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百分数)”问题与“比(比例)”问题的对比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nt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数(百分数)”问题和“比(比例)”问题,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解决问题的最后两座高峰,也是部分学生望而却步的难题之一。其实,这两类问题外部形态虽然不同,但其本质却同根同源。把“分数(百分数)”问题和“比(比例)”问题联系起来学习,会对这两类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习效率。
  一、问题的本质
  要把分数(百分数)”和“比(比例)”这两类问题进行有联系的学习,首先要弄清楚它们的数学本质。
  1.它们都是从“量”的刻画到“率”的刻画的演进。在客观世界中,用“量”刻画事物的结果,是具体的、一定的,它描述的是事物的绝对状况;而用“率”刻画事物的结果,是模糊的、变化的,它描述的是事物的相对状况。既然用“量”可以反映事物的绝对状况,何必再用“率”来描述一个相对状况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一次动物园的意外火灾中,小浣熊和大象都被烧伤了,小浣熊的皮肤烧伤面积为3.6平方分米,大象的皮肤烧伤面积为9平方分米。两周以后,大象康复了,小浣熊却因为严重烧伤而死亡。如果单从“量”的角度来考虑,就会给人大象的烧伤状况更严重的错觉;而从“率”的角度来考虑,就非常容易理解——大象皮肤的烧伤面积占皮肤总面积不足1%,而小浣熊皮肤的烧伤面积却占到了皮肤总面积的20%以上。所以,小浣熊的烧伤程度更严重。因此,“分数(百分数)”和“比(比例)”这两类问题安排在小学六年级,就是帮助学生实现从“量”的刻画到“率”的刻画的思维发展。
  2.它们都是基于“标准数量”的“倍比”应用。在“分数(百分数)”问题中,“分率”的本质是两个数量之间基于某个共同的标准数量而互相比较的对比结果。如,苹果有6千克,梨有4千克,把每2千克看作一份,苹果有这样的3份,梨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可以表述为:梨是苹果的,或者苹果是梨的。可见,在有关“分率”的两个量的比较中,是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作为一份来进行重新计数,然后按照份数来进行比较从而得到“分率”的。“比(比例)”问题也同样如此,它也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但是它更加简洁,它是直接以自然数“1”作为计数标准,并且份数允许存在小数。由此看来,“分率”和“比”的本质根源是相同的。
  3.“比”更兼具“量”“率”同存的双重身份。如,在配置一种药水的过程中,药与水的比是1∶90,这里的“1”和“90”,既可以看作具体的量,也可以看作一个抽象的份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比”是“率”的升级版表现形式,表达更为简洁。
  二、二者的区别
  纵如上文所言,“率”与“比”同根同源、本质相同,但也不能完全把它们混为一谈。它们之间还是有显著的差别:
  1.“率”更侧重于“数”的概念应用。在“分数(百分数)”问题中,“分率”始终是作为一个“数”而存在的,它的具体含义非常类似于整数的“倍”。于是,学生在学习这类问题的时候,才有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相类似的自我构建思维过程。它需要先确定谁是单位“1”的量,相当于“倍数”问题中,需要先确定谁是“一倍数”。
  2.“比”更侧重于数量之间的关系应用。它不需要确定以谁为“标准”,只要两种量在不同具体情况中的比较具有相似性,就可以利用这种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如,用3千克甘蔗可以榨出1.8千克糖,照这样计算,4.5吨甘蔗可以榨出多少吨糖?我们不需要确定以谁为“标准”——也就是甘蔗的量和糖的量中,不存在主从关系,甚至不需要统一单位就能解决问题。解:设可以榨出吨(千克)糖1.8∶3=x∶4.5、3∶1.8=4.5∶x、1.8∶3=x∶4500(4.5吨=4500千克)都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二者的相通之处
  “分数(百分数)”和“比(比例)”这两类问题尽管外在形态各异,本质却相同。因此,在实际运用中把这两类问题联系起来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两类问题的互相转换。既然“分数(百分数)”和“比(比例)”这两类问题本质相同,就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互相转换,一题多解。
  如,清河乡今年植树400棵,比去年多植。去年植树多少棵?
  分数解法:400÷(1+)=320(棵)。
  比例解法:由题目可知,今年与去年植树的棵数比为5∶4。
  解:设去年植树x棵。
  400∶x=5∶4,解得x=320。
  或x∶400=4∶5,解得x=320。
  受到比例解法中不需要确定谁为“标准”的启发,其实分数解法中也可以任意切换单位“1”。如果把今年的植树棵数看作单位“1”,题目也可以转换为“去年比今年少植”。
  解为:400×(1-)=320(棵)。
  2.两种解法的恰当选择。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分数(百分数)”和“比(比例)”這两类问题的解法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转换。所以,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随机应变,恰当选择解题的方法,提高解题效率。如,山羊和绵羊共有210只,其中山羊的只数是绵羊的,山羊和绵羊各有多少只?
  分数解法一:把绵羊只数看作单位“1”。
  解:设绵羊有x只。x+x=210,解得x=120,210-120=90(只)。
  分数解法二:把山羊只数看作单位“1”。
  解:设山羊有x只。x+x=210,解得x=90,210-90=120(只)。
  分数解法三:把总只数看作单位“1”。
  4+3=7,山羊:210×=90(只),绵羊:210×=120(只)。
  比例解法:由题意可知山羊与绵羊的数量比为3∶4。
  比例解法一:
  解:设绵羊有x只。3∶4=(210-x)∶x,解得:x=120,210-120 =90(只)。
  比例解法二:
  解:设山羊有x只。3∶4=x∶(210-x),解得:x=90,210-90 =120(只)。
  比例解法三:
  解:设绵羊有x只。4∶(3+4)=x∶210,解得:x=120,210-120 =90(只)。
  比例解法四:
  解:设山羊有x只。3∶(3+4)=x∶210,解得:x=90,210-90 =120(只)。
  综上所述,“分数(百分数)”和“比(比例)”这两类问题形态各异,但本质相通。在解答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进行互相转换。把两类问题联系起来一起学习,不但能提高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两类问题的理解、沟通,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其他文献
正、反比例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六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内容。这些解决问题,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实际上都已经接触过。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沟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中学的后继学习作好铺垫。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突出思维训练、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就正反比例解决问
期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许多令人惊叹的设计发明都是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合作的结果,例如人工智能在家居领域的普及、多元化理念的服装设计等,不难看出,对综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分科教学难以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分科教学将完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分割,看似降低了教师教学的
期刊
【导读】  “用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是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内容的实际应用。  对于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特殊规律”,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给出范例,但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却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案例中,来自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的李凤仙老师以“相差数”问题为载体,在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轻松理解了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一些“特殊规律”。赋予了数学知识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学
期刊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深度学习是学科教学走向数学核心素养的突出表现,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图构数学、拓展探索空间、优化教学策略、开发作业设计等,引导学生更深更广地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索数学,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创新图构数学,提升数学思维  发展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图构数学。图构数学是
期刊
爱比克泰德说:“写作就等于流汗,要想工于运笔,就得勤于练笔。”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习作知识,掌握写作技巧,通过合理想象来进行习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启发想象,展开奇思妙想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打破常规,想出新意,并结合语文教材中提供的例子,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出来。如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2的要求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奇奇思妙想,想发明一
期刊
你、我、他,都是“大家”或“大伙”的一分子。说自己,或许也在说大伙;谈自己的,或许也在谈大家的。曾瞄准自己,写了《疏导好自己》《建设好自己》《使用好自己》,谈了谈自己抑或大伙的心绪、能力和用场,以为差不多,又觉得缺了什么。一日,重温美,读了美育部分,幡然开窍——“哦,缺了美育光顾”,何况自己抑或大家都有美的需要。于是,命笔流溢“美育好自己”。  人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已是共识。
期刊
在小学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把握住文言文的体式特点,以言语实践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多元学习、参与体验、质疑思辨,努力实现有“韵味”的教学,让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神韵和活力。  文言文的文本体式特点是语言凝练、意蕴丰赡、音韵和谐;文本内容特点是寓意雋永、言志载道、叙事见长。基于上述特点,笔者认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韵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抑扬有致的“声韵”,激扬宛转之中尽显气韵生动
期刊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的民族精神。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2004年4月2日由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出台的文件)精神与推广和普及传统武术的重大举措,学生参与“武术进校园”活动,能通过武术掌握一些相关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的同时领悟中华武术的魅力,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一、激发习武热情,提高身体素质 
期刊
著名的数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每个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每个人有不同的“数学现实”,因而可达到不同的水平。这里的“再创造”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模拟。  “创新模拟”教学的主旨是要改革教育观念,改变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法为:在课堂教学中
期刊
小学数学的内容按板块可以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而“图形与几何”这一板块的核心就是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十个核心词之一。小学生要把这部分的内容学好,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要怎样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以六年级“图形与几何”整理复习一课为例来谈。  一、什么是空间观念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