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过后,英国央行政策何去何从

来源 :现代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swc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各国第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的新鲜出炉,诸如经济衰退步伐已经放缓,衰退周期已至谷底等评价的层出不穷。就美国来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增长3.3%,大大高于原先预期的1.9%。但对于英国来说,情况却没有这么乐观。英国二季度GDP环比下降0.8%,比官方预测值更糟。同时,和其他发达经济体一样,英国目前也面临着失业率不断走高的风险。8月12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英国7月失业申请人数增加2.49万人。从季度数据考虑,英国二季度失业率跃升至7.8%。在这种背景下,8月6日英国央行货币政策会议上,英国央行决定再度出手购买500亿英镑金融资产,使该项操作总额达到了1750亿英镑。这是其今年3月以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第三波。
  在英国央行看来,阻碍经济复苏的因素依然存在。虽然信贷市场状况有所缓和,但银行惜贷情绪依然存在;资产价格持续下降以及公共和私人债务水平上升将直接影响到消费项目。因此,虽然英国央行对经济判断开始趋向好转,但仍坚持其量化宽松政策,而非选择收紧货币政策。
  虽然英国中央银行的这种果断的“量化宽松”政策在去年确实解决了银行体系内部出现的严重流动性缺口,及时挽救了整个英国金融系统。但英国央行这种传统的“救世者”角色确显现出越来越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鉴于此次金融危机中英国央行慷慨的流动性补给,我们可以看出央行担心这些大规模银行的倒闭很可能会拖累整个英国金融体系“too big to fail”。那些规模庞大的银行正是算准了央行这种心理,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的从事高风险的信贷业务,而这种行为必将导致一个恶性循环。正如今年6月17日英国银行行长默文·金在演讲中坚持的观点,“如果有些银行被认为规模过于庞大而不会失败的话,那么它们的规模的确是太大了。
  我们从这里看出,不管是出于哪种目的,解决道德风险还是防止再次发生金融危机,各国央行都趋向于进一步加强对银行的监管,不能允许银行的规模过于庞大。这种收紧政策必将是未来几年内监管的主要趋势。而单就英国来说,促使英镑加入欧元区也是稳定金融市场增强市场信心,解决上述道德风险的途径之一。
  英国何时加入欧洲货币联盟一直都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话题之一,然而长期以来,作为欧盟成员的英国却对加入欧元区的提案兴趣缺缺,至今仍游离于欧元区之外。甚至英国的三个主要政党承诺在决定加入欧元区(Euro Area)之前举行全民公决,而民意测验则一直显示大部分人反对加入欧元区。虽然此次次货危机并不是英国加入欧元区的主要原因,但这个导火索却给这一局势带来了新的转机。近日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Lord Mandelson)的讲话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个想法,“欧洲货币联盟(EMU)帮助其成员国成功应对了此次金融危机,鉴于此,英国显然应当同意加入欧元区。”一石激起千层浪,英国是否应当加入欧元区的讨论再度成为焦点。
  在2008年第二季度,当美国金融市场由于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而做出极其强烈的反应时,英国的金融市场也同步出现了剧烈的波动。然而令人惊异的是,欧元区金融市场却仅仅做出了象征性的反应,并没有在短期货币市场上表现出明显的流动性危机和信心崩溃的现象。这无疑体现了欧元区经济整体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作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体之一,甚至对世界经济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作用。
  首先,欧元相较于美元和英镑的汇率波动表现出了明显的稳定性;而汇率波动作为市场信心的标志恰恰体现了欧元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美国从2007年8月以后开始了降息周期,导致美元资产在短期市场上的利率水平逐渐下降,欧元资产在短期市场上的利率水平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甚至我们看到,由于欧洲中央银行依然坚持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目标,在美国短期市场利率水平逐渐走低的同时,欧元资产的短期利率水平还出现了微弱上升的趋势。在此期间,英国的短期市场利率水平则表现出有限的下降趋势。但是在雷曼破产以后,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和英格兰银行之间明显加强了多层次的政策协调力度,三种货币的短期市场利率水平同步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美元的短期市场利率水平最低接近了零,而英镑的短期市场利率水平出现了更大的变化,从2008年11月开始一改此前始终明显高于欧元区的短期市场利率水平的格局。
  在迄今為止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中,如果仅从反映金融市场信心和作为金融危机标志性表现的市场流动性和短期市场利率水平的情况看,欧元区国家在美国金融机构出现的数次危机中的表现相对独立。与欧元区对美国相对独立的情况相比。英国与美国却表现出更显著的联动性,换句话说,市场对欧元区金融体系稳定的信心要强于对英美金融体系稳定的信心。
  其次,上述稳定性对欧洲成员国来说无疑起到了显著地庇护作用。欧元的国际化使欧洲经货联盟成员国在国际流动性方面获得了较大改善。在过去,欧洲国家的国际收支赤字需要外币来融资,现在可以用欧洲自己的货币来融资,欧洲市场操作的独立性较以前大幅提高。十年来,欧洲经货联盟经受了全球经济周期、美国网络泡沫破灭及其带来的经济衰退等一系列外部冲击,但得益于欧元,欧元区国家受到的冲击较欧元启动之前小得多,其经济发展也较同期欧洲非欧元区国家更加稳定。
  就此次金融危机来说,我们不妨想象,如果没有欧元,欧元区16国的经济在美国次货危机的冲击下,又会如何?或许破产的就不只冰岛了。冰岛金融市场近十多年来超常发展导致经常项目赤字扩大、银行过度扩张及流动性短缺,这或许代表了欧元区内大部分的小经济体都会面临同样的尴尬。而对于英国这样的大经济体的困境会反过来加深全球的经济危机,如意大利,可以想象,在全球资产减值的大背景下,其货币会更多幅度贬值,国民财富显著缩水。实体经济大幅度衰退。
  所以,欧元区稳定的金融系统正是英国现阶段急需寻求的市场信心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正如欧盟主席巴罗佐所说,此次金融危机使英国认识到欧元的价值。而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也公开表态,称英国政府保持加入欧元区这个长期目标是正确的。
其他文献
本文立足于对新生儿红斑的研究,综述了应该如何进行护理干预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儿红斑病症成因、新生儿红斑的病症鉴别方法以及对病症干预护理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对新
员工激励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管理手段,有关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和论述。本文基于LMX理论,以企业领导和成员交换关系的角度为切入点,对企业员工激励做了具体分
摘要:扶持优质小企业是银行的重要社会责任,也是其改善客户结构。延伸服务价值链,增进效益的有效途径。但是长期以来,银行对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度性却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小企业往往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会计记录有限,银行可获取的信息不充分;可抵押物少,且常常不符合银行要求;经济实力强的大企业通常又不愿意为其担保等。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创新服务方式,以便即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又能有效防范和控制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照镜子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习惯,整理衣衫时需要用镜子,化妆打扮时需要用镜子,可以说镜子无处不在。但是当照镜子成为一种极致爱好的时候,就有点可怕了。    案例分析    小丽每天都要多次照镜子,且不照镜子就“心慌”,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也说明了她内心的焦虑和紧张。  在青春期,一个人要从对父母依赖走向独立,这时最容易出现情绪上的不
期刊
农民兄弟增收,收储企业减负,加工企业增效,农发行清收欠息,这是农发行巴林左旗支行积极支持收储企业购销小杂粮带来的成效.
书法与绘画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长期坚持书画临摹与创作,对人体防衰抗老、养生益寿有着显著的功效。自古迄今,我国历代书画家,每多健康长寿者,如魏晋时期的钟繇79岁,
摘要:从金融危机爆发对会计准则三个方面的影响出发,重点分析了会计准则的及时性方面和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影响,论述了会计准则变革的必然性。接着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角色定位、会计理念三方面的变革要求,最后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 金融危机 会计人员 职业素质    1.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此,各国都
摘要:国民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贸、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当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强烈冲击,扩大内需自然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本文首先论述了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其次在分析制约我国扩大内需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j提出了若干相应的扩大内需的路径。  关键词:金融危机 扩大内需 必要性 制约因素 路径选择    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波及全球,致使全球经济衰退,西方市场需求降低。中国20
摘要:贷款难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致使其发展动力有限、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较差,本次金融危机中众多中小企业倒闭就同难以获得外部资金支持有关。本文将探讨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商业银行    一、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状    由于民间借贷利率过高,大部分中小企业有融资需求时优先向银行贷款,但是,这些贷款需求大部分难以满足。  首先,绝大部分中小企业
金苹果是命运之神在人生的驿站中设下的一个个目标,摘取它的人会因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得到快乐和满足。  我为生命中的金苹果尽了我的努力,但是我不能为它丧失我认为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做人的尊严!    在我很小的时候,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十字路口,长着一棵高高的苹果树,它不像别的树那样硕果累累,仅在一枝高耸入云的枝条上挂着一只诱人的金苹果。一个人从这里走过,两个人从这里走过,许多人从这里走过,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