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醉当年最怕见的三个人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b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醉先生,原军统少将,曾是戴笠的得意部下。我姑父回忆(他姓杜,是基督徒,当年是沈醉先生的朋友。后面我就用杜公来称呼他)。沈先生和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不同,身上没有官气,外表十分儒雅,虽然干了多年体力劳动,这时已经全然看不出来。面色白皙,金边眼镜,常穿灰呢子的短大衣,风度翩翩,一只眼睛有些视力下降,看起来像一个大学教授。但这只是他的外表,实际上沈生性好动,走路很快,杜年轻他30岁,但根本跟不上他的步子。
  更令人惊异的是沈有一身很好的武功。沈先生总是拄一根拐杖,其实他根本用不着,那是他防身的武器。照他的说法,要是碰上劫道的,七八个人,他一根拐杖就应付了。劫道的没有见过,杜公可是见到沈先生吃核桃,从来不用锤子,都是手一捏就解决了——那时候沈先生都七十多了。
  他的武功是入军统前练成,并不是特务训练的结果。这一点在军统非常有名,也给他带来很大麻烦。1949年卢汉起义,沈醉和余程万等在昆明都被扣留,别人都是软禁,只有沈先生不但加上手铐脚镣,而且严令看守的哨兵到他身边盯着“他们怕我点穴。”沈先生笑对杜公说。大概是做特工出身,观察东西非常细致,他说一般人睁眼看到的,只有一样东西,他呢,一睁眼,全屋里每样东西都能看到。某回来试了一下,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
  杜公开始帮沈先生整理文件还相当拘谨。没想到沈先生交给他的第一个活儿就十分有趣。沈先生让他查一个人名,叫龙飞虎。
  杜公没反应过来,也不敢问,一想,说《封神演义》里头姜子牙有一个徒弟好像叫这个名字,就翻出来给沈先生。沈先生大笑,说不对不对,这个是龙须虎,龙飞虎要是有,肯定是现代人,共产党的,再查。末了,发现真的有这样一位人物,原来是周恩来总理的参谋,后来做到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原来沈先生回忆当年曾经见到一份共产党人士的名单,对这个名字印象十分深刻,别的都不记得了,前几天有人请他回忆,吃不准所以查查。因为那时候国民党有一个李士珍,土法上马也搞特务活动,经常制造一些假情报骗取老蒋信任,看来仿佛侦探小说一般,实际全不可信,沈先生怕这个龙飞虎也是他伪造的,查了,才放心。
  以后,他发现,和沈先生谈话十分随意,沈先生自己对自己的地位和价值非常明白,所以有文史,回忆的问题,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现在的采访对象这样的可不多。但是他有两个原则,第一,绝少说人家的不是;第二,国共双方的争执,尽量不说。所以他的话语中,名人逸事比较多,而锋锐的地方就不多。比如杜公曾经好奇向他打听白公馆烈士的事情,被他把话题引到中美合作所,知道了四川军阀白驹建造的白公馆,原来是很好的别墅,虽然听得过瘾,最后自己要问的,却没有问出来。
  杜公说,沈先生当年最怕见三个人。
  第一个,是军统局秘书长郑介民的老婆。这个半老徐娘是有名的财迷,经常指着名向军统要东西。沈醉本人是总务处长,正是首当其冲。找他要紧俏东西的国民党官员不少,唯有这位太太个别,她要东西,不是为了自己用,自己喜欢,而为了送到当铺里头换钱,所以是永远填不满的坑。而郑介民本人,沈先生颇为推崇。说这个人做官不在行,而且胆小,实际是个情报专家,平时的乐趣就是阅读特务们送来的材料。他不审犯人(戴笠就不行,急了还有过亲自动手的时候),就是看材料。但是好多大案子都是这样破的,说起过的,一个是吴佩孚的日本混血女儿吴冰特务案,被他从一封可疑的信件中看出了端倪,一个是当年《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李侠的案子,当然李侠的真名不是这个。说到这儿,沈先生就打住了;
  第二个,是蒋介石,沈多次见过蒋,还差点当了宋美龄赴美的随从武官。但是他怕见蒋介石。原因是沈醉的性格活跃,喜动难静,而且随便惯了,而蒋介石对部下的仪表非常重视,往往从看人的衣着,姿势,精神面貌,就决定他的好恶。戴笠是特别重视对蒋投其所好的,因此每有军统人员去见蒋,必要反复嘱咐,交待,有时还要向蒋的随员预先打听蒋的心情,决定何时谒见。这种严格的要求,对做惯了外勤的沈醉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另外就是蒋说一口难懂的宁波官话,沈是湖南人,往往担心听错,心情很紧张。
  但是对于蒋介石,沈先生有一个独家的“新闻”——老蒋喜欢唱歌!
  老蒋喜欢唱歌可是以前没有听说过。沈先生说老蒋不但每天必唱,而且有的时候能唱相当长的时间,颇为自我陶醉。警卫人员都听过他的歌。有趣的是老蒋不唱京剧,不唱一般的歌曲,只唱三样:军歌,党歌,国歌。按照沈先生的记忆,如果唱国歌多的时候,就比较正常,如果唱军歌多的时候,那就是比较有麻烦了。党歌,一般都是有纪念日的时候才唱。老蒋的嗓音一般,但是就是这几首歌,居然百唱不厌,或许也是一种休息吧。奇怪的是蒋在公开场合从来没有唱过歌。
  饱吹饿唱,难怪老蒋搞经济总是出毛病。
  第三个呢,是蒋的侍从室主任钱大钧。钱是保定军官学校出身,黄埔军校军事教官,资格老的可以对陈诚一类的人物指手画脚。
  此人形容威武,在西安事变的时候负过枪伤,对于特务颇有些瞧不起,因此也不太好相处。后来从别的特务嘴里听到钱大钧曾经为了娶太太险些自杀,让沈醉大吃一惊之下,也对这位将军的看法大为改变。
   (据《文化报》)
其他文献
徐悲鸿在南京傅厚岗6号的公馆“无枫堂”称得上是他的伤心之地  因受聘为中央大学教授,徐悲鸿于1928年举家由上海迁来南京,先是住在石婆婆巷,后来又搬到丹凤街52号中央大学宿舍不久在傅厚岗4号建了徐悲鸿公馆,这是一座精巧别致的西式两层小楼  精致的公馆对艺术家徐悲鸿确实并不合适这种“华丽的房间和精美的家具”对从小过惯了贫寒和动荡生活的徐悲鸿反而是一种挤压“危巢”是真正的“危巢”,“危巢”之“危”不仅
期刊
清代皇族后裔自开启氏成始祖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想以家族的名义开一个书画展,邀请启功参加他对这样的名义不感兴趣,于是写了两首诗  第一首的意思是说,即使像王谢那样的世家望族,也难免要经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变化,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以自己的家族为重的,就像王羲之那样,他在署名时,从来不标榜自己是高贵的琅琊王家的后人,但谁又能说他不是“书圣”呢!  第二首说,
期刊
1895年,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他从小酷爱绘画,打下了深厚的绘画根基,常因为画画而忘了吃饭在吸收西方绘画技巧后,他更是创出了自己的风格,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尤以画马突出,自成一家他一生爱马如命,画马有神17岁时,徐悲鸿在上海卖画求学他面世的第一幅作品是马,第一幅公开发表的作品也是马,第一次得到名家称赞的画还是马更有趣的是他与比自己年长37岁的著名维新学者康有为成为忘年之交,也是因为画马  有一天,在
期刊
台湾青年样板    林毅夫原名林正义(也有林正谊的说法),曾是“台湾明星军官而神秘泅渡到大陆”的  1979年5月16日夜,台湾海峡中的金门岛被沉沉的黑暗笼罩着台湾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连长林正义看了一眼隐隐夜色中的福建厦门海岸,夹着两个篮球,跳进了海水中那一夜,金门全岛紧急大搜索,连夜展开全岛水陆两域地毯式搜索,同时为防泄露军机,立即修订了作战计划  台湾岛大哗,因为这个“逃兵”是台湾大学本科肄业学
期刊
在做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时,这位中国安监最高长官因为此起彼伏的事故而四处奔波的正部级高官说,矿难是“老板赚票子,农民死儿子,政府当孝子”  李毅中临危受命被派去哈尔滨,头衔是“国务院工作组组长”事实上,“组长”是李毅中除“局长”外最常用的头衔,这或许也是李毅中最不想要的头衔——每当他变成“组长”时,也往往意味着一起事故的产生和一段焦心的旅程  自李毅中履新局长以来,所有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小组组
期刊
1938年春,在重庆沙坪坝街上开有一家上海杂志公司,出版并销售一些世界文学名著和国内文坛佳作,每天从早到晚,门庭若市。提起这家书店的开办,得从徐悲鸿大师说起。  书店经理陈汝言,江苏太仓人。1937年的淞沪炮声,迫使他流亡到山城。他看到沙坪坝高等学府林立,学生上万,却无一家像样的书店,便决心开一家好书店及出版社。但经费从何而来呢?当时,支持他开书店的知名教授如胡小石等均度日维艰,爱莫能助。多亏李公
期刊
联合国改革    2005年是联合国成立60周年,又是联合国的改革之年联大开幕时,纽约联合国总部会聚了数量空前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各国领导人到联合国来,既是向联合国祝寿,更重要的还是讨论联合国的改革问题只要看看首脑会议的盛况就能感到,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国际组织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把那么多的国家领导人聚集在一起因此也就能理解,各国都希望通过改革把联合国变得更好  我在联合国工作的这些年,也看到过
期刊
1949年    1949年5月,虽然还没有建国,北平就成立了一个“都市计划委员会”,叶剑英兼任这个委员会的主任都市计划委员会的第一个任务是整理广场,然后是讨论北平的中心放在什么地方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上,作出了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计划,并要求这项工程务必在9月份完成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决议,即日起北平改名为北京,并决议10月1日在天安
期刊
开国上将萧克,1907年7月出生于湖南嘉禾,是目前唯一在世的红军高级将领在众多的开国将军中,萧克是唯一写过长篇小说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将军  如今,开国上将萧克已是耄耋老人,见过他晚年照片的人都说,那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让人丝毫看不出他曾经横枪跃马几十载,也不会想到他竟是开国将帅中难得的一位儒将    文学创作上“战绩”赫赫    正像斯诺(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前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中所评价
期刊
人有善恶之分,艺有美丑之殊,一如味有香臭,理有是非,相对而立,并生并长,譬诸虱苍蝇,夫乎不在,文物昌明之世,两性界划清晰,善者升张,寄恶者敛迹,暨乎末世,则汉奸亦处国中,盗贼时相接席,黑白溷淆,贤愚不分,及言艺事,则鱼目混珠,骗术公行,张丑怪于通衢,设邪说以惑众,在欧洲,若巴黎画商,在中国,若海派小人,志在欺骗,行同盗贼,法所不禁,诟骂罔闻,市井贱民,生不知耻,溯具所以能存在与守住社会之理由,约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