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那年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yang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匆匆那年,早已尘封在岁月深处,然而,那段青葱少年时光,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是那样的葳蕤繁盛,永远是那样的青涩苦酸。
  八十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春风,陕北从贫穷中逐渐苏醒:土地苏醒,土地上勤劳的人们致富的欲望苏醒,我们的学习意识苏醒。勤学,苦学;苦学,勤学。时间在不紧不慢中来了,又在不紧不慢中去了。若不是学校组织照毕业照,大家甚至还没有毕业的概念和心理准备。然而,自打照完毕业照以后,班里原有的平静氛围完全变了。
  我们这届学生的年龄构成很有意思,大的十八九岁,几乎和代课老师的年龄不相上下;而小的则十三四岁。新调来的校长走村串户动员家长送孩子上学,也不知校长用了什么办法,愣是让那些原本不打算让孩子读书的家长,以及早年让孩子辍学在家的家长,全都上了学,甚至一些不到上学年龄的孩子的家长,也提前让孩子上学了,我便是在校长动员下提前入学的学生。于是,大家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对学习抓的很紧,每个学期,除了期中、期末之外,隔三差五还要来个临时考试,一周考一次算是平常,一周考两次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成绩好的自然要表彰奖励。奖励有口头的,也有物质的。物质奖励多数是钢笔、作业本之类,也多数是奖给期中、期末考试前三名。临时性考试,都是口头奖励。即便这样,不少学生的学习成绩丝毫不见长进。班主任也曾向学习成绩没有起色的学生家长反映过。起初,一些家长敷衍几句,后来,干脆一句话:“不行就让回家种地。”那时候,农业社已经解散,家家户户在单干,尤其是春种秋收时节,几乎家家户户都缺人手。既然娃儿学习跟不上,回家种地便是最好的归宿。话说到这个份上,班主任也只能沉默。尤其是那些年龄偏大的同学,农忙时间,时常请假在家里干活,迟到早退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两个词而已。然而,到了中考前沿时。所有的同学,全都自觉不自觉地埋头学习。
  照过毕业照之后,原本,对考试不抱多大希望的同学,再也不安心学习了。他们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自我打扮上来了,而且变得极其绅士起来,淑女起来……以往调皮的男生乖巧了,泼辣的女生温柔了。就连一贯迟到早退的同学,也不再迟到早退了,甚至早早地来,迟迟地回。这是我无意间发现的秘密。
  我是班里最小的学生。年龄小,个头也小。也许因为我小,父母极少让我参加劳动。相比之下,我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学习,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我吃完午饭,照例早早地就去了学校,打算一个人静静地复习功课。当我走进校园时,突然发现有人爬在我们班教室外向里窥视。我观察到窥视者叫铁蛋,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他家就住在学校附近。他发现我之后,神秘兮兮地用手朝教室里指了指,然后继续窥视。我好奇地凑过去也往教室里窥望,我看到里面坐着两个人,虽然是背影,但一看就知道是狗胜和兰兰。他们两个同龄,都是十九岁,一样的大个子,一样的急躁性子,一样的迟来早回,学习成绩也是一样的差……他们两个原本坐在教室的最后排,今天却坐在了第六排。相距有两肘子远,并排坐着。两人都在不停地翻书,心不在焉地翻书。我觉得这没有什么好看的,想要迈步进去。突然听到两人说起话来,我连忙停下了脚步。“考不上高中做甚呀?”是兰兰的声音。“能做甚,也就是种地了。”狗胜回答完兰兰的问话后,反问了一句:“你做甚呀?”兰兰沉默了一会儿后,幽幽地说:“大人,张罗着给我找婆家。”兰兰话一出口,我和铁蛋差点笑出声来。虽然竭力克制,但还是唧唧咕咕弄出了声响,赶忙撒腿跑出校园外藏了起来。要知道,狗胜和兰兰历来不是省油的灯。全校谁也不敢惹。一旦惹了他们一顿饱打是躲不过的。好在,他们今天没有追出来。
  整个下午,我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一本正经地上课,下课。但心里还是有些胆怯。下午放学,我故意在教室里磨蹭了半天才走出校园回家,主要是回避狗胜和兰兰,怕被他们从我不自在的表情上看出端倪,惹出麻烦。
  一路上,我海阔天空地想一些事情,其中就包括若是考不上高中做什么的问题?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哭泣的声音,我经过辨认,发现哭声是从前面转弯处传来的。我犹豫着悄悄凑了过去。是兰兰和狗胜坐在土坎上哭泣。若是换成别人,我也许会听听他们说什么话,但面对这两个主,我还是选择了逃离。万一有人路过将我偷听两人拉话的事透露出去,注定是要吃亏的,我不想吃这样的亏。我甚至担心两人在路上怕是等着揍我呢。
  日子,在忐忑中一天天过去,狗胜既没有追究,也没有打我,兰兰也是。不仅如此,两人反而对我格外客气起来,他们越是客气,我越是害怕。我甚至动了向他们坦白,以争取宽大的想法。但我很快发现,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些事,他们所关心的是中考这码事,他们之所以对我客气,当然是考虑到万一分到一个考场,又和我作了邻桌,可以给他们照抄。这是他们亲口告诉我的。
  中考终于来临了,我们于前一天下午赶到了米脂中学,那是我们的考场。校长和班主任负责带队。我们住的是窑洞,就在“米中”校园里。十几个男生挤一通大炕。一天两餐:一顿午餐和一顿晚餐。本来是有早餐的,校长为了给大家省钱,就自作主张地把早餐免了,即便是这样,我们每人每天的伙食费也要三块钱,在考试期间,我们每个学生每天的伙食费是九块钱。就是这九块钱,大多数家庭都是借来的。本来,考生是要自带碗筷的,但学校没通知,我们也就没带,最后还是校长不知从那里借了些碗筷回来,才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问题。吃饭于我们来说,比中考印象深多了。午餐,可以吃到一个开花的白面蒸馍,那可是“过年”都不敢想的诱惑啊!“如果一顿能吃到两个蒸馍,那该多好呀!”我不只一次这样想。我们班有这样想法的人不我一个,狗胜也是这样想的,而且吃到了两个蒸馍。那时,考生打饭不需要饭票什么的,排队就可以了。狗胜排了两次队,自然就打到了两份饭,吃到了两个蒸馍。
  在我的印象里,狗胜是“英雄”,但一件事以后,我再也不那么认为了。
  米中的教室,是一排排的窑洞,依山而建,呈阶梯状。一排窑洞称为一宅,最高有十二宅。我们的考场在二宅,临时宿舍在一宅。每天,我们都要在一宅和二宅之间往返两个来回。第一场考试结束后,我们穿过二宅与一宅之间的涵洞,准备回临时宿舍。可就在涵洞里,一群衣着光鲜的学生在群殴一个学生,那个挨打的学生倒在地上,鼻青脸肿的,还有血迹。从那些打人者断断续续的责骂声中,我们听出了事情的大概原委:挨打的考生拒绝给邻桌的考生照抄而招致报复。以往,我们学校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倘若给狗胜碰上,那是一定会打抱不平的。我想,这次他大概也要出手了。但他没出手。那些打人的学生见我们围观,大声呵斥:走开。我以为,这次他一定要出手了,因为人家几乎是指着他的鼻子骂的我们。然而,他没有出手,而是乖溜溜地走了。
  第三天上午考的是英語,由于我们学校当时还没有开设英语课程,按规定可以不参加英语考试。原本可以早些回家来着,但我们舍不得那一顿午餐,因为饭费已经交给校方,不予退还。大家都等着吃完了午餐才回家。
  一个月后,考试结果出来了,校长、班主任寄予厚望的我,名落孙山,倒是和我邻桌的兰兰考上了米中。
  我在家窝了几天,感觉有些茫然,有些无所适从。
  一天,父亲说上山锄地。我扛了一把锄头,沿着苍茫的山梁走向另一个苍茫的山梁。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晚风习习而过,天台上天高地远,整个世界都向人敞开了,我随便拉了一把现成放着的椅子,安逸地靠坐在上面。  此时,暮色已经铺满了琴湖的岸边草坪。偶尔传来一两阵呼啸的寒风,把湖水揉得皱皱的,形成一道道涟漪,直铺向远方。  南方啊,总是和雨分不开。北方的雨不同于南方,我在北方的家时,南方的雨,就在戴望舒的《雨巷》里。而我现在正身处南方,雨就在面前,像《雨巷》一样浪漫,像南方民族歌谣一样绵长,像那撑着油纸伞
期刊
一  “你奶奶是个老封建迷信头儿,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毒瘤!”我爸每次说这话都咬牙切齿似乎有股子怨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奶奶平时爱给别人相日子。谁家有个喜庆事要办或是有人要出个远门,都来找我奶奶选黄道吉日。这类事情是我爸最不信,最反对的。而且她还有一本别人家没有的旧书(地摊货),书上有“袁天罡称骨算命口诀歌”。  我奶奶特迷那个,去她家串门子闲坐的人都让她给“称过骨”。  如果有人对此怀疑,
期刊
捡拾那段金色的岁月,许多事从脑海里瞬间扑来。视线里仿若出现了一幕又一幕清晰的画面,它们清晰地倒映在我的心壁。  我的父亲刘兴平,于1923年3月13日出生于陕西神木县,1969年年底开始担任鄂托克旗早稍五队副队长,2001年10月12日病故于东胜,享年79岁。  父亲早年不幸丧偶,生活陷入巨大的阴霾之中,从此只能当长工,打短工维持生计。后来迫于生活压力,孑然一身从神木来到早稍五队。多少年无论是对待
期刊
一、历史与现状的思考    国家恢复“思想道德”课教学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经历了“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背景下,为了在教育这个“重灾区”整顿教学秩序,育人以“道”,各校自下而上开设了本课。不可否认这门课程是在先天不足、后天亏损的情况下开设的。尽管不同于数千年的“修身”或民国时的“训导”,但近三十年里确为国家复兴及教育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严格的计划经济
期刊
离开嘉峪关已两个月了,但我的耳边,却依旧不时地回响着盘旋在嘉峪关城楼上空燕子的鸣叫声。是的,虽然我人已经离开了嘉峪关,但我的心,却永远地留在了嘉峪关的城楼上。  去“天下第一雄关”走一回,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冥冥之中,总觉得那里有什么东西在召唤我。到达嘉峪关市的那天,天蓝得晃眼。看惯了一路上荒凉、凄迷的景象,对嘉峪关市内的繁华竟没有适应过来。这座城市简直就是茫茫戈壁滩上的世外桃源。该市跟一般中小型
期刊
每次听到有学生遭遇不测,我的内心都无比沉痛。美好的青春,为何要飘逝在空中?而每一个飘逝的游魂背后,都有一对伤心欲绝的父母,一个永远无法复原的家庭。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希望。每每想起我的父母,我总是想起他们对我的千般疼惜万般珍爱。  我一生下来,就毫不客气地直着喉咙,张开没有牙齿红得像洋火的嘴巴,闭着眼,将红嫩的脸,挤得像一块凝结着的血似的号哭着。他始终哭着,不时在手
期刊
一、记忆中的铁匠铺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  我要回家学打铁  今天,小孙子用稚嫩的声音背诵这首童谣时,我就想到小时候本村的那火红的铁匠铺。  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盛行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我们村的老铁匠姓刘,人们都称他为刘铁匠。他家大儿子与我是小学、初中同学。那时他家的铁匠铺可谓生意兴隆。一个很特别的自制的火炉,火红的炭火将炉子映得通红,紧挨火炉的是风箱,
期刊
此时已是夏日,今年夏日的夜晚算得上凉爽,还不是一般的凉爽,是冷的感觉,早晚不穿外套的话,能让你打起冷颤来。  今晚,我却怎么也睡不着,还盖着很厚的被子,我半倚在软软的皮床头上,闭了眼。空气中传来槐花的香气。因我现在的住宿是在大山的跟前,这槐花的香味从山上若有若无的飘来,让我心中的烦躁慢慢退去,却无端生出一股乡愁来。记得老家里的脑畔上种了很多棵各种各样的果树,那都是我勤劳的爷爷种的,有些树我到现在都
期刊
出村记  踩过泥水的鞋被甩在田埂上,他把裤脚卷得松松垮垮,赤脚踩进田里。插完秧,饥饿和疲惫催促他回家,他眯起眼看着家的方向,大团乌云在上空聚集,逼得他发闷。  家里没有一点柴火味,母亲坐在由一块木板搭成的桌边,借着油灯昏黄的亮光缝补。弟弟趴在桌上睡着了,脸被木板边缘压出一道红痕。他从斜撑的竹竿上拽下发黑的毛巾,擦净脚换了鞋便钻进厨房里淘米。母亲回头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他别过脸去看院子里啄米的母鸡。 
期刊
酒香散尽,客已离别。獨看日落西山,老牛已悠然暮归。白日的喧嚣,抑或嘈杂,在这一刻趋于宁静,只有偶尔的蛙声从远处“呱呱”地高一声低一声地传来,惊扰了夜晚的寂寥,似乎是为夏日的狂热而鼓噪。  ——题记  如果你漫步在中国最美的草原公路“达达线上”,就会有一种美油然而生。那碧绿而无垠的草原,那草原上弯曲的河流,那河流边徜徉的牛羊,还有那欢愉的牧羊姑娘……这种美,足以让你的情绪盎然。原先的压抑,烦恼,愁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