变式中,使概念的本质特征得以留存,干扰因素被逐一排除。
  《电场》中,电势、电势能的概念一直使学生产生思维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电势及电势能的概念的正确理解。
  步骤一:运用类比学习抽象概念
  电势能类比重力势能,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关系类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通过类比思维方法把电势能的概念纳入到认知结构中。
  电势的概念也是与电场强度类比而来,但是,学生对一些概念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电势有正负,是一切正的电势都大于负的,还是比较它们的绝对值?”“负电荷从A到B,外力作负功,A点电势是否一定较高?”大部分学生仍然对电势概念的认知存在障碍。
  步骤二: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过程
  与电场强度的定义一样,对电势的定义在类比的基础上,进行“稀释还原”教学,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过程。
  1) 将理想化的正检验电荷放入电场中一点,分析Ep/q。
  2) 改变检验电荷的电荷量,分析Ep/q。
  3) 将电荷换成负检验电荷,放入电场中同一点,分析Ep/q。
  4) 改变检验电荷的电荷量,分析Ep/q。
  5) 改变电场中的位置,分析Ep/q。
  6) 学生得出结论:不论正、负检验电荷,Ep/q为恒量。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点,Ep/q不同。
  我们把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的电势能跟它的电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用φ表示。它反映了电场具有的性质,与q的多少,正负,甚至检验电荷是否存在都没有关系。
  让学生经历一次与电场强度类似的过程,有助于电势概念的习得。
  步骤三:在变式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7) 根据电势定义,分析正点电荷周围的电势。
  8) 根据电势定义,分析负点电荷周围的电势。
  9) 顺着电场线移动正点电荷,通过分析电势能的变化,判断电势的变化。
  10) 顺着电场线移动负点电荷,通过分析电势能的变化,判断电势的变化。
  ……
  在具体的情境中,以问题的形式分析电势和电势能,从而得出顺着电场线电势逐渐降低;正点电荷周围电势为正,负点电荷周围电势为负(无穷远处电势能为零),深化了电势的概念。
  2 重视程序性知识的积累
  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个人具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一类的问题;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2]
  在物理教材中,陈述性知识处于显性状态,具有比较严谨的结构,而程序性知识常常处于隐性状态,不易被关注。其中,程序性知识中的一类——认知策略,教材中几乎没有痕迹。
  如果在学习中只关注“是什么”和“为什么”一类的问题,而对“怎么做”以及“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学习”这类问题很少涉及,那么,必然会出现上课时听得懂老师的讲课,回到家也及时复习了,可是自己做题时,总觉得无从下手,进行受力分析之后,如果物体一多,就不知道如何分析,也不知如何合理地将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来解题等类似问题。
  《力和力的平衡》一节的24份复习记录表中只有14份提及“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中不能熟练地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圆周运动》中对公式掌握不熟练,不知道该用哪个公式,不能很快列出方程……纵观学生思维障碍的典型实例,绝大部分列举问题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构建不足。   如何积累程序性知识呢?
  方法一:明确对程序性知识的要求
  由于程序性知识的隐含性,学习前要进行分析和确认。例如,拓展课程《摩擦力》,教材中介绍了有关概念,例题中隐含了利用平衡条件求静摩擦力的方法,在确定学习目标时就要明确:①会求滑动摩擦力;②会求静摩擦力。
  方法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促进程序性知识的生成
  通过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如:
  1) 手握住杯子时杯子受到的摩擦力(演示实验)。
  2) 筷子插在米桶中提起,筷子受到的摩擦力(演示实验)。
  3) 用弹簧秤拉水平桌面上重10 N的木块,拉力依次为2 N、5 N,木块均不动,求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当弹簧秤的拉力增加为8 N时,木块刚好被拉动。木块在运动过程中,弹簧秤示数略微减小至7.5 N,求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你能计算出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吗?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生成了程序性知识:
  1)如果要计算摩擦力,首先应该依据两接触面是否发生相对滑动,判断是属于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2)如果属于静摩擦力,静摩擦力属于被动力,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进行判断。
  3)如果属于滑动摩擦力,根据f=μN进行判断。
  方法三:在变式中将程序性知识内化为智慧技能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不同知识类型应该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陈述性知识一般要求“懂”,而程序性知识则要求“会”和“熟”。那些上课一听就懂,题目却不会做的学生,主要问题可能出在,对程序性知识只停留在“懂”的层次,没有对学习任务不断的接触和反应,形成某种熟练技能。
  例如,《摩擦力》中,可以通过以下变式训练,将程序性知识内化为智慧技能。
  4)用20 N的水平力把重10 N的木块按在竖直墙壁上静止,求墙壁对木块的摩擦力?如果水平力减小至8 N,发现木块开始下滑,木块与墙壁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0.5,求墙壁对木块的摩擦力?
  5)如果重10 N的木块是被按在两块板之间静止不动,两边均用水平推力20 N,求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木块与墙壁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0.5,问至少要用多大的平行于两块板的力拉动木块,才能使木块移动?(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6)思考:如果10 N的木块放置在倾角为30 °的斜面上,木块与斜面之间动摩擦系数为0.5,求:如果木块静止不动,斜面对木块的摩擦力?如果木块沿斜面下滑,斜面对木块的摩擦力?
  认知策略是程序性知识的一种类型,是对内调控的技能,调节和制约着学习的过程。认知策略的学习受个体自我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认知被称为“反省认知”,也被译为“元认知”。长期坚持提高元认知水平将有助于认知策略的习得。
  3 促进知识有序化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假设为信息加工过程,信息贮存的质量关系到提取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贮存的知识不能是孤立的,应有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和联系,形成有层次的知识网络体系。这也是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单元复习(模块复习)阶段要实现的学习目标之一。
  步骤一: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图
  鼓励学生沿“主线—网络—立体结构”建立知识结构图。
  例如,在力学模块中,主线是力和运动、功和能。以力和运动为基础,不断演绎力的瞬时效应(牛顿第二定律)、空间累积效应(动能定理)和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略微补充介绍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学生如果有这样的认知结构,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越容易形成双向推演的过程。
  步骤二:注重知识的比较和联系
  步骤三:在交流和评价中完善
  在交流与评价“知识结构图”的环节中,在各小组的知识结构图中,选择1~2组内容有特色的,印发给各个小组,让所有同学帮她们一起以完善的方式引起认知的冲突,构建新的认知结构。通过知识结构图的构建和学习中的反思,有助于促进知识的有序化。
  参考文献:
  [1]梁树森.物理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栏目编辑 赵保钢)
其他文献
摘要:该文给出了基于PC机的实时时钟的具体实现方法。该方法利用晶体振荡器产生周期波,并根据实际需求来分频得到所需要的频率的脉冲,再利用得到的脉冲对CPU进行中断申请。这样即可把中断申请的次数转换成时间来实现时间的显示,使计时精确到0.1秒位。  随着集成电路飞速的发展,该方法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实用性和扩展性,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其精确度。  关键词:PC机;实时时钟;中
摘要:本文从物理教学的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并以实例说明。  关键词:物理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0)11(S)—0010—2    长期以来,各种考试压力和升学压力使得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展开。教师的教学目标以知识的重现为重点,多次反复地练习与刺激,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做题机器,严重制约着
孩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孩子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都处于萌芽状态,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对儿童未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采用何种方式提升儿童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难点。在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儿童教育的资源,也有不少经验可以借鉴。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儿童教育的精髓,形成能够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成果和经验呢?临沂大学的赵玉岩老师所著的《中国传统儿童教育研究》从中国传统儿童教育历史入手,对
不知道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广州、厦门,地名儿我记不清楚了,我只知道有一条老胡同,比那个城市还要老很多。  这个老胡同里面,没有一个人。听说要拆迁,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拆迁。所以,那里的人在10年前就搬走了。  老胡同里,青磚铺的小路上,到处长满了青草,差不多都能把人的膝盖掩住。老胡同的老院子里面,长满了高大粗壮的树。  后来,有一只叫蛋蛋的老鼠和妈妈就搬到这里住了。蛋蛋的胆子很小,一有个风吹草动,
摘 要:为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推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文章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该课程的授课形式、实验内容、考核方式等环节进行设计与重构,利用虚拟化技术构建出《数据结构》虚拟化实验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实验环节中。最后,基于该平台的应用效果,对该类型的远程实验平台为《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据结构;虚拟化
我家养了许多三角梅,那鲜红的颜色令人着迷,凑近去闻,香味一下就进入你的心田,让你魂牵梦系。  三角梅是厦门的市花,春夏两季尤其开得俏丽,在厦门的每一条街道旁、山间、路边都可见到它的身影。三角梅的花朵有三片花瓣,里面有三个花蕊,花蕊上各有一个小白点,娇美动人。可它纤细的枝条上却有许多小刺,妈妈说,这是三角梅保护自己的武器呢!  还记得5岁时,我不知道三角梅有刺,只觉得这花儿好看,每次看到它都要去摸一
摘要: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方便老师实现课堂管理、组织线上线下教学。在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当下,将其与课堂问题探究应用紧密结合,突破难点。本文以一节初中信息技术课为例,结合教学设计内容,探讨网络互动平台的三种学习模式、问卷调查、屏幕广播和监控、分组讨论、审核机制等功能在问题探究活动的三个阶段的使用策略,并对三个平台的评价机制的进行客观评价,旨在帮助信息技术教师选择合适的应用
小小是一只毛毛虫,它每天都会爬到洞口晒晒太阳,看看这个新奇的世界。  明晃晃的阳光,绿油油的参天大树,忙碌的小蜜蜂,小小看得眼花缭乱,它伸长脖子喝一口树叶上的露水,嚼几口鲜嫩的树叶,伸了个懒腰,觉得浑身舒畅。  “唉,再去睡一会儿吧!吃饱喝足休息好,我才能快快地长大!”小小想到这里,和邻居小青虫打了一声招呼,就扭动着软软的身子一拱一拱地爬回洞里。也不知道睡了多久,小小迷迷糊糊地看看四周,到处黑黑的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微课题科研是以本科生对小型课题的自主科研过程为主线,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和帮助相结合的新型教学形式。该研究围绕微课题科研这一中心,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态度和科研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题科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计算机与现代医学  中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发展,微课逐渐成为大学生青睐的一种教学资源。因此,以提升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为目标,从微课设计、微课制作、微课应用几大方面对微课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具有时代性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微课;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127-02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