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递与接受的过程,更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开发过程。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在课堂上会生成让教师意想不到的感受与体验的特点,因此,教师只有善于抓住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合理地引导、挖掘、升华,才能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才能赋予音乐课以生命活力。
一、善待意外,把握生成
小学音乐课堂不同于美术、绘画等直观反映客观世界的学科,更侧重用声音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从而开拓学生宽泛、自由的想象空间。而其思维的活跃性决定了其在音乐欣赏与体验的过程中,随时有意想不到生成的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善待这些意外情况,并加以把握与引导,以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有序开展,构建更精彩、生动、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
如在小学二年级音乐《过新年》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教师可以加入锣鼓的介绍与学习,再顺势组织过年时贴对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活动。在一切都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时,有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过年要贴对联、放鞭炮、敲锣打鼓呢?”
对于这样的意外提问,不管教师是否提前考虑过这个问题,面对几十双小眼睛,都应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顺势加以引导和拓展。比如:“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那么大家有谁知道么?”这样学生会踊跃发言,给出各式各样的答案。最后,由教师公布正确答案,或者由提问的学生公布答案,最后学生会知道:“古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兽’,每逢新年,它就出来吃人,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最怕声音和红颜色,于是过年的时候人们就用贴红对联、放鞭炮、敲锣打鼓吓走它。”这是过年的习俗来历。如果大家都不知道答案,那么教师就可以将其作为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答案。教师自身也要补充知识,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
面对孩子善意的“刁难”和“挑衅”,教师更应敞开心扉,与其进行平等、民主的对话,营造融洽、民主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真正实现课堂从“执行教案”向“互动生成”的改变。
二、捕捉意外,促进生成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燃点,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生成、变动的有价值信息,并将其作为活的教学资源加以努力扶植、栽培,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感受、体验、互相交流,促进音乐教学动态资源的生成,进而调整教学节奏,拓展教学思路,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实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在《七子之歌》的音乐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聆听《七子之歌》、《鼓浪屿之波》等内容,让其了解澳门及其回归祖国的大概情况,同时鼓励其从不同旋律、音色、节奏与速度等音乐要素中深入感受期盼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与愿望,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一个以“期盼台湾早日统一”为主题的音乐小故事。有的小组激情洋溢地朗诵,有的小组声情并茂地演唱,有的小组创作并演奏音乐,还有的小组集体创作音乐配画等,达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作效果,促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赋予动态的生成过程以生命的气息。
依据学生听课情形的变化,灵活、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充分调动一切“可变”与“可动”因素,生成超出原计划的崭新教学流程,赋予音乐课堂以别样的精彩。
三、巧用意外,拓展生成
音乐课堂作为一个小型集体,由不同个性的人组成,必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与分歧。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与利用这些“分歧”,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关注学生交流互动中的某些奇思妙想,从而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
如在《敲起我的小木鼓》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聆听、感受两个乐段的节奏,并鼓励其各抒己见,说一说有怎样不同的感受。这时学生会对这首热情、活泼的佤族儿童歌曲产生兴趣,并体会到歌曲的前半段比较欢快,后半段则比较优美。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速度可以说快慢,那么节奏是否可以用快慢来表示?如果把密集的节奏放慢速度来唱,那么会给人以抒情优美的感觉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引导学生再一次边打拍子边唱一唱,让学生发现:歌曲前一乐段采取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后一段采用一字多音和长音符的节奏,因此前面部分的节奏比较密集,给人欢快、跳跃的感觉,后面给人以宽松的感觉。通过自身体验,引导学生发现速度、节奏和情绪之间的练习。
总而言之,音乐课本身具有模糊性、多解性和非语义性等特征,决定教学过程中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难以预料情况的出现。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必须重视动态生成,善待意外,把握意外,合理、巧妙地捕捉、筛选、利用这些意外,将其转化为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促使师生共同享受音乐学习,构建高效、充满活力的小学音乐课堂。
一、善待意外,把握生成
小学音乐课堂不同于美术、绘画等直观反映客观世界的学科,更侧重用声音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从而开拓学生宽泛、自由的想象空间。而其思维的活跃性决定了其在音乐欣赏与体验的过程中,随时有意想不到生成的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善待这些意外情况,并加以把握与引导,以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有序开展,构建更精彩、生动、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
如在小学二年级音乐《过新年》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教师可以加入锣鼓的介绍与学习,再顺势组织过年时贴对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活动。在一切都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时,有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过年要贴对联、放鞭炮、敲锣打鼓呢?”
对于这样的意外提问,不管教师是否提前考虑过这个问题,面对几十双小眼睛,都应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顺势加以引导和拓展。比如:“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那么大家有谁知道么?”这样学生会踊跃发言,给出各式各样的答案。最后,由教师公布正确答案,或者由提问的学生公布答案,最后学生会知道:“古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兽’,每逢新年,它就出来吃人,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最怕声音和红颜色,于是过年的时候人们就用贴红对联、放鞭炮、敲锣打鼓吓走它。”这是过年的习俗来历。如果大家都不知道答案,那么教师就可以将其作为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答案。教师自身也要补充知识,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
面对孩子善意的“刁难”和“挑衅”,教师更应敞开心扉,与其进行平等、民主的对话,营造融洽、民主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真正实现课堂从“执行教案”向“互动生成”的改变。
二、捕捉意外,促进生成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燃点,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生成、变动的有价值信息,并将其作为活的教学资源加以努力扶植、栽培,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感受、体验、互相交流,促进音乐教学动态资源的生成,进而调整教学节奏,拓展教学思路,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实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在《七子之歌》的音乐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聆听《七子之歌》、《鼓浪屿之波》等内容,让其了解澳门及其回归祖国的大概情况,同时鼓励其从不同旋律、音色、节奏与速度等音乐要素中深入感受期盼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与愿望,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一个以“期盼台湾早日统一”为主题的音乐小故事。有的小组激情洋溢地朗诵,有的小组声情并茂地演唱,有的小组创作并演奏音乐,还有的小组集体创作音乐配画等,达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作效果,促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赋予动态的生成过程以生命的气息。
依据学生听课情形的变化,灵活、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充分调动一切“可变”与“可动”因素,生成超出原计划的崭新教学流程,赋予音乐课堂以别样的精彩。
三、巧用意外,拓展生成
音乐课堂作为一个小型集体,由不同个性的人组成,必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与分歧。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与利用这些“分歧”,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关注学生交流互动中的某些奇思妙想,从而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
如在《敲起我的小木鼓》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聆听、感受两个乐段的节奏,并鼓励其各抒己见,说一说有怎样不同的感受。这时学生会对这首热情、活泼的佤族儿童歌曲产生兴趣,并体会到歌曲的前半段比较欢快,后半段则比较优美。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速度可以说快慢,那么节奏是否可以用快慢来表示?如果把密集的节奏放慢速度来唱,那么会给人以抒情优美的感觉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引导学生再一次边打拍子边唱一唱,让学生发现:歌曲前一乐段采取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后一段采用一字多音和长音符的节奏,因此前面部分的节奏比较密集,给人欢快、跳跃的感觉,后面给人以宽松的感觉。通过自身体验,引导学生发现速度、节奏和情绪之间的练习。
总而言之,音乐课本身具有模糊性、多解性和非语义性等特征,决定教学过程中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难以预料情况的出现。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必须重视动态生成,善待意外,把握意外,合理、巧妙地捕捉、筛选、利用这些意外,将其转化为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促使师生共同享受音乐学习,构建高效、充满活力的小学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