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美国人类学者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理论为这一课题带来新的思路。文章利用“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对地方性文化进行“深度描写”,以天津市刘园村祥音、杨家庄永音和挂甲寺庆音法鼓为案例,集合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察,对天津市三道国家级法鼓老会历史与现状作简要分析,进一步就天津地区两种城镇化改造模式下非遗传承的文化认同做出新的调适与努力,为天津市法鼓老会这一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索新的途径,最后根据城镇化背景下两种村落搬迁模式呈现的结果,以及通过文化持
【机 构】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美国人类学者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理论为这一课题带来新的思路。文章利用“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对地方性文化进行“深度描写”,以天津市刘园村祥音、杨家庄永音和挂甲寺庆音法鼓为案例,集合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察,对天津市三道国家级法鼓老会历史与现状作简要分析,进一步就天津地区两种城镇化改造模式下非遗传承的文化认同做出新的调适与努力,为天津市法鼓老会这一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索新的途径,最后根据城镇化背景下两种村落搬迁模式呈现的结果,以及通过文化持
其他文献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实现独立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独立学院转设的动因。独立学院转设面临政府规制的多元与博弈的利益平衡、滞后与渐进的时机考量、刚性与柔性的强度把握、应然与实然的治理偏差。应坚持方向性、适度性、协调性、多样性、安全性原则,以合作博弈为目标、加快转设为抓手、分类施策为基础、良法善治为核心,通过平衡利益、稳中求进、刚柔并济、内外驱动,提高政府规制的有效性,推动独立学院内涵式
摘 要:近代工业革命后,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与扩张,致使欧美发达国家及其殖民地的生态灾变频繁露头。长于人类文明史研究的民族学,转而关注生态环境恶化这一“当代”问题,探究人类文明史过程中的文化与环境互动学理,最终促成20世纪中叶定名的生态民族学学科的诞生。然而,正当欧美生态民族学如火如荼的研究时,中国刚巧处于劫难的收尾时代,学术思想的除旧布新任重道远。受时局所迫,民族学被冠以“资产阶级学科”而沉寂
文章旨在描述解释古代中国通用汉字共同体、近现代通用语言共同体的形成及演进过程,并在此基础之上,论述国家通用语言共同体的内涵、结构和外延。国家通用语言共同体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公民在国家倡导、推行和普及普通话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社会综合体。它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5个组成部分:党政机关共同体、学校共同体、广播电视共同体、公共服务行业共同体、农村和民族地区共同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新类型。
摘 要:近百年来,稻作文化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中日两国学人热议的研究领域。在稻作文化起源方面,围绕“那文化说”“阿萨姆·云南起源说”和“粳稻长江流域起源说”,先后展开过频繁的交流与对话,但迄今尚未达成共识,仅“粳稻长江流域起源说”时下较具影响力,但最终结果如何,有待后世学者评判。围绕稻作文化的东传,日方先后有“北方说”(华北说)、“南方说”(华南说)、“直传说”(华中说)和“间接说”问世,但同样有
摘 要:《中國历险记》由13则惊险故事辑录而成,全部为柏格理进入中国西南尤其是跋涉于滇川黔边界多民族聚居区期间的涉险体验。叙述者采用“非时序”方式、“内聚焦”视角、倒插式结构及幽默等手法,再现了一系列出生入死的冒险经历,不仅彰显了柏格理为爱舍生忘死,而且藉讥讽之径,揭示了诸多当时依存于西南民众中的习焉不察的陈腐流弊与文化痼疾,试图在否定“他者”文化的同时实现“自我”肯定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历
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取决于其逻辑转换。边疆治理既要解决国家政治制度与边疆的公共生活的关系问题,又要处理边疆与国家腹地的关系问题。虽然边疆的国家政治制度与公共生活衔接与边疆与国家腹地的整合结合起来有困难,但十八大以来,边疆治理现代化也进入新阶段,其制度逻辑转换的动态图景渐次展现出来,边疆治理价值取向走向先进成熟,治理主体结构走向多元共治,治理方式走向法治,从而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善治画面。但边疆治理现代化远没有完成其历史任务。增强边疆治理价值取向的复合性,提升边疆治理体系的协调性,强化边疆治理能力的综合性,
摘 要:从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实践出发考察地方传统文化对怒族社会性别的建构,发现怒族女性在父系制度压制下没有保持沉默,而是在传统社会文化制度中避开各种禁锢,寻求社会许可的范围发挥女性主观能动性来凸显女性的社会性别。通过探寻怒族女性在实践和具有模式化的民间习俗中对社会性别观的重构,进一步丰富少数民族文学与女性的研究,展示中国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也为理解社会性别观念找寻一个突破口。 关键词:怒族女性;社
摘 要:从植物书写的角度讨论吴其濬(1789 - 1847)和胡先骕(1894 - 1968)所面对和呈现的植物身体以及背后的时代变革。认为吴其濬时代的植物身体是流动的身体,是人体的同构。但到了胡先骕时代,研究者用一整套技术手段,分离和固定植物身体,由此生产出一种普遍的植物身体。同时,由于植物和人分离,植物身体成为被操控、被改造和被利用的对象。 关键词:植物身体;植物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C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