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板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实践证明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而且还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捷径。
一、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教学中的疑难点变得具体形象化。可书本中的实践活动例子不多,有的还比较的枯燥乏味。如教学数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时,书本中的例子不够立体,学对生的空间观念较淡薄,不能很好地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所以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用他们熟悉的物体—玩具学具,投其所好,抓住童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参与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摸一摸、数一数、拼一拼书包里的学具如书本、笔盒、铅笔等的动手操作,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教师再对这些学生鼓励,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由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成。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又如: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材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指导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去折叠出它的1/8,并用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表示出来。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启迪了大脑思维,得出了很多种1/8的折叠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得到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动”激“活”,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
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数学课上,学习目标让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灵活、有深度。
二、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和实践活动是数学的基石,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而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如教“平移”一节时, 为了丰富学生们对平移这个问题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让学生用一张的中方格的纸,拿来一颗小珠子放在纸的上面来回地移动,并让学生数一数向上移了多少格,向下移了多少格。在学生把珠子这样的来回移动、数格的时候。学生渐渐地清楚明白这种就是书本中所说的“平移”。在来回的移动珠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明白了平移是物体在一个平面里移动的现象,而且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三、通过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给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解题分析。实际操作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学生再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设疑让学生猜测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我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选择、实验来完成学习。学生根据事先用两小棒做好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小组合作实验来探讨一个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学得很主动,在交流信息时,出现不同的见解,能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学具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会得到“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有的学生会得到“两个角的大小相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学生会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开放而且有效,学生学得很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学完此内容后,课后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以直观与动手操作为基本手段,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等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线段等)设计图案,可以是把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创新,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想象力,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又促进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更能增强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学生在实践活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这样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实现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让数学的音符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尽情的跳跃,奏出一首首属于自己的动听的交响乐!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实践证明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而且还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捷径。
一、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教学中的疑难点变得具体形象化。可书本中的实践活动例子不多,有的还比较的枯燥乏味。如教学数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时,书本中的例子不够立体,学对生的空间观念较淡薄,不能很好地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所以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用他们熟悉的物体—玩具学具,投其所好,抓住童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参与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摸一摸、数一数、拼一拼书包里的学具如书本、笔盒、铅笔等的动手操作,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教师再对这些学生鼓励,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由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成。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又如: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材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指导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去折叠出它的1/8,并用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表示出来。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启迪了大脑思维,得出了很多种1/8的折叠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得到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动”激“活”,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
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数学课上,学习目标让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灵活、有深度。
二、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和实践活动是数学的基石,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而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如教“平移”一节时, 为了丰富学生们对平移这个问题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让学生用一张的中方格的纸,拿来一颗小珠子放在纸的上面来回地移动,并让学生数一数向上移了多少格,向下移了多少格。在学生把珠子这样的来回移动、数格的时候。学生渐渐地清楚明白这种就是书本中所说的“平移”。在来回的移动珠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明白了平移是物体在一个平面里移动的现象,而且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三、通过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给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解题分析。实际操作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学生再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设疑让学生猜测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我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选择、实验来完成学习。学生根据事先用两小棒做好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小组合作实验来探讨一个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学得很主动,在交流信息时,出现不同的见解,能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学具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会得到“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有的学生会得到“两个角的大小相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学生会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开放而且有效,学生学得很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学完此内容后,课后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以直观与动手操作为基本手段,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等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线段等)设计图案,可以是把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创新,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想象力,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又促进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更能增强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学生在实践活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这样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实现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让数学的音符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尽情的跳跃,奏出一首首属于自己的动听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