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在数学课程目标设计中的主要问题有:数学教学目标的片面性;数学教学目标中行为主体、行为动词的使用不当;数学教学目标实施过程的偏离;数学教学目标模糊。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目标;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都要精心制定教学设计,而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可以说整个教学设计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数学教学目标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但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存在着偏差,以至于在教学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下面以数学教学目标中常出现的错误为例,进行系统的阐述。
一、数学教学目标的片面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设,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教学目标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部分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通过教学在课堂中显而易见的表现出来,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难通过课堂表现出来,所以有些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过分的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够重视甚至忽视。
例如,有的老师把“指数函数的性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初步学会运用指数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显然,这名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只重视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上述两条外,还应有下面两条: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概括指数函数的过程,培养数学建模的能力,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通过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体会数学的理性、严谨及数与形的和谐统一美,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二、数学教学目标中行为主体、行为动词的使用不当
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切实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学目标是对教学中学生表现的预设,所以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些教师用“使学生了解到”、“让学生掌握”等不符合新课标理念词语表述教学目标,这些表述中,行为主体不是学生而跳跃到了教师,如果是这样,只要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开展这个活动,这个目标就达到了。例如在学习“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这节课时,教师只需将方法告诉学生,那么教学目标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学到什么程度,都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
例如,有的老师把“等差数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经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使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第二,在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推导的过程的学习,体验数学逻辑的严密,感知数学知识的无穷奥妙。很显然行为动词使用的不恰当。众所周知,“经历”后面应该是“过程”,而不是所学的知识。再者行为主体使用错误,教学目标中出现 “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行为主体成了教师而不再是学生。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目标的陈述中,学生一词应省略。
三、数学教学目标实施过程的偏离
数学教学目标的目的是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使教学活动的实施具有目的性,凸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所以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教师要选择可观察的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尽量避免不切实际的词语。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际的教学活动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不能体现教学目标;或者教师并没有按照事先设计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教学目标反而成了一个摆设,不能发挥其功能而偏离了教学目标;又或者教学的情境偏离了数学的本质,以至于冲淡主题而偏离了教学目标。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节的教学中,有位老师采用了古诗《静夜思》进行导入新课,引入过程形象生动,意境美好,学生也都被生动的画面所打动,教师用了10分钟的时间引入到的月亮,播放了一张圆形月亮的图片,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通过前10分钟的学习,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收获,仅能感受到情境的生动,对本节课没有一点作用。导入后有的学生就开始质疑“是不是见到的所有的月亮都是圆的呢”,显然月亮并不符合圆的概念,本节课的重点也不是月亮,这样的情境设计只是做足了形式化的文字,并没有实际的教学意义,是为情境而情境,是一次失败的导入,并且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偏离。
四、数学教学目标模糊
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的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也体现着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要清晰明确。然而在一些教学目标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写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等等,这些目标设计的就很不清晰明确,比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提法范围太广并且在一节课中根本无法完成,教师不能把握好这个度,因而在整个课堂中就缺乏可行性。
数学教学目标的模糊暴露了教师对学生的情况缺乏准确的定位,对于学习什么内容,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到什么程度都不能很好的把握。在一些关于数学概念教学目标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写法: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其中,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要理解到什么程度?通过什么方式理解概念?目标中并没有详细说明。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应该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应选择可观察的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词语。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精心设计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避开常见的这几种误区。
参考文献:
[1]朱友涵.数学教学目标及相关概念内涵的分析[J].数学教学,2007.06(58)
[2]敏勤如何理解和落实三维的课程目标[J].天津教育,2006.01(23-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数学;教学目标;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都要精心制定教学设计,而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可以说整个教学设计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数学教学目标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但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存在着偏差,以至于在教学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下面以数学教学目标中常出现的错误为例,进行系统的阐述。
一、数学教学目标的片面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设,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教学目标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部分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通过教学在课堂中显而易见的表现出来,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难通过课堂表现出来,所以有些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过分的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够重视甚至忽视。
例如,有的老师把“指数函数的性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初步学会运用指数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显然,这名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只重视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上述两条外,还应有下面两条: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概括指数函数的过程,培养数学建模的能力,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通过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体会数学的理性、严谨及数与形的和谐统一美,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二、数学教学目标中行为主体、行为动词的使用不当
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切实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学目标是对教学中学生表现的预设,所以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些教师用“使学生了解到”、“让学生掌握”等不符合新课标理念词语表述教学目标,这些表述中,行为主体不是学生而跳跃到了教师,如果是这样,只要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开展这个活动,这个目标就达到了。例如在学习“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这节课时,教师只需将方法告诉学生,那么教学目标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学到什么程度,都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
例如,有的老师把“等差数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经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使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第二,在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推导的过程的学习,体验数学逻辑的严密,感知数学知识的无穷奥妙。很显然行为动词使用的不恰当。众所周知,“经历”后面应该是“过程”,而不是所学的知识。再者行为主体使用错误,教学目标中出现 “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行为主体成了教师而不再是学生。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目标的陈述中,学生一词应省略。
三、数学教学目标实施过程的偏离
数学教学目标的目的是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使教学活动的实施具有目的性,凸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所以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教师要选择可观察的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尽量避免不切实际的词语。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际的教学活动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不能体现教学目标;或者教师并没有按照事先设计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教学目标反而成了一个摆设,不能发挥其功能而偏离了教学目标;又或者教学的情境偏离了数学的本质,以至于冲淡主题而偏离了教学目标。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节的教学中,有位老师采用了古诗《静夜思》进行导入新课,引入过程形象生动,意境美好,学生也都被生动的画面所打动,教师用了10分钟的时间引入到的月亮,播放了一张圆形月亮的图片,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通过前10分钟的学习,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收获,仅能感受到情境的生动,对本节课没有一点作用。导入后有的学生就开始质疑“是不是见到的所有的月亮都是圆的呢”,显然月亮并不符合圆的概念,本节课的重点也不是月亮,这样的情境设计只是做足了形式化的文字,并没有实际的教学意义,是为情境而情境,是一次失败的导入,并且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偏离。
四、数学教学目标模糊
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的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也体现着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要清晰明确。然而在一些教学目标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写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等等,这些目标设计的就很不清晰明确,比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提法范围太广并且在一节课中根本无法完成,教师不能把握好这个度,因而在整个课堂中就缺乏可行性。
数学教学目标的模糊暴露了教师对学生的情况缺乏准确的定位,对于学习什么内容,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到什么程度都不能很好的把握。在一些关于数学概念教学目标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写法: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其中,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要理解到什么程度?通过什么方式理解概念?目标中并没有详细说明。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应该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应选择可观察的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词语。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精心设计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避开常见的这几种误区。
参考文献:
[1]朱友涵.数学教学目标及相关概念内涵的分析[J].数学教学,2007.06(58)
[2]敏勤如何理解和落实三维的课程目标[J].天津教育,2006.01(23-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