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含有大量历史题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认知有些距离,有些历史内容如果照本宣科,就无异于纸上谈兵,且教学目的得不到有力的贯彻实行。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以优化课程的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将乡土历史引进课堂,提倡形成活的历史题材教育要结合当地历史典例,不用死的书本进行刻板的教学。
关键词: 乡土历史 教学策略 积累资源
乡土历史就是我们身边的历史,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它的文化氛围中,对自己周围的风土人情、历史踪迹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它离我们很“近”,就像历史与现实,古代与现代架起的“超时空隧道”让我们觉得历史就在身边。利用乡土历史的这种特殊性和亲和力,在课堂教学中讲授,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乡土历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容包括: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土民俗、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让乡土历史走进课堂,既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和具体化,又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有效途径。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题材教学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这充分说明乡土历史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乡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让乡土历史走进历史课堂,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
乡土历史教学是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好乡土教材,将使历史教学锦上添花。形成合力,互补增实效,乡土历史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总结创造出来的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熔民间的习俗、风情、道德、情操、建筑于一炉,讲究的是地方的特点,通过生动的文化格律,体现一定时期、不同区域的风情习俗,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的底蕴,留给人们美的享受。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品德与社会课堂引进乡土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及地方名人趣谈、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尚道德情操培养的好教材。传奇的人物、警世的故事,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乡土历史材料,理解一个童话,游览一处名胜,对美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都是大有好处的。如何将乡土历史有效引进课堂提高历史题材教学的效率和意义呢?
一、收集寻找身边的历史,制成乡土历史集,让乡土历史成为课堂历史教学的主渠道。
品德与社会课堂引进乡土历史不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是补充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品位。乡土历史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音像、视频和其他文化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品德与社会教材和乡土历史教材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本地区独特的历史特点,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进行学习。利用课件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不同地区的习惯、不同地区的风情,增加学生的认识,丰富学生的大脑。学校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让学生通过多看一些当地的乡土历史的录像、多听一些美丽的传说,开阔视野,充分感受乡土历史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题材的欲望。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应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创造教材。与当地历史有效结合并发展和继承,离不开搜集与传播,让学生多搜集乡土历史精粹,掌握思想内容,亲身游历、感受自然,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深入社会的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感受乡土历史的内在美。
二、让乡土历史沟通课外多条线。
把乡土历史教学延伸到课外,不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还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少先队广播站开设乡土历史专栏,班级黑板报有乡土历史展览一角,校园德育阵地宣传也可以与受乡土历史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周末、假日参加“乡土游行”“乡土摄影展”等活动。例如《浓缩人类文明的经典工程》《值得骄傲的家乡人》等课的学习中,可以通过邀请学生家长现身说法,做导游讲解本地的名胜古迹和历史名人。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历史悠久美和家乡人身上的那种不怕吃苦精神,受到了一次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懂得生活、学习中要战胜困难的意义。“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我们本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够加深学生们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很多学生就会感觉到,当年的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样,他们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还了解了我们本地的历史”。《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知道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三、与多学科联系,让学生对乡土历史材料的学习方式有自主选择权。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应考虑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适拓展相关内容,选择贴近当地生活的素材。”乡土历史正是在此基础上走进课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宽、拓深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外延和内涵,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裁剪”“重组”。学科之间横向联系,资源互补基础教育中的每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将学校教学转化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刻板单调,学到的知识才是灵活有效的。例如在讲四季变化时,我们可以联系美术课,将四季的场景请孩子们画一画,讨论交流,还可以联系语文课,请孩子们回忆有关四季的古诗词,等等。乡土历史是丰富的,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学习乡土历史并不是让学生必须掌握它的方方面面,而是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根据个人的爱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活动中学习,理解其灵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乡土历史的熏陶下健康地成长。
四、激发创新精神,培养主动探究能力。
乡土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精华。课堂引进乡土历史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乡土历史得到了发展与继承。努力把乡土文化教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结合,真正收到了以文辅德、以文增智、以文滋体、以文怡美、以文补劳的整体效果,逐步形成了以乡土历史文化教育为主的校园文化特色。
关键词: 乡土历史 教学策略 积累资源
乡土历史就是我们身边的历史,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它的文化氛围中,对自己周围的风土人情、历史踪迹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它离我们很“近”,就像历史与现实,古代与现代架起的“超时空隧道”让我们觉得历史就在身边。利用乡土历史的这种特殊性和亲和力,在课堂教学中讲授,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乡土历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容包括: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土民俗、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让乡土历史走进课堂,既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和具体化,又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有效途径。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题材教学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这充分说明乡土历史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乡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让乡土历史走进历史课堂,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
乡土历史教学是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好乡土教材,将使历史教学锦上添花。形成合力,互补增实效,乡土历史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总结创造出来的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熔民间的习俗、风情、道德、情操、建筑于一炉,讲究的是地方的特点,通过生动的文化格律,体现一定时期、不同区域的风情习俗,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的底蕴,留给人们美的享受。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品德与社会课堂引进乡土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及地方名人趣谈、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尚道德情操培养的好教材。传奇的人物、警世的故事,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乡土历史材料,理解一个童话,游览一处名胜,对美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都是大有好处的。如何将乡土历史有效引进课堂提高历史题材教学的效率和意义呢?
一、收集寻找身边的历史,制成乡土历史集,让乡土历史成为课堂历史教学的主渠道。
品德与社会课堂引进乡土历史不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是补充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品位。乡土历史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音像、视频和其他文化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品德与社会教材和乡土历史教材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本地区独特的历史特点,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进行学习。利用课件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不同地区的习惯、不同地区的风情,增加学生的认识,丰富学生的大脑。学校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让学生通过多看一些当地的乡土历史的录像、多听一些美丽的传说,开阔视野,充分感受乡土历史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题材的欲望。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应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创造教材。与当地历史有效结合并发展和继承,离不开搜集与传播,让学生多搜集乡土历史精粹,掌握思想内容,亲身游历、感受自然,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深入社会的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感受乡土历史的内在美。
二、让乡土历史沟通课外多条线。
把乡土历史教学延伸到课外,不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还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少先队广播站开设乡土历史专栏,班级黑板报有乡土历史展览一角,校园德育阵地宣传也可以与受乡土历史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周末、假日参加“乡土游行”“乡土摄影展”等活动。例如《浓缩人类文明的经典工程》《值得骄傲的家乡人》等课的学习中,可以通过邀请学生家长现身说法,做导游讲解本地的名胜古迹和历史名人。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历史悠久美和家乡人身上的那种不怕吃苦精神,受到了一次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懂得生活、学习中要战胜困难的意义。“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我们本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够加深学生们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很多学生就会感觉到,当年的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样,他们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还了解了我们本地的历史”。《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知道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三、与多学科联系,让学生对乡土历史材料的学习方式有自主选择权。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应考虑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适拓展相关内容,选择贴近当地生活的素材。”乡土历史正是在此基础上走进课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宽、拓深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外延和内涵,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裁剪”“重组”。学科之间横向联系,资源互补基础教育中的每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将学校教学转化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刻板单调,学到的知识才是灵活有效的。例如在讲四季变化时,我们可以联系美术课,将四季的场景请孩子们画一画,讨论交流,还可以联系语文课,请孩子们回忆有关四季的古诗词,等等。乡土历史是丰富的,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学习乡土历史并不是让学生必须掌握它的方方面面,而是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根据个人的爱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活动中学习,理解其灵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乡土历史的熏陶下健康地成长。
四、激发创新精神,培养主动探究能力。
乡土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精华。课堂引进乡土历史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乡土历史得到了发展与继承。努力把乡土文化教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结合,真正收到了以文辅德、以文增智、以文滋体、以文怡美、以文补劳的整体效果,逐步形成了以乡土历史文化教育为主的校园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