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冠中先生驾鹤西去,美术界有大山崩塌的震动。
这位当代画界的大家,一生多姿多彩,晚年更是激情燃烧,轰轰烈烈。老人活了90多岁,其人生可以等分为三个30年,恰与每个大时代的起止同步。
1919年至1949年,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其求学深造的阶段。他考入杭州国立艺专,临国难而播迁,辗转内地,一路目睹旧中国浴火重生的战争苦难,最后数年去巴黎留学深造。这30年,为他的人生理想和艺术之梦播下坚实的种子。
1950年至1979年,是其艺术的蛰伏期,韬光养晦,自我磨砺。在当时的政治空气下,西方现代绘画被视为大毒草。于是他躲避锋芒,背起画框,返回大自然,踏遍青山,从写生创作中寻求油画民族化的养料,为其晚年的艺术创变积累了精神食粮。
1980年至今,是他叱咤风云的30年,与改革开放的步调趋一致。外部环境的宽松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只争朝夕地辛勤作画,终于破茧出壳,硕果累累。其间,他在文学、美术教育和美术理论上的努力同样可圈可点。
尤其他在晚年敢讲真话,直指中国美术弊端的种种言论深入人心,诸如“美盲要比文盲多”“笔墨等于零”“中国美术落后于非洲”等等,快人快语,振聋发聩。
狂者进取,这位大学时代就与老师干架,身披大红袍招摇过市的艺术斗士,崇拜鲁迅,觉得自己就是画界鲁迅,需要出来伸张正义,挑战权威。他说自己像鲁迅当年一样腹背受敌,所以必须横站。“我自己感到一直横站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
为什么横站?他曾经在私下里和我细说,国内有三种人视他为“眼中钉”。
一是以现实主义绘画为代表的徐悲鸿派。1950年,吴冠中从法国留学归国,经同学董希文介绍任中央美院讲师。虽然徐悲鸿是吴冠中的同乡,但在艺术立场上两人格格不入,吴的许多文章里面写到这些。
确实,杭州国立艺专和徐悲鸿派从来水火不容。解放以后,徐悲鸿大红大紫,马上将杭州艺专改编为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当年林风眠、吴大羽等重要人物作“鸟兽散”。所以在这一点上,两个门派之间可以说是有“宿仇”的。不久,吴冠中被调离央美。
二是出身延安的美术干部。这一派在建国以后成为文化美术要害部门的当家人,视现代美术观念为洪水猛兽。吴冠中在他的自传中就写过关于江丰的一段:江丰是延安来的老革命,曾掌管美协,他反对国画,认为国画不能为人民服务。
1980年,吴冠中发表《关于抽象美》一文,引发论战。江丰对此大为不满,多次在讲话中攻击抽象派,批评吴冠中,并骂马蒂斯和毕加索是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因过于激动,江丰先后两次昏倒,最后不治。
吴冠中为此感叹:“他是为保卫现实主义、搏击抽象派而牺牲的,他全心全意为信念,并非私念。”因此,他向他的对手致敬。
最后是一些传统的国画家们。吴冠中喝过洋墨水,自觉与他们拉开距离,认为他们太迂腐,太井底之蛙。他故意“挑逗”传统派,抛出“笔墨等于零”的论调,惹他们生气干架。张仃等国画家纷纷起来和他论战。随后吴又多次放言“一百个齐白石不如一个鲁迅”,有意贬低对手,讥刺他们画的不过是花虫鱼草的小画,而非唤醒苍生的大作。
他写《我读石涛画语录》,对石涛著作重新注解阐述,实质都是为他宏大的美术战略而服务,用另一种方式嘲笑那些因循守旧的传统国画家们。这部书同时也有“六经注我”的意思,为张扬自己的绘画提供学术后援。
记得在《吴冠中全集》出版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他什么是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吴冠中回答“‘笔墨等于零’就是‘笔墨当随时代’”,一个年近90的老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你看他的中气有多足。
惟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吴冠中是狂者进取的一生,几十年如一日,为自己的艺术理想与各种门派或“假想敌”作斗争。他的作品、言论或许可以商榷,但他的精气神着实令人敬佩。
走笔至此,我不禁想起几年前,一家出版社出版过两套书,《中国名画家全集》和《世界名画家全集》。按理,吴冠中的那本应该放在中国全集里面,与林风眠、潘天寿、李可染等师长并列。但他不,偏偏要把自己的那本放在世界名画家里头,与塞尚、莫奈、梵高、毕加索等平起平坐。呵呵,那个狂,那个自信。
也许不是巧合,吴先生走的那天,正好是歌星MJ(迈克尔·杰克逊)逝世的一周年,他从来觉得自己就是画界的MJ。
如今他们在天国里相会,依他的脾气,也许还要和对方比划一下。
作者为美术评论家
这位当代画界的大家,一生多姿多彩,晚年更是激情燃烧,轰轰烈烈。老人活了90多岁,其人生可以等分为三个30年,恰与每个大时代的起止同步。
1919年至1949年,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其求学深造的阶段。他考入杭州国立艺专,临国难而播迁,辗转内地,一路目睹旧中国浴火重生的战争苦难,最后数年去巴黎留学深造。这30年,为他的人生理想和艺术之梦播下坚实的种子。
1950年至1979年,是其艺术的蛰伏期,韬光养晦,自我磨砺。在当时的政治空气下,西方现代绘画被视为大毒草。于是他躲避锋芒,背起画框,返回大自然,踏遍青山,从写生创作中寻求油画民族化的养料,为其晚年的艺术创变积累了精神食粮。
1980年至今,是他叱咤风云的30年,与改革开放的步调趋一致。外部环境的宽松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只争朝夕地辛勤作画,终于破茧出壳,硕果累累。其间,他在文学、美术教育和美术理论上的努力同样可圈可点。
尤其他在晚年敢讲真话,直指中国美术弊端的种种言论深入人心,诸如“美盲要比文盲多”“笔墨等于零”“中国美术落后于非洲”等等,快人快语,振聋发聩。
狂者进取,这位大学时代就与老师干架,身披大红袍招摇过市的艺术斗士,崇拜鲁迅,觉得自己就是画界鲁迅,需要出来伸张正义,挑战权威。他说自己像鲁迅当年一样腹背受敌,所以必须横站。“我自己感到一直横站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
为什么横站?他曾经在私下里和我细说,国内有三种人视他为“眼中钉”。
一是以现实主义绘画为代表的徐悲鸿派。1950年,吴冠中从法国留学归国,经同学董希文介绍任中央美院讲师。虽然徐悲鸿是吴冠中的同乡,但在艺术立场上两人格格不入,吴的许多文章里面写到这些。
确实,杭州国立艺专和徐悲鸿派从来水火不容。解放以后,徐悲鸿大红大紫,马上将杭州艺专改编为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当年林风眠、吴大羽等重要人物作“鸟兽散”。所以在这一点上,两个门派之间可以说是有“宿仇”的。不久,吴冠中被调离央美。
二是出身延安的美术干部。这一派在建国以后成为文化美术要害部门的当家人,视现代美术观念为洪水猛兽。吴冠中在他的自传中就写过关于江丰的一段:江丰是延安来的老革命,曾掌管美协,他反对国画,认为国画不能为人民服务。
1980年,吴冠中发表《关于抽象美》一文,引发论战。江丰对此大为不满,多次在讲话中攻击抽象派,批评吴冠中,并骂马蒂斯和毕加索是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因过于激动,江丰先后两次昏倒,最后不治。
吴冠中为此感叹:“他是为保卫现实主义、搏击抽象派而牺牲的,他全心全意为信念,并非私念。”因此,他向他的对手致敬。
最后是一些传统的国画家们。吴冠中喝过洋墨水,自觉与他们拉开距离,认为他们太迂腐,太井底之蛙。他故意“挑逗”传统派,抛出“笔墨等于零”的论调,惹他们生气干架。张仃等国画家纷纷起来和他论战。随后吴又多次放言“一百个齐白石不如一个鲁迅”,有意贬低对手,讥刺他们画的不过是花虫鱼草的小画,而非唤醒苍生的大作。
他写《我读石涛画语录》,对石涛著作重新注解阐述,实质都是为他宏大的美术战略而服务,用另一种方式嘲笑那些因循守旧的传统国画家们。这部书同时也有“六经注我”的意思,为张扬自己的绘画提供学术后援。
记得在《吴冠中全集》出版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他什么是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吴冠中回答“‘笔墨等于零’就是‘笔墨当随时代’”,一个年近90的老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你看他的中气有多足。
惟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吴冠中是狂者进取的一生,几十年如一日,为自己的艺术理想与各种门派或“假想敌”作斗争。他的作品、言论或许可以商榷,但他的精气神着实令人敬佩。
走笔至此,我不禁想起几年前,一家出版社出版过两套书,《中国名画家全集》和《世界名画家全集》。按理,吴冠中的那本应该放在中国全集里面,与林风眠、潘天寿、李可染等师长并列。但他不,偏偏要把自己的那本放在世界名画家里头,与塞尚、莫奈、梵高、毕加索等平起平坐。呵呵,那个狂,那个自信。
也许不是巧合,吴先生走的那天,正好是歌星MJ(迈克尔·杰克逊)逝世的一周年,他从来觉得自己就是画界的MJ。
如今他们在天国里相会,依他的脾气,也许还要和对方比划一下。
作者为美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