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高年级的班主任,如何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养成并保持良好的习惯一直困扰着我。班上学生即将毕业步入社会,虽具备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但远远达不到适应社会的要求。近些年,学生自我管理在中小学受到高度重视,许多研究者和班主任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学生自我管理进行探索研究,认为自我管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在自我管理中进行感知判断和认识事物,体验成功和挫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看到这些,让有过普校教学经验的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普校学生在自我管理中的成长和进步理念和方法与特殊教育结合,在班上也尝试一下呢?于是我开始了培智学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尝试。
一、概念界定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有效地管理。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学生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通过这样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自我管理主要有三个阶段:班主任导管阶段———主体性定位,师生共管阶段———主体性锻炼,学生自管阶段———主体性发挥。
二、探索和尝试
武大勇认为学生自我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卫生、遵纪守法等各方面的活动。我所在班级是智力部八年级,班上有14名学生,智力损伤程度为中度。根据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班级学生的情况,这次的自我管理尝试主要是在行为习惯、卫生和遵纪守法等方面选择一些简单的项目进行。
自我管理排队。排队是学生每天在校活动中频率最高的活动,用餐、出操、午睡后回教室、集体外出活动等都需要学生排好队,有序出行。首先是在我的引导下选出了一名队长,学习整队。其次是明确排队顺序和行进时的要求:紧跟前面的同学,不聊天,不乱跑,不打闹。再次,有学生不排队时,示范采用 “XXX,排好队”的方式进行提醒。最后,回到教室后,对立刻进行点评强化。由队长给表现好的学生发放零食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批评,并号召大家共同提醒他认真排队。经过两周我的陪伴指导和示范后,学生午休后能从不同的宿舍集合在一起,在队长的带领下排好队,安全有序回到教室。我开始是全程陪同,学生熟悉后我站在宿舍楼对面“遥看”,到最后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每天中午,我们班的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宿舍楼走到教室,没有老师陪伴,但安全有序。
饭前饭后自觉洗手。饭前饭后洗手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但有时候急于吃饭或者偷懒,就会不洗手,尤其是冬天天冷时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每次都是我挨个检查,没有洗手的学生会被要求洗完手再取餐或排队。
主动值日。班级每天需要安排学生课间擦黑板和倒垃圾,有时候学生并不愿意配合,教室卫生得不到很好的保证。为了让学生保持教室的清洁,我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了5个值日小组。每天由一个小组值日,负责擦黑板、扫地、拖地和换垃圾袋,每周评出一个优秀值日小组进行表扬。我把值日安排表贴在教室里,最开始每天询问并指着值日表提醒今天是哪个小组值日。两个月后,学生完全熟悉了值日安排和值日内容,每天都知道是谁值日,而且很乐意去提醒这几位同学擦黑板,扫地拖地和倒垃圾。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注意保持自己座位的清洁,看到垃圾要及时清理或提醒他人清理。班级的卫生就这样保持的干干净净,在学校清洁卫生评比中班级经常获得“卫生标兵”称号。
辨别是非。学生因为好奇和爱玩,有时会做出一些危险举动,我会仔细讲解危险在什么地方,在教室不能做,在什么场所是可以做的。比如在教室抛篮球,让学生明白在教室容易伤到同学,可以去大厅和篮球场玩。学生提醒他人和自我提醒中,对安全的辨别是非能力有所增强,能判断一些危险行为不能做。
三、总结和经验
一学年学生自我管理在这些简单项目的尝试上取得了初步成功。学生参与欲望较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在监督和管理他人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我构建,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逐步提高。反思其中的经验和不足,我对自我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参与管理的欲望。在“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下,学生参与管理的欲望和归属感强烈,尤其是很享受充当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做管理者的前提是自己要能做对做好,这样也就激发了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提高判断辨别能力的动机。
“项目”要小,规则要简单具体。受认知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的限制,特殊儿童难以接受过于复杂的事物,因此在选择学生自我管理项目的时候,应尽量选择细小的事情,正确与否能很容易被学生识别判断出来的事。
一次只重点培养一个“项目”。普校班主任在谈及学生自我管理时,提到要制定尽可能全面周详的班规,这与特殊儿童的自我管理有很大的不同。特殊儿童的自我管理需要一个一个理清楚,还需要教师多次引导和示范才能很好地明白规则。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的引导反而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混乱,阻碍学生自我管理的开展。当学生对一个自我管理项目完全掌握,甚至是自动化的时候再加入新的项目,就不会有太多干扰,甚至会有迁移学习产生,促进自我管理的实现。
表扬要及时,批评要公正。教师在自我管理中要扮演好引导者和法官角色。当学生在自我约束或者约束他人时表现好,应该不吝表扬,立刻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充分利用学校“每周之星”和流动红旗评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于犯错的学生,教师要公开分析“案例”,指出错误的地方和原因,并示范怎样正确的帮助犯错的学生,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学生会模仿教师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同学。
亲身示范到完全放手,逐渐减少支持,过程可能有反复。学生自我管理并不是放手不管,最开始需要教师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判断一种行为的对错,对错误的行为进行举报、提醒、制止或者批评管理,对正确的行为进行肯定和表扬。教师可以逐步减少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支持,让学生尽快成长起来。跟普校不一样的是,特殊儿童的自我管理有时候会出现倒退现象,需要反复操练。
一、概念界定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有效地管理。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学生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通过这样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自我管理主要有三个阶段:班主任导管阶段———主体性定位,师生共管阶段———主体性锻炼,学生自管阶段———主体性发挥。
二、探索和尝试
武大勇认为学生自我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卫生、遵纪守法等各方面的活动。我所在班级是智力部八年级,班上有14名学生,智力损伤程度为中度。根据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班级学生的情况,这次的自我管理尝试主要是在行为习惯、卫生和遵纪守法等方面选择一些简单的项目进行。
自我管理排队。排队是学生每天在校活动中频率最高的活动,用餐、出操、午睡后回教室、集体外出活动等都需要学生排好队,有序出行。首先是在我的引导下选出了一名队长,学习整队。其次是明确排队顺序和行进时的要求:紧跟前面的同学,不聊天,不乱跑,不打闹。再次,有学生不排队时,示范采用 “XXX,排好队”的方式进行提醒。最后,回到教室后,对立刻进行点评强化。由队长给表现好的学生发放零食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批评,并号召大家共同提醒他认真排队。经过两周我的陪伴指导和示范后,学生午休后能从不同的宿舍集合在一起,在队长的带领下排好队,安全有序回到教室。我开始是全程陪同,学生熟悉后我站在宿舍楼对面“遥看”,到最后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每天中午,我们班的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宿舍楼走到教室,没有老师陪伴,但安全有序。
饭前饭后自觉洗手。饭前饭后洗手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但有时候急于吃饭或者偷懒,就会不洗手,尤其是冬天天冷时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每次都是我挨个检查,没有洗手的学生会被要求洗完手再取餐或排队。
主动值日。班级每天需要安排学生课间擦黑板和倒垃圾,有时候学生并不愿意配合,教室卫生得不到很好的保证。为了让学生保持教室的清洁,我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了5个值日小组。每天由一个小组值日,负责擦黑板、扫地、拖地和换垃圾袋,每周评出一个优秀值日小组进行表扬。我把值日安排表贴在教室里,最开始每天询问并指着值日表提醒今天是哪个小组值日。两个月后,学生完全熟悉了值日安排和值日内容,每天都知道是谁值日,而且很乐意去提醒这几位同学擦黑板,扫地拖地和倒垃圾。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注意保持自己座位的清洁,看到垃圾要及时清理或提醒他人清理。班级的卫生就这样保持的干干净净,在学校清洁卫生评比中班级经常获得“卫生标兵”称号。
辨别是非。学生因为好奇和爱玩,有时会做出一些危险举动,我会仔细讲解危险在什么地方,在教室不能做,在什么场所是可以做的。比如在教室抛篮球,让学生明白在教室容易伤到同学,可以去大厅和篮球场玩。学生提醒他人和自我提醒中,对安全的辨别是非能力有所增强,能判断一些危险行为不能做。
三、总结和经验
一学年学生自我管理在这些简单项目的尝试上取得了初步成功。学生参与欲望较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在监督和管理他人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我构建,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逐步提高。反思其中的经验和不足,我对自我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参与管理的欲望。在“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下,学生参与管理的欲望和归属感强烈,尤其是很享受充当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做管理者的前提是自己要能做对做好,这样也就激发了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提高判断辨别能力的动机。
“项目”要小,规则要简单具体。受认知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的限制,特殊儿童难以接受过于复杂的事物,因此在选择学生自我管理项目的时候,应尽量选择细小的事情,正确与否能很容易被学生识别判断出来的事。
一次只重点培养一个“项目”。普校班主任在谈及学生自我管理时,提到要制定尽可能全面周详的班规,这与特殊儿童的自我管理有很大的不同。特殊儿童的自我管理需要一个一个理清楚,还需要教师多次引导和示范才能很好地明白规则。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的引导反而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混乱,阻碍学生自我管理的开展。当学生对一个自我管理项目完全掌握,甚至是自动化的时候再加入新的项目,就不会有太多干扰,甚至会有迁移学习产生,促进自我管理的实现。
表扬要及时,批评要公正。教师在自我管理中要扮演好引导者和法官角色。当学生在自我约束或者约束他人时表现好,应该不吝表扬,立刻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充分利用学校“每周之星”和流动红旗评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于犯错的学生,教师要公开分析“案例”,指出错误的地方和原因,并示范怎样正确的帮助犯错的学生,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学生会模仿教师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同学。
亲身示范到完全放手,逐渐减少支持,过程可能有反复。学生自我管理并不是放手不管,最开始需要教师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判断一种行为的对错,对错误的行为进行举报、提醒、制止或者批评管理,对正确的行为进行肯定和表扬。教师可以逐步减少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支持,让学生尽快成长起来。跟普校不一样的是,特殊儿童的自我管理有时候会出现倒退现象,需要反复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