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偏差,教材的地位弱化;情景设置固化;联系实际表面化;搜集和处理信息形式化;教学目标模糊化。纠正这些偏差,建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深化教学改革,教学内容问题化,课堂教学主体参与化。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师;课程改革
1.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出现的偏差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由于教师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出现了以下偏差。
1.1教材的地位弱化
有的教师讲究片面超越教材,过多过早地补充内容,甚至偏离课本而大谈从网上下载资料,教学内容失去了支撑。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生活素材,大量增加乡土文化内容,片面删除了教材中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先进科技成果的题材,把“生活世界观”作片面理解。
1.2情景设置固化
按照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呈现“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造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或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发现问题,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组织学生尽可能进行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的建构知识,形成数学模型,这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3联系实际表面化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加强生活与数学的接轨。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数学的“外衣”。一些课堂上,教师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1.4搜集和处理信息形式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学涉及到某些知识,教师便让学生收集材料,即使一些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要收集材料,结果造成学生负担加重。另外,只重搜集而不重视处理和利用,对材料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而没有加工分析。对教师而言,素材的选择和收集是实现“数学文化”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提高发展自身数学素养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应尽可能收集丰富、广泛的信息和资料,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帅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针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具体内容作出恰当的选择,使所选择的素材既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实现“数学文化”的数学目标。
1.5教学目标模糊化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模糊。一些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考试中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但是这样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1]。数学这门学科是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要用到很多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数学的教学,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而不应该仅仅只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
2.纠正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偏差的建议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有偏差,实施者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课改的方向有问题。为此,提出纠正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偏差的如下建议。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学生花费时间最长精力最多而又是大部分同学以失败而告终的一门课,害怕数学的学生非常多,认为数学很难学、数学很神秘、数学很枯燥、数学没多大用。之所以产生这些对数学的误解首先是由于数学它自身的某些特点,如抽象性、严谨性、形式化。其次则是我们的数学教育中的问题所导致的结果。如何才能改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使之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讲课时有意地结合课本的相关知识点,出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趣味题,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多末高深的数学知识,也不需要太多的解题技巧,而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引出或归结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是有趣的、是美的,加深对数学重要性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创新的能力。人的一生中绝大多数的知识一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研究、总结,二是通过阅读图书、杂志等去理解、吸取、掌握别人的成果,这是主要的途径,这就对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会不会读书,能不能从别人获得成果的过程中除了掌握知识之外还能学会他们的方法并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是中学教育应当重视的问题.。为此我们选择了教学的一些内容的平行章节采用了学生自学(包括在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或提出类似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得到一般情况下的结论——新的知识点),教师答疑辅导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3深化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不但要求改革课程结构,也要改革课程功能。高中数学课程应该把数学与实际情境联系在一起,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例子作为数学教学的材料。除此之外,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
2.3.1教学内容问题化
任何学习活动都是由学习动机引起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堂教学就应从问题开始。通过抛出问题的方式来调动学生思维;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尽可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或熟悉和感兴趣的现象、事实、经验下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有10米长的木料做窗户,要想使窗户的透光面积最大,该如何截取木料的长度和宽度呢?这个问题涉及到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而这个问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就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探讨实际问题和思考的积极性。
2.3.2课堂教学主体参与化
教学主体参与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结合职高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教师通过采取各种教学措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主动解放学生,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学生也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师;课程改革
1.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出现的偏差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由于教师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出现了以下偏差。
1.1教材的地位弱化
有的教师讲究片面超越教材,过多过早地补充内容,甚至偏离课本而大谈从网上下载资料,教学内容失去了支撑。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生活素材,大量增加乡土文化内容,片面删除了教材中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先进科技成果的题材,把“生活世界观”作片面理解。
1.2情景设置固化
按照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呈现“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造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或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发现问题,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组织学生尽可能进行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的建构知识,形成数学模型,这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3联系实际表面化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加强生活与数学的接轨。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数学的“外衣”。一些课堂上,教师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1.4搜集和处理信息形式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学涉及到某些知识,教师便让学生收集材料,即使一些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要收集材料,结果造成学生负担加重。另外,只重搜集而不重视处理和利用,对材料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而没有加工分析。对教师而言,素材的选择和收集是实现“数学文化”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提高发展自身数学素养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应尽可能收集丰富、广泛的信息和资料,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帅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针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具体内容作出恰当的选择,使所选择的素材既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实现“数学文化”的数学目标。
1.5教学目标模糊化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模糊。一些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考试中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但是这样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1]。数学这门学科是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要用到很多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数学的教学,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而不应该仅仅只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
2.纠正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偏差的建议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有偏差,实施者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课改的方向有问题。为此,提出纠正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偏差的如下建议。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学生花费时间最长精力最多而又是大部分同学以失败而告终的一门课,害怕数学的学生非常多,认为数学很难学、数学很神秘、数学很枯燥、数学没多大用。之所以产生这些对数学的误解首先是由于数学它自身的某些特点,如抽象性、严谨性、形式化。其次则是我们的数学教育中的问题所导致的结果。如何才能改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使之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讲课时有意地结合课本的相关知识点,出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趣味题,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多末高深的数学知识,也不需要太多的解题技巧,而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引出或归结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是有趣的、是美的,加深对数学重要性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创新的能力。人的一生中绝大多数的知识一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研究、总结,二是通过阅读图书、杂志等去理解、吸取、掌握别人的成果,这是主要的途径,这就对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会不会读书,能不能从别人获得成果的过程中除了掌握知识之外还能学会他们的方法并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是中学教育应当重视的问题.。为此我们选择了教学的一些内容的平行章节采用了学生自学(包括在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或提出类似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得到一般情况下的结论——新的知识点),教师答疑辅导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3深化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不但要求改革课程结构,也要改革课程功能。高中数学课程应该把数学与实际情境联系在一起,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例子作为数学教学的材料。除此之外,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
2.3.1教学内容问题化
任何学习活动都是由学习动机引起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堂教学就应从问题开始。通过抛出问题的方式来调动学生思维;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尽可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或熟悉和感兴趣的现象、事实、经验下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有10米长的木料做窗户,要想使窗户的透光面积最大,该如何截取木料的长度和宽度呢?这个问题涉及到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而这个问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就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探讨实际问题和思考的积极性。
2.3.2课堂教学主体参与化
教学主体参与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结合职高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教师通过采取各种教学措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主动解放学生,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学生也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