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闲暇教育正越来越引起重视,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语文学科与闲暇教育联系最密切,语文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闲暇生活(对学生而言,就是课外生活)的质量;而丰富且充实的闲暇生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其起重要作用的原因是闲暇学习有极大的自由度。自由是闲暇学习的本质,契合语文精神。将这种“闲暇意识”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必将极大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观,给被程式化、神圣化了的语文课堂教学松绑,还学生精神自由,还语文与语文教学以常态。
【关键词】闲暇 语文课堂教学 闲暇意识 自由度
当前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与方法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其着力点大多在于朝着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精确时间安排,尽力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一堂语文课上得既“紧张”又“活泼”,全在教师的严密组织与控制之下,学生正襟危坐,教师环环相扣,点滴不漏,大有程序化、神圣化的倾向,似乎这样才能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其实不然!就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未必是必然的。严格说,一堂课里,没有什么非教不可、非学不可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必要过多地为实现所谓的“教学目标”而强诱导、硬剖析,非达到目标不可。没有必要有错必纠,退一步说语文教学中不一定就有很明确的对与错的标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抛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在常态下去同文本接触;才不致于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老师们不是给足学生时间,营造有利于思考的宽松氛围,而是反复诱导,“苦苦相逼”,非要榨出答案不可。实际上,我们应该给足学生思考的自由度,让学生在常态下学习,这是教师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包办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渗入闲暇意识,我们称之为闲暇教育。
什么是闲暇?所谓闲暇,就是指个人没有必须做的事情因而感到自由和最能表现个性特点的时间。自由性是闲暇的最本质的特性。而闲暇教育则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教育观,养成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技能和技巧,从而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我们常说,语文不是教师“教会”的,语文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大量语文实践的结果。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两个维度,将语文学科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而最主要的不是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两种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着不同的策略。程序性知识它的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靠教师的“耳提面命”式的讲解,它的习得是在主体原有的知识背景、认知发展水平、动机水平下,通过自身主动地加以构建而获得。训练的策略和思维过程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过多的讲解和统一的、刚性的教学要求与教学过程将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它的弊端。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渗透“闲暇意识”,让学生在闲暇状态下,精神上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尽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写听说的内容,并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思考、体验、表达。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尽可能多的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机会,给他们尽可能大的自由度适应自身的学习要求。
今天新课标已经把探索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那么,传统的教学目标理解就不合时宜了。我们理解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可变化的、具有生成性的。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动态变化,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逐步形成的。
“语文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对话实践活动。”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平等、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对话就一定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需要“闲暇意识”。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有教师的独白,而还应该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其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所以,不必把语文课堂看得过于神圣,把师道看得过于尊严,把课堂搞得太严肃、太正规、太过于程式化,容不得有自由的额度。当你走完我们习以为常的程式后,会发现对课堂的激情、对文本的热情也走到了尽头,语文也远离我们而去了。还课堂、还读书以本来的面目,让自由对话充斥课堂,使读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煎熬。笔者一直在思索:学生为什么会喜欢阅览课?我们上的课也还算精彩,也很热闹,分析也很到位,为什么还比不上“没有人指点”“东翻翻西看看”的阅览课?现在想来,上课时没有多少真正自由的心灵对话活动,有的只是教师的精彩表演,至多也只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尽可以放心地以闲暇心待之。学生未必欢迎老师们精心组织设计的教学,还学生自由对话的时空,还学生常态学习,可能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打破陈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闲暇”的触角伸向语文教学,老师轻松教,学生轻松学,让“闲暇精神”荡涤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必能从中受益。
【关键词】闲暇 语文课堂教学 闲暇意识 自由度
当前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与方法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其着力点大多在于朝着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精确时间安排,尽力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一堂语文课上得既“紧张”又“活泼”,全在教师的严密组织与控制之下,学生正襟危坐,教师环环相扣,点滴不漏,大有程序化、神圣化的倾向,似乎这样才能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其实不然!就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未必是必然的。严格说,一堂课里,没有什么非教不可、非学不可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必要过多地为实现所谓的“教学目标”而强诱导、硬剖析,非达到目标不可。没有必要有错必纠,退一步说语文教学中不一定就有很明确的对与错的标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抛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在常态下去同文本接触;才不致于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老师们不是给足学生时间,营造有利于思考的宽松氛围,而是反复诱导,“苦苦相逼”,非要榨出答案不可。实际上,我们应该给足学生思考的自由度,让学生在常态下学习,这是教师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包办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渗入闲暇意识,我们称之为闲暇教育。
什么是闲暇?所谓闲暇,就是指个人没有必须做的事情因而感到自由和最能表现个性特点的时间。自由性是闲暇的最本质的特性。而闲暇教育则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教育观,养成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技能和技巧,从而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我们常说,语文不是教师“教会”的,语文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大量语文实践的结果。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两个维度,将语文学科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而最主要的不是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两种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着不同的策略。程序性知识它的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靠教师的“耳提面命”式的讲解,它的习得是在主体原有的知识背景、认知发展水平、动机水平下,通过自身主动地加以构建而获得。训练的策略和思维过程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过多的讲解和统一的、刚性的教学要求与教学过程将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它的弊端。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渗透“闲暇意识”,让学生在闲暇状态下,精神上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尽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写听说的内容,并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思考、体验、表达。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尽可能多的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机会,给他们尽可能大的自由度适应自身的学习要求。
今天新课标已经把探索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那么,传统的教学目标理解就不合时宜了。我们理解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可变化的、具有生成性的。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动态变化,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逐步形成的。
“语文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对话实践活动。”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平等、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对话就一定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需要“闲暇意识”。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有教师的独白,而还应该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其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所以,不必把语文课堂看得过于神圣,把师道看得过于尊严,把课堂搞得太严肃、太正规、太过于程式化,容不得有自由的额度。当你走完我们习以为常的程式后,会发现对课堂的激情、对文本的热情也走到了尽头,语文也远离我们而去了。还课堂、还读书以本来的面目,让自由对话充斥课堂,使读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煎熬。笔者一直在思索:学生为什么会喜欢阅览课?我们上的课也还算精彩,也很热闹,分析也很到位,为什么还比不上“没有人指点”“东翻翻西看看”的阅览课?现在想来,上课时没有多少真正自由的心灵对话活动,有的只是教师的精彩表演,至多也只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尽可以放心地以闲暇心待之。学生未必欢迎老师们精心组织设计的教学,还学生自由对话的时空,还学生常态学习,可能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打破陈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闲暇”的触角伸向语文教学,老师轻松教,学生轻松学,让“闲暇精神”荡涤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必能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