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下文简称“计划”)作为其中的一个子项目在全国百所高校实施,它的实施在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效果,在理论上也有较多研究和探索,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计划”的组织、管理、评价、保障等具体操作或经验介绍层面上,缺少深入思考和挖掘。本文将围绕大学生主体性这一主线展开论述,准确定位大学生主体性在“计划”实施中的地位,探索通过实施“计划”发展大学生主体性的路径和策略。引导学校和教师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进而在整个本科人才培养中突出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
主体性所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主体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主体性可以定义为通过实践展现出来的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自我探索性、自我选择性)和创造性。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学生能够有效地主动学习,自觉地选择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价值系统,自觉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实践能力。
一、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是“计划”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计划”实施的内在要求
在计划实施指南中,计划的原则、内容和任务是围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来表述的。
首先,“计划”的实施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原则,在“计划”实施指南中明确提出“计划突出自主性原则,参与计划的学生要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其次,“计划”的实施以强化学生的自为性为内容,指南指出:“从计划内容的组成来看,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选择实验方法、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最后,“计划”的实施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为任务,“计划是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2、学生主体性向更高层次发展是“计划”实施的目标要求
学生的主体性在“计划”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计划”的实施促进学生主体性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首先、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计划”的实施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编剧”、“导演”、“演员”都由学生来担任,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实施实验。其次、学生自为性与自主选择能力得到发展。学生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将面临选择实验题目、选择团队成员、选择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等问题,多种选择促使学生运用综合分析能力,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各种得失,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选择性思维能力和自主意识。最后、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在“计划”实施中,学生通过思考、动手等环节,克服了原有实验课上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一切,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来做实验的弊端,使学生能够摆脱束缚,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新放到实验里面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提升。
二、“计划”实施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1、营造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环境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依赖于良好环境的营造,学校为“计划”的实施提供什么样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计划”的实施效果。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是指学校为学生开展“计划”提供的物质保障条件。首先包括实验室的各种硬件环境,这些环境是“计划”实施的前提条件。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实验室建设投入越来越多,学校的实验场地和设备完全能够满足“计划”实施的基本要求。所以,各校应把重点放到实验室的管理革新、制度创新上来。这些革新应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为前提,如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进行人性化弹性管理、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验要求、不同学科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实验室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等,为学生创造相对独立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在经费管理和使用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减少指导教师对经费使用的干预,在符合学校财务制度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经费使用条例下,从经费预算的制定到经费的具体使用,应完全由项目团队独立完成。
软环境是指学校所营造的科学研究环境。首先,在“计划”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科学研究教育,包括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育,营造科学探索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科学研究的真正含义。其次,给学生主体性的自由,引导学生在尊重兴趣爱好和科学规律的前提下,选择实验题目和内容,选择团队成员及指导教师。再次,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人选为“计划”项目,要通过项目问的公平竞争选出优秀的项目,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最后,营造平等的学术氛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在项目中处于平等地位,通过探讨协商达成共识来推动项目的实施。在“计划”实施中,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否定和质疑,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
2、建立完善的管理和指导体系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这是“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
首先,成立领导机构。“计划”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务、财务、资产、团委、学生等多部门合作完成。为提高效率、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学校应该成立以校长或主管教学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协调小组,明确分工,全方位立体化为“计划”的实施提供保障和支持。其次,成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对选题、研究进度,结题验收等关键关节进行有效指导。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开阔,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既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其主体性。同时,又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为学生把握好方向。再次,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实施细则、资金使用细则、项目评价细则等等,在这些细则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3、引导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首先,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关系。要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计划”实施的主体,关键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实验中对学生实验题目的可行性、经费预算等给出指导性建议,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和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其次,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鼓励学生的个人主义,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后,其他关系。在“计划”实施中,除了学生与指导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外,还存在其他关系。如有些“计划”需要和企业、行业等合作完成,在合作中,学生既要具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同时也要有坚持真理的精神,要珍惜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和方方面面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把项目的实施和自己的实习实践结合起来。
4、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计划”实施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开展过程中的创新之处和亮点在于有意识的淡化结果,抛弃功利性,重视过程和训练,放手让学生去做。所以,在评价上应“应扭转忽视对过程而注重对结果进行评价的趋向。”唯评价指标的制定上,突出实验“计划”对学生主体性、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强调学生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首先学校和教师在观念上要充分认识到“计划”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把“计划”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次有益尝试,探索长效机制的建立。学校应承认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并对优秀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鼓励教授、学科带头人等参与到项目中来。其次为有培养潜力的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吸收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团队。
总之,在“计划”实施中一定要给学生自由、时间、空间、条件、竞争、指导,只有这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通知[z].教高函[2007]20号
[2]綦盛健,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2):29-31
[3]周合兵等,建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8):4-7
[4]万思志,探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42—43,
主体性所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主体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主体性可以定义为通过实践展现出来的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自我探索性、自我选择性)和创造性。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学生能够有效地主动学习,自觉地选择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价值系统,自觉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实践能力。
一、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是“计划”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计划”实施的内在要求
在计划实施指南中,计划的原则、内容和任务是围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来表述的。
首先,“计划”的实施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原则,在“计划”实施指南中明确提出“计划突出自主性原则,参与计划的学生要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其次,“计划”的实施以强化学生的自为性为内容,指南指出:“从计划内容的组成来看,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选择实验方法、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最后,“计划”的实施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为任务,“计划是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2、学生主体性向更高层次发展是“计划”实施的目标要求
学生的主体性在“计划”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计划”的实施促进学生主体性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首先、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计划”的实施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编剧”、“导演”、“演员”都由学生来担任,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实施实验。其次、学生自为性与自主选择能力得到发展。学生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将面临选择实验题目、选择团队成员、选择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等问题,多种选择促使学生运用综合分析能力,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各种得失,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选择性思维能力和自主意识。最后、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在“计划”实施中,学生通过思考、动手等环节,克服了原有实验课上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一切,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来做实验的弊端,使学生能够摆脱束缚,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新放到实验里面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提升。
二、“计划”实施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1、营造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环境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依赖于良好环境的营造,学校为“计划”的实施提供什么样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计划”的实施效果。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是指学校为学生开展“计划”提供的物质保障条件。首先包括实验室的各种硬件环境,这些环境是“计划”实施的前提条件。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实验室建设投入越来越多,学校的实验场地和设备完全能够满足“计划”实施的基本要求。所以,各校应把重点放到实验室的管理革新、制度创新上来。这些革新应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为前提,如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进行人性化弹性管理、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验要求、不同学科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实验室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等,为学生创造相对独立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在经费管理和使用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减少指导教师对经费使用的干预,在符合学校财务制度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经费使用条例下,从经费预算的制定到经费的具体使用,应完全由项目团队独立完成。
软环境是指学校所营造的科学研究环境。首先,在“计划”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科学研究教育,包括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育,营造科学探索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科学研究的真正含义。其次,给学生主体性的自由,引导学生在尊重兴趣爱好和科学规律的前提下,选择实验题目和内容,选择团队成员及指导教师。再次,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人选为“计划”项目,要通过项目问的公平竞争选出优秀的项目,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最后,营造平等的学术氛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在项目中处于平等地位,通过探讨协商达成共识来推动项目的实施。在“计划”实施中,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否定和质疑,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
2、建立完善的管理和指导体系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这是“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
首先,成立领导机构。“计划”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务、财务、资产、团委、学生等多部门合作完成。为提高效率、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学校应该成立以校长或主管教学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协调小组,明确分工,全方位立体化为“计划”的实施提供保障和支持。其次,成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对选题、研究进度,结题验收等关键关节进行有效指导。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开阔,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既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其主体性。同时,又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为学生把握好方向。再次,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实施细则、资金使用细则、项目评价细则等等,在这些细则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3、引导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首先,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关系。要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计划”实施的主体,关键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实验中对学生实验题目的可行性、经费预算等给出指导性建议,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和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其次,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鼓励学生的个人主义,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后,其他关系。在“计划”实施中,除了学生与指导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外,还存在其他关系。如有些“计划”需要和企业、行业等合作完成,在合作中,学生既要具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同时也要有坚持真理的精神,要珍惜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和方方面面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把项目的实施和自己的实习实践结合起来。
4、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计划”实施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开展过程中的创新之处和亮点在于有意识的淡化结果,抛弃功利性,重视过程和训练,放手让学生去做。所以,在评价上应“应扭转忽视对过程而注重对结果进行评价的趋向。”唯评价指标的制定上,突出实验“计划”对学生主体性、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强调学生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首先学校和教师在观念上要充分认识到“计划”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把“计划”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次有益尝试,探索长效机制的建立。学校应承认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并对优秀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鼓励教授、学科带头人等参与到项目中来。其次为有培养潜力的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吸收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团队。
总之,在“计划”实施中一定要给学生自由、时间、空间、条件、竞争、指导,只有这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通知[z].教高函[2007]20号
[2]綦盛健,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2):29-31
[3]周合兵等,建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8):4-7
[4]万思志,探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