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ue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贫困仍是全球面临的艰巨挑战,全球贫困治理成为国际社会需着力应对的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和标志性指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①脱贫攻坚是中国人权保障的重要标志,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鲜明体现。中国引领全球贫困治理,受到国际舆论高度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十八大以来境外媒体报道和智库报告,分析中国扶贫攻坚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并就如何讲好中国扶贫故事提出建议。
  一、国际舆论热议习近平扶贫思想
  过去几年,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和论著受到国际舆论热议,媒体报道量不断增多。国际舆论认为,习近平扶贫思想是理解中国发展的钥匙,习近平重视扶贫源于早年经历的农村困苦生活。
  (一)境外媒体对习近平扶贫思想关注度持续上升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陆续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以及“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五个坚持”“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扶贫先扶志”等具体论述,国际媒体的相关报道不断增多。利用Factiva媒体数据库,以“Xi Jinping and poverty”为关键词进行检索,2013年有关报道量为1034篇,2015年跃升至2603篇,2017年更是攀升至2944篇,2018年前5个月报道量已突破1000篇,全年报道量或创新高,反映出国际舆论对习近平扶贫思想关注度持续上升。
  (二)习近平论著和“精准扶贫”思想引发强烈反响
  1992年,习近平所著的《摆脱贫困》首次出版,该书收录了习近平从1988年至1990年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就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讲话和文章。20多年后,《摆脱贫困》一书在非洲走红:津巴布韦《先驱报》2017年6月连载《摆脱贫困》的英译章节,《先驱报》评论认为,如果想要理解中国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减贫扶贫成就,这本书是必读书目;非洲多国学者也于同年齐聚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消除贫困 实现繁荣”主题研讨会,讨论主要围绕《摆脱贫困》一书;乌干达《新视野报》引述与会学者的观点称,《摆脱贫困》是一本关于发展的指南,它清晰地指出了许多非洲国家发展正在面临的难题,对于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精准扶贫”思想同样受到国际舆论热议,美国探索频道推出的纪录片《中国:习近平时代》首集便以“精准扶贫”开题,凸显“精准扶贫”已成为中国的时代名片,纪录片面向2亿多用户播放,受到好评。
  (三)认为习近平重视扶贫源于早年经历的农村困苦生活
  境外媒体评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源于他早年在农村的困苦生活及其对这段经历的思考。英国《卫报》在一篇分析评论中引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王耀麟的话称,习近平之所以会把扶贫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和他在“文革”期间在农村度过七年时光有很大关系,“习近平那些年所经历的农村困苦生活,对他现在的治国政策产生着持续影响,他从心底了解中国农民的状况……他知道他们想要什么……”②香港《星岛日报》引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话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领导核心,对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他以强烈的使命情怀和政治担当,亲力亲为抓扶贫,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
  二、国际舆论高度肯定中国减贫成就及世界意义
  总体来看,中国减贫扶贫面临的舆论环境较为积极、客观。
  (一)国际舆论肯定中国减贫成就
  国际社会并不讳言中国取得的扶贫减贫成就,国际组织、智库、媒体和众多国际知名人士对中国减贫扶贫成就一致认可,高度赞赏。
  1.国际组织肯定中国为世界减贫作出的贡献。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多个国际重要场合盛赞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联合国委派的极端贫困和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菲利普·奥尔斯顿2016年访华后接受采访时亦高度肯定中国在消除赤贫方面取得的成绩;联合国发布的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③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年贫困和共同繁荣》报告也指出,中国减贫的卓越成就推动了全球贫困人口的下降。④这些权威组织的报告及知名人士的言论引发大量媒体关注,有力推动了积极舆论场的构建。
  2.“奇迹”“巨大成就”成为境外媒体报道高频词。在境外媒体报道中,中国减贫扶贫成就同样受到积极评价。不管是港澳台媒体、东南亚地区媒体、非洲媒体,还是欧美媒体,都对此高度肯定,“奇迹”“巨大成就”“令人瞩目”“前所未有”等成为报道使用的高频词,即便对中国一向持有偏见的欧美媒体也不例外,如美国《赫芬顿邮报》指出,世界减贫成绩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一直走在世界減贫扶贫的前列。
  3.国际智库“点赞”中国减贫成就。中国的扶贫攻坚也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话题,不少智库发表研究成果,分析中国减贫扶贫成就背后的秘密。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网站发表美籍专家昂媛媛的文章认为中国的脱贫经验不应被忽视;美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017年10月发布报告指出,在过去25年里,世界11亿人口摆脱贫困,中国占了三分之二;⑤西班牙智库“中国政策观察”网站刊文称,中国在减贫方面的成就令人瞩目,没有人会对此表示质疑,甚至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典范。
  4.多样化的扶贫方式受关注。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展和多样化的扶贫方式是境外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井冈山和兰考成功脱贫、中国打击扶贫领域腐败、中国贫困县数量30年来首次减少、西藏发展助力藏民脱贫等,这些减贫工作的新进展引发境外媒体持续报道,中国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宏伟目标”和“坚定决心”被反复提及。加纳通讯社注意到中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日本《朝日新闻》报道贵州通过大数据向贫困宣战,法国《回声报》关注电商为农民脱贫开辟新路,这些多样化的脱贫方式受到境外媒体关注和肯定,其中旅游扶贫最受关注。   (二)认为中国减贫扶贫经验具有世界意义
  除了赞赏中国脱贫减贫取得的成就,国际舆论还对中国减贫扶贫经验所具有的世界意义给予肯定,认为中国经验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
  1.称赞中国减贫为全世界摆脱贫困树立榜样。路透社引述世界银行行长金墉的话称,中国自1990年以来使8亿人口摆脱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⑥中国扶贫开发经验值得其他中等收入国家借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毫不吝啬地称赞中国减贫扶贫为全世界摆脱贫困树立了榜样。布鲁金斯学会网站发文认为,中国发起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脱贫进程,中国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会努力使用各种方法开辟市场,带动经济发展进而实现贫困人口脱贫,中国经验值得借鉴。
  2.认为中国的贫困治理强调以发展为导向。非洲新闻资讯网站“泛非新闻网”在题为《学习中国减贫策略》的文章中称:“中国的贫困治理强调以发展为导向的减贫原则。”南非《比勒陀利亚新闻》在题为《中国分享减贫经验》的文章中称:“中国政府一直聚焦经济发展,下大力气推动减贫工程,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解决贫困问题。30多年间,中国极大地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为全球减贫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的榜样。”
  3.认为中国齐心协力的脱贫精神为非洲国家所需要。津巴布韦《先驱报》在《扶贫:来自中国的经验》一文中说,非洲国家正深陷贫困泥潭,而中国有可供学习的扶贫经验,中国齐心协力的脱贫精神也是非洲国家所需要的。尼日利亚“下午新闻网”引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柬埔寨国别主任尼克·贝瑞斯福德的话称,中共作出的减贫扶贫承诺是中国取得如此巨大减贫成就的最重要推动因素。《巴基斯坦观察家报》在题为《中国如何赢得对抗贫困的斗争》的文章中指出,中国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制定解决方案,调动包括资金、市场和非政府组织在内的一切可用资源解决贫困问题,“这些脚踏实地、扎实的作风和辛勤的工作,已使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许多其他国家几乎难以置信的成果”。
  4.认为非洲国家可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举措。坦桑尼亚《公民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坦桑尼亚正处在农业为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阶段,面临城乡人口流动、失业等问题,中国也经历过这一阶段,但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完成了农业化到工业化的转变,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肯尼亚《东非人报》在一篇题为《从中国学习经验:非洲国家该如何创造就业、降低贫困水平》的文章中认为,非洲国家应该学习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举措,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制造业带动就业,使更多人摆脱贫困。津巴布韦《先驱报》也总结认为,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迅速开展工业化进程,这是非洲国家可以学习的经验。
  三、国际舆论指出中国减贫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虽然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减贫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但也认为中国减贫扶贫面临问题与挑战,尤其是一些西方媒体较为关注中国扶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质疑中国能否如期完成减贫目标。部分西方媒体怀疑中国能在2020年实现现行贫困线以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西班牙《国家报》认为,中国要履行这一诺言需要付出巨大代价,因为越到后期减贫的难度越大,完全消除贫困对中国而言是极为艰巨的目标。美国《福布斯》网站、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承认中国会消除贫困,但认为在剩余几年使如此大量的人口摆脱贫困十分困难,因为剩余的贫困人口多有身体残疾或精神疾病,且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二)认为中国“忽视”城市人口的减贫问题。部分境外媒体关注城市贫困人口,认为中国的减贫行动忽视了城市贫困人口。西班牙《国家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新加坡《联合早报》都发表评论认为,农村开展的精准扶贫很难覆盖到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群体,失业、疾病等使一些农民工沦为城市新的贫困人口,他们的生活可能比农村贫困人口更艰难。美国《纽约时报》引述专家观点说,城市农民工群体很难享受到城市居民所拥有的教育、医疗资源,忽视城市贫困人口是中国减贫行动的一大漏洞。
  (三)称“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需要加以改进。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联合早报》发表题为《中国的“精准扶贫”及其未来》的专栏文章指出,“精准扶贫”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对贫困户作出准确认定,贫困户的认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且容易导致矛盾和对立,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⑦郑永年还认为“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需要改进,国家动员型的“扶贫运动”往往难以持续,基层干部面临巨大的考核压力,容易导致干部在脱贫问题上造假。郑永年建议,消除贫困需要实行更具普惠性质的社会政策,加强市、省、中央的统筹。
  (四)建议改革低保政策以使贫困群众受益。有舆论质疑低保政策并不能真正惠及贫困群众。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论称,由于腐败及地方政府不作为,很多符合低保政策的贫困户却申请不到低保,低保政策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题为《中国能在2020年消除贫困吗?》的文章称,中国应改革现有的低保制度,并加强对地方政府官员的监管,抛弃过分简单地用数字衡量减贫成果的做法。
  四、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的对外传播建议
  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深刻、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和阐释,宜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举措,進一步讲好中国减贫扶贫故事。
  (一)加强对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对外宣介
  习近平扶贫思想在国际社会引发共鸣,《摆脱贫困》一书在非洲国家备受欢迎就印证了这一点。发展中国家和致力于全球贫困治理的国际组织,都有了解习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的需求,相关部门可在加强《摆脱贫困》等书籍多语种对外推介的同时,组织召开以中国减贫经验、习总书记扶贫思想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或组织地方政府、学术机构及民间团体赴发展中国家开展交流访问等,以各种灵活的方式加强习总书记扶贫思想在国际社会的传播。
  (二)创新扶贫外宣的方式方法
  扶贫外宣有自身的特点,从国际舆论反映看,“体验走访式”的宣介或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西方媒体记者热衷到中国贵州、云南、甘肃等省份的贫困地区采访,针对个案发表深度调查文章。比如2018年1月,英国《卫报》旗下的《观察家报》记者赴云南省景洪市哈尼族小镇报道当地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后生活的积极变化,文章整版发表,被许多西方大报转载。相关部门可精心策划,组织境外媒体记者赴中国脱贫地区调研采访。借嘴说话,从外国记者的视角出发,往往能取得更好的舆论引导效果。同时,扶贫外宣还应进一步探索以纪录片、电影、电视剧、书籍等多样化的呈现形式。   (三)有针对性地回应国际舆论的关注点质疑点
  国际舆论对中国减贫扶贫关注点不同。对于国际媒体热衷报道的话题,如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大数据扶贫等多样化的扶贫方式,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实地调研或举办专场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的经验做法。而对于国际舆论的质疑或疑虑,则宜作针对性地回应:如针对中国是否能完成2020年完全脱贫总目标的疑虑,在切实做好减贫工作的同时,还应及时向外界公布减贫扶贫的进展;针对城市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相关的问题,应向外界讲清楚城市的社会保障政策;针对贫困人口易地搬迁的后续安置与保障,既可以组织境外媒体记者走访,也可以组织地方扶贫主体介绍易地搬迁后民众安置的具体举措;对于易地搬迁使贫困群众受到伤害等充满偏见的论调,也应通过各种方式予以澄清、反驳。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
  ②“From shacks to des res: one village’s great leap in China’s march to the future”,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8/jan/07/xijinping-eradicate-rural-poverty-china.
  ③“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2015 edition, https:// 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globalsdreport/2015.
  ④“Poverty and Shared Prosperity 2016”, http://www.worldbank.org/en/ publication/poverty-and-shared-prosperity.
  ⑤“The Scorecard on Development,1960–2016:China and the Global Economic Rebound”, http://cepr.net/images/stories/reports/scorecard-2017-10.pdf.
  ⑥“China steps up war on poverty, though some still left behind”,Reuter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china-congress-poverty/china-steps-upwar-on-poverty-though-some-still-left-behind-idUSKBN1CK053.
  ⑦鄭永年:《中国的“精准扶贫”及其未来》,新加坡《联合早报》,https://www. zaobao.com.sg/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80116-827354。
其他文献
近年来,作为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落户地,重庆和新加坡互动日益频繁。重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是否投射到新加坡媒体的报道中,新加坡媒体涉渝报道展现的城市形象又是如何?  本文选择2007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作为研究时段。十年间中国GDP总量由世界第四升至世界第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国际媒体对于中国也越发关注。与此同时,该时段是重庆直辖后第二个十年,重庆GDP增幅位居全国前列
期刊
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处于重要的龙头地位,就中德关系而言,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政治往来、经贸活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德国不仅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从欧洲进口技术产品最多的国家,还是中国在西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伙伴。然而,进入21世纪后,德国民众对中国时常持有极为负面的态度。为了推动中德两国关系良性发展,我们需要了解两国间存在的问题。因此,北京大学“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深度研
期刊
自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合作的机制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以出席2017年在黎巴嫩召开的“中阿关系研讨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与黎巴嫩阿拉伯统一研究中心举办)的阿拉伯人士为采访对象,分析阿拉伯世界如何认知“一带一路”与中阿关系,并就新时期如何提升中阿全方位战略合作的水平提出具体的思路。被采访对象包括黎巴嫩、埃及、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曼、卡塔尔、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
期刊
中国下令各省份和地区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官方媒体说此举作为保护资源、改善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将使该国大部地区免受过度开发之灾。  2月7日,在新华社发布的政策文件中,中国国务院表示,所有地区须在2020年之前划定他们的“红线”。  该文件称,在中国北方高度工业化的京津冀地区,以及上海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制造业中心,已被命令在2017年底前划定他们的保护区域。  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率致使中国深陷土地
期刊
2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務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宣布在某些地区实施强制和严格的保护。  文件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  根据文件精神,到2020年底,中国应该明确定义“红线”。  鉴于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安全形势相当严峻,生态“红线”是“底线”和“生命线”。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红线”战略将覆盖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水土保持、生物多样
期刊
《人民日报·海外版》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张面向海外、以海外中文读者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中文日报,也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创刊30多年来,海外版跨越千山、远渡重洋,发行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全球华人的“无价家书”。  作为海外版新媒体转型的重要平台,海外网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国际传播的重要职责。如何顺应全球媒体融合的大潮流进行自我变革,更好地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成
期刊
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这是今年我国主办的又一场重要主场外交活动,适逢金砖合作进入第二个10年。今年,中方还提出“金砖+”的合作理念,举行了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世界关注中国、关注金砖合作机制。回应国际关切,讲好“金砖故事”,展示好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贡献,有效引导和影响舆论,是我对外传播重要任务。  新华社国际部紧紧围绕会晤主题“深化金砖伙
期刊
“中外大学生对话”(From University to the World)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下文简称国际台)精心打造的品牌媒体活动。自2011年以来已多次举办,近两年该活动更是走出国门,在美国和南非成功举办。抓住年轻群体,用年轻人的话语来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是该活动有别于传统外宣活动的独特亮点。  “我记得我刚到南非时,南非的朋友请我吃一种肉干,我以前从没有吃过,开始有点不敢吃,但尝
期刊
作为防控污染的最新举措,中国将任命“河长”保护水资源。  2016年12月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说,水利部和环保部将联合出台详细方案,任命官员来监督河流污染治理。  周学文说:“江河湖泊具有重要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近年来,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河湖治理、管理和保护,在防洪、供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期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奥地利共和国是永久中立、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代议民主国家,同德国、瑞士一起被称为“德语区三强”。奥地利与中国于1971年5月28日正式建交。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奥两国在双边经贸、文化、科技、教育、军事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增多,合作领域不断扩大。2015年,奥地利作为域外创始国加入亚投行,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由于历史、语言和文化的因素,奥地利总是与德国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