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工学结合课程学习任务设计中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形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加快化工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推动工学结合课程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习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108-04
根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职业教育肩负着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这一目标的需要。
我校自2005年开始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职业技术教育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的调查研究,并于2008年参与了全国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实践研究》。探索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构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具有学习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学习任务,并开发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学生“学生工作页”。指导学生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一直是我校化工类专业教改的工作重点。学习任务要按照完整工作过程的顺序,体现出产品完整的生产流程,更要引导学生按照工作过程去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目前以学科体系编写的教科书已明显不适应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要求,设计学习任务,使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是每个教学一线教师的重中之重。笔者阐述的是学习任务设计中需要探讨的一些问题。
学习任务源于工作、高于工作
典型的工作任务是工作结构完整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反映了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内容源自于真实的工作,并经过教学化处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因此,在设计学习任务前,必须对该职业的行业特征、工作过程、工作组织形式等做深入的调研。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能力、职业生涯发展等做正确的评估。要使学习任务成为操作性强,有效性高的学习内容。
(一)学习任务来源于实际工作
要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企业需要的实用型生产一线人才,在选择学习任务前,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企业生产的特点等展开调研。调研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实践专家,如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等。一般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同时,教师要到实际的生产岗位观摩学习,深入了解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工作要求、劳动组织形式等。从而有目的地选择具有行业特点的实际产品作为载体,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生产,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完成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
精细化工在《“十一五”化学工业科技发展纲要》中被列为优先发展的六大领域之一,在广州市乃至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给化工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对我校精细化工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毕业后大都从事精细化工中化妆品的生产工作。化妆品生产具有技术含量高、品种多元化、生产批量小、品种更新快等特点。为此,在设计核心课程“化妆品生产与检验”的学习任务时,按照化妆品生产特点的分类,对应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产品生产为学习任务(见表1)。
(二)学习任务高于实际工作
设计中学习内容以工作内容为依据,但又区别于实际工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又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课程特点(见表2)。
从表2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在学习任务的引领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还是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者”。
1.学生作为“学习者”,对学习任务是在完全陌生的状态下进行“工作”,所以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引入“认识生产过程”,让学生在领取学习任务时,先感性地认识该学习任务的完整过程。
2.调查得知,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者制定工作计划所需要的有关信息(如原料的投料量、工艺条件、操作要点等)由有关技术管理部门提供。为培养学习者信息收集的能力,设计学习任务时,要安排学生借助各种媒体手段(网络、书籍、手册等)有目的地查阅、收集、整理各种信息。
3.生产、检验仪器的使用是通过学生在完成多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的。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必须考虑每个学习任务都引入不同的生产、检验仪器,对于操作复杂的、常用的仪器(如真空乳化机、搅拌机、酸度计等),还应该重复使用,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熟练操作步骤、归纳操作要点。
4.总结、反馈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不断总结,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反馈评价也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必不可少的有力依据。
(三)学习任务中涉及的学习内容应覆盖专业必备的知识、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学习任务时,要利用不同的学习任务,涵盖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化妆品生产与检验》课程是在原来学科体系课程《化妆品工艺学》和《化妆品检验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产工作任务整合而成的工学结合课程。原料的性质及使用知识、工艺控制条件、设备仪器的操作方法等都是精細化工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见表3)。
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应关注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让学生学会工作。更深一层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不但能学习知识与技能,还可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交流协作能力,知识、技能迁移能力,让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共同发展。
(一)适度、适量的专业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在不同学习任务中,学习目标存在递进关系。例如,《化妆品生产与检验》课程的最初学习目标是教师给定配方,学生依据配方进行原料用量计算,投料生产。然而,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各种原料性质的熟悉,学习任务目标可以提升为让学生自行设计配方进行生产。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成长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设计学习任务目标。在循序渐进的目标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有了足够的上升空间,在学习中体验到一日进一小步,几日迈一大步的学习满足感,激励着学生不断寻求前进方向,在职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专业能力目标的设计还应符合知识结构逻辑。在《化妆品生产与检验》课程“雪花膏生产与检验”一节的学习任务中,要求学生达到对雪花膏产品完成感官检验、理化指标检验、微生物检验、有毒物质限量检验等学习目标。这些检验项目分别涉及分析化学感官检验、容量分析、仪器分析、微生物分析等多个知识领域的内容。这个综合性较强的学习目标如果要完全没有分析化学基础的学生去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设计专业能力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专业基础知识。
(二)不断提升的关键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的形成是不可分离的,专业能力须一步一个台阶习得,关键能力的养成更是需要积跬步以至千里。每一次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的关键能力都应该得到提升。关键能力目标的体现往往是隐含在学习任务的达成之中。
灵活、自主的学习形式
在工学结合课程中,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工作岗位的“职业人”。应采用有效的组织形式教学,让学生按工作规范“工作”,为实现职业生涯的自我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学习任务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一)小组学习与独立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形式
合作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都是职业人必须拥有的能力。因此,学习的组织形式应根据不同的学习过程,将小组学习与独立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
小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小组学习时,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在组内按劳动组织形式设置多个工作岗位,实施轮岗制度,让每名学生能够对各个岗位的工作要求、方法标准、技能技巧的认识得到深化。小组的人数一般以5~6人为宜,在小组长的“领导”下,由仪器管理员管理仪器的领用和维护;由试剂管理员负责试剂的领用和保管;学习中数据的整理则由数据统计员负责;还可设置场地管理员负责场地清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要承担起组内各个岗位的工作,使小组的工作能正常运作。在分组时,建议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不要让学生根据其喜好进行自由组合。这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将来的工作伙伴并不是由自己选择的,无论遇到怎样的工作伙伴,都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及同事的协助,顺利完成工作。
独立学习的方式同样应在学习任务设计中得到重视。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人独立操作生产设备已成为现代化生产的特征之一。化工行业,分析项目一般由一名分析人员独立完成。独立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因此,独立学习应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多途径地发展学习者的能力。
(二)工作进度自由掌握的学习形式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工作进度有快慢之分,应让学生自行制定各个阶段的工作进度,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规定好完成学习任务总的时间,至于学生各个环节的学习时间,可以自己掌握。例如,只要小组的工作计划通过教师审核,就可以实施,无需等全班同学“齐步走”。对于提前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可以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协助落后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些“小老师”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提高都有进一步的深化,学习和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受到帮助的学生,由于在他人的帮助下亦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其自信心也得到了保护。这种互帮互助的学习过程,有利于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提升班级团队精神。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仍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可随意令其放弃,应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辅导和强化其学习。
(三)开放式学习结果的学习形式
学生是初学者,应允许学生失败。创设宽松、愉悦的“阳光课堂”是提高学生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对形成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相当重要。例如,皂化值是学习化妆品原料检验的任务之一。其测定方法有国标法、微波法等,不同方法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有所不同。教师为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不再是对样品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追求,而是让学生通过实施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归纳,培养学生对测试方法的选择能力,没有强制学习,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可以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更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彰显自我个性。
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
“一卷定终身”的评价体系已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注重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问卷形式的主观陈述性评价可使学生习得归纳和表达能力
问卷式评价最大的好处是大多没有封闭的答案,学生可以尽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学习、看待别人和自己。学生的视角往往是教师意想不到的,也往往是最宝贵的。教师通常可以在这些“不同的声音”中,找到教学的“盲点”。
问卷的内容一般包括:(1)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如教师哪个知识点陈述得不够清晰?哪个操作演示不够详细?对哪个学习过程指导不够到位?希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为了鼓励学生能够在评价中畅所欲言,特别是对教师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问卷可以采用无记名的形式,不纳入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当中。(2)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如: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对哪个知识点还未理解?你对哪个仪器的操作还不熟练?你在本次学习中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得到了提高?你在学习过程中,在哪些地方帮助了别人?(3)对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的评价。如:你能按要求完成本次学习任务吗?如果能,你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请归纳感官检验方法的技巧;请归纳操作真空乳化机的注意事项。
(二)严格的量化考核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
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对学生产品质量和检验结果的评价应以国家或企业标准为依据,进行严格的量化考核,使考核成为培养学生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最有效手段,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工作态度。例如,化妆品产品的质量必须经过感官检验、理化指标检验、卫生指标检验,根据检验结果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如,卫生指标检验中,有害物质“砷、铅、汞”的检测结果其精密度和准确度都应该在量化评价的范畴内。
(三)竞争激励性评价可形成争先创优的良性竞争氛围
以小组为单位对完成任务时间、产品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场地管理情况、合作精神等进行竞争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可设计一些小項目的个人竞赛,如HLB值计算比赛、投料准确度比赛、培养基制作比赛、活性物含量测定比赛等。将评价(比赛)的结果作为附加分数直接加到学生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当中。良性的竞争氛围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都得到评价反馈,教师通过“放大镜”为学生找出进步的点滴,与学生共同修补学习任务的“漏洞”,使评价既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成长历程,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更能为教师今后的教学优化积累经验。
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探索任重道远,学习任务的设计是教学改革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在不断的尝试和总结下,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孟源北.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建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孟源北.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剖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8).
[3]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作者简介:
刘志莹(1973—),女,湖北武汉人,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分析化学。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习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108-04
根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职业教育肩负着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这一目标的需要。
我校自2005年开始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职业技术教育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的调查研究,并于2008年参与了全国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实践研究》。探索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构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具有学习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学习任务,并开发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学生“学生工作页”。指导学生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一直是我校化工类专业教改的工作重点。学习任务要按照完整工作过程的顺序,体现出产品完整的生产流程,更要引导学生按照工作过程去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目前以学科体系编写的教科书已明显不适应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要求,设计学习任务,使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是每个教学一线教师的重中之重。笔者阐述的是学习任务设计中需要探讨的一些问题。
学习任务源于工作、高于工作
典型的工作任务是工作结构完整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反映了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内容源自于真实的工作,并经过教学化处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因此,在设计学习任务前,必须对该职业的行业特征、工作过程、工作组织形式等做深入的调研。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能力、职业生涯发展等做正确的评估。要使学习任务成为操作性强,有效性高的学习内容。
(一)学习任务来源于实际工作
要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企业需要的实用型生产一线人才,在选择学习任务前,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企业生产的特点等展开调研。调研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实践专家,如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等。一般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同时,教师要到实际的生产岗位观摩学习,深入了解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工作要求、劳动组织形式等。从而有目的地选择具有行业特点的实际产品作为载体,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生产,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完成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
精细化工在《“十一五”化学工业科技发展纲要》中被列为优先发展的六大领域之一,在广州市乃至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给化工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对我校精细化工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毕业后大都从事精细化工中化妆品的生产工作。化妆品生产具有技术含量高、品种多元化、生产批量小、品种更新快等特点。为此,在设计核心课程“化妆品生产与检验”的学习任务时,按照化妆品生产特点的分类,对应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产品生产为学习任务(见表1)。
(二)学习任务高于实际工作
设计中学习内容以工作内容为依据,但又区别于实际工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又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课程特点(见表2)。
从表2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在学习任务的引领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还是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者”。
1.学生作为“学习者”,对学习任务是在完全陌生的状态下进行“工作”,所以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引入“认识生产过程”,让学生在领取学习任务时,先感性地认识该学习任务的完整过程。
2.调查得知,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者制定工作计划所需要的有关信息(如原料的投料量、工艺条件、操作要点等)由有关技术管理部门提供。为培养学习者信息收集的能力,设计学习任务时,要安排学生借助各种媒体手段(网络、书籍、手册等)有目的地查阅、收集、整理各种信息。
3.生产、检验仪器的使用是通过学生在完成多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的。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必须考虑每个学习任务都引入不同的生产、检验仪器,对于操作复杂的、常用的仪器(如真空乳化机、搅拌机、酸度计等),还应该重复使用,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熟练操作步骤、归纳操作要点。
4.总结、反馈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不断总结,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反馈评价也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必不可少的有力依据。
(三)学习任务中涉及的学习内容应覆盖专业必备的知识、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学习任务时,要利用不同的学习任务,涵盖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化妆品生产与检验》课程是在原来学科体系课程《化妆品工艺学》和《化妆品检验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产工作任务整合而成的工学结合课程。原料的性质及使用知识、工艺控制条件、设备仪器的操作方法等都是精細化工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见表3)。
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应关注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让学生学会工作。更深一层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不但能学习知识与技能,还可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交流协作能力,知识、技能迁移能力,让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共同发展。
(一)适度、适量的专业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在不同学习任务中,学习目标存在递进关系。例如,《化妆品生产与检验》课程的最初学习目标是教师给定配方,学生依据配方进行原料用量计算,投料生产。然而,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各种原料性质的熟悉,学习任务目标可以提升为让学生自行设计配方进行生产。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成长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设计学习任务目标。在循序渐进的目标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有了足够的上升空间,在学习中体验到一日进一小步,几日迈一大步的学习满足感,激励着学生不断寻求前进方向,在职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专业能力目标的设计还应符合知识结构逻辑。在《化妆品生产与检验》课程“雪花膏生产与检验”一节的学习任务中,要求学生达到对雪花膏产品完成感官检验、理化指标检验、微生物检验、有毒物质限量检验等学习目标。这些检验项目分别涉及分析化学感官检验、容量分析、仪器分析、微生物分析等多个知识领域的内容。这个综合性较强的学习目标如果要完全没有分析化学基础的学生去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设计专业能力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专业基础知识。
(二)不断提升的关键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的形成是不可分离的,专业能力须一步一个台阶习得,关键能力的养成更是需要积跬步以至千里。每一次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的关键能力都应该得到提升。关键能力目标的体现往往是隐含在学习任务的达成之中。
灵活、自主的学习形式
在工学结合课程中,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工作岗位的“职业人”。应采用有效的组织形式教学,让学生按工作规范“工作”,为实现职业生涯的自我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学习任务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一)小组学习与独立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形式
合作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都是职业人必须拥有的能力。因此,学习的组织形式应根据不同的学习过程,将小组学习与独立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
小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小组学习时,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在组内按劳动组织形式设置多个工作岗位,实施轮岗制度,让每名学生能够对各个岗位的工作要求、方法标准、技能技巧的认识得到深化。小组的人数一般以5~6人为宜,在小组长的“领导”下,由仪器管理员管理仪器的领用和维护;由试剂管理员负责试剂的领用和保管;学习中数据的整理则由数据统计员负责;还可设置场地管理员负责场地清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要承担起组内各个岗位的工作,使小组的工作能正常运作。在分组时,建议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不要让学生根据其喜好进行自由组合。这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将来的工作伙伴并不是由自己选择的,无论遇到怎样的工作伙伴,都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及同事的协助,顺利完成工作。
独立学习的方式同样应在学习任务设计中得到重视。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人独立操作生产设备已成为现代化生产的特征之一。化工行业,分析项目一般由一名分析人员独立完成。独立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因此,独立学习应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多途径地发展学习者的能力。
(二)工作进度自由掌握的学习形式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工作进度有快慢之分,应让学生自行制定各个阶段的工作进度,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规定好完成学习任务总的时间,至于学生各个环节的学习时间,可以自己掌握。例如,只要小组的工作计划通过教师审核,就可以实施,无需等全班同学“齐步走”。对于提前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可以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协助落后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些“小老师”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提高都有进一步的深化,学习和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受到帮助的学生,由于在他人的帮助下亦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其自信心也得到了保护。这种互帮互助的学习过程,有利于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提升班级团队精神。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仍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可随意令其放弃,应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辅导和强化其学习。
(三)开放式学习结果的学习形式
学生是初学者,应允许学生失败。创设宽松、愉悦的“阳光课堂”是提高学生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对形成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相当重要。例如,皂化值是学习化妆品原料检验的任务之一。其测定方法有国标法、微波法等,不同方法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有所不同。教师为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不再是对样品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追求,而是让学生通过实施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归纳,培养学生对测试方法的选择能力,没有强制学习,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可以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更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彰显自我个性。
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
“一卷定终身”的评价体系已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注重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问卷形式的主观陈述性评价可使学生习得归纳和表达能力
问卷式评价最大的好处是大多没有封闭的答案,学生可以尽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学习、看待别人和自己。学生的视角往往是教师意想不到的,也往往是最宝贵的。教师通常可以在这些“不同的声音”中,找到教学的“盲点”。
问卷的内容一般包括:(1)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如教师哪个知识点陈述得不够清晰?哪个操作演示不够详细?对哪个学习过程指导不够到位?希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为了鼓励学生能够在评价中畅所欲言,特别是对教师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问卷可以采用无记名的形式,不纳入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当中。(2)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如: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对哪个知识点还未理解?你对哪个仪器的操作还不熟练?你在本次学习中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得到了提高?你在学习过程中,在哪些地方帮助了别人?(3)对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的评价。如:你能按要求完成本次学习任务吗?如果能,你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请归纳感官检验方法的技巧;请归纳操作真空乳化机的注意事项。
(二)严格的量化考核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
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对学生产品质量和检验结果的评价应以国家或企业标准为依据,进行严格的量化考核,使考核成为培养学生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最有效手段,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工作态度。例如,化妆品产品的质量必须经过感官检验、理化指标检验、卫生指标检验,根据检验结果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如,卫生指标检验中,有害物质“砷、铅、汞”的检测结果其精密度和准确度都应该在量化评价的范畴内。
(三)竞争激励性评价可形成争先创优的良性竞争氛围
以小组为单位对完成任务时间、产品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场地管理情况、合作精神等进行竞争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可设计一些小項目的个人竞赛,如HLB值计算比赛、投料准确度比赛、培养基制作比赛、活性物含量测定比赛等。将评价(比赛)的结果作为附加分数直接加到学生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当中。良性的竞争氛围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都得到评价反馈,教师通过“放大镜”为学生找出进步的点滴,与学生共同修补学习任务的“漏洞”,使评价既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成长历程,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更能为教师今后的教学优化积累经验。
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探索任重道远,学习任务的设计是教学改革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在不断的尝试和总结下,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孟源北.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建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孟源北.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剖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8).
[3]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作者简介:
刘志莹(1973—),女,湖北武汉人,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分析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