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评价正由传统的奖惩性评价向着以促进教师成长为目的新型评价转变。本文从传统教师评价制度的缺陷入手,对我国中小学新型教师评价制度的新理念、新原则及操作实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新型教师评价传统教师评价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c)-0026-02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必须转变教师评价观,必须由传统的奖惩性评价向着以促进教师成长为目的新型评价转变,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未来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1 我国中小学传统教师评价制度的缺陷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仍有不少中小学校采用传统的奖惩性评价,诚然,这种教师评价制度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却给教育改革和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1)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以应试为中心,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甚至是惟一指标。教师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以此获得公众认可、职称晋升和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是“应试教育”的直接产物,而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做法又使“应试教育”得以强化和巩固。
(2)阻碍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传统的奖惩性评价使得“应试”成为根深蒂固的“规范”模式,教师长期致力于“应试教育”,很难有进修提高的时间与机会,难以及时学习和接受最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所以,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教师本能地、保护性地抵制先进的教育教学改革。
(3)不利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团结协作。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以管理和奖惩为主要目的,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根本利益,激烈的竞争不利于团结协作,甚至影响工作积极性。另外,学校领导居高临下地对教师进行考核、鉴定,缺乏民主、平等的交流,易使教师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教师积极主动地配合评价工作。
(4)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使得教师紧紧围绕考试“指挥棒”进行工作,不仅学生难以自由和谐地发展创新,而且教师无暇顾及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无暇真正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世纪之交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绩效管理评价等被适时引入国内。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在全国42个国家级实验区和500个省级实验区进行了新课程教育评价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此背景下,融合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绩效管理评价的新型教师评价制度得到了教师、校长及教育管理人员普遍认可。
2 新型教师评价制度的基本理念
新型教师评价制度,融合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绩效管理评价等多种评价机制,有着传统评价不可比拟的先进理念。
(1)目的发展性。新型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在评价中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的长处和不足,帮助教师制定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与设计,突出评价的诊断、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发展动机,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与教学技能。
(2)方向未来化。新型教师评价是面向未来的,它兼顾教师过去与当前的个人工作表现,还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针对评价结果,确定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并提供一定的指导、培训等发展的条件与机会,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成长”。
(3)主体多元化。新型教师评价鼓励教师本人主动参与,以教师自评为主,突出教师的评价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把评价过程看作是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的沟通与协商,获取全面、真实的教学信息,对教师的个人发展予以规划设计,促进其不断发展。
(4)指标综合化。新型教师评价不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还有综合基本素质、教育科研等多项指标。评价指标具有层次性、多元性,注重教师之间的差异与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针对性发展。
(5)方法多样化。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其复杂性决定了教师评价不仅要进行定量评价,更要注重定性评价。新型教师评价强调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体现教师工作的质和量,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实效性。
(6)关注发展过程。新型教师评价将先前评价与后续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先前评价的结果随着教师个体后续发展目标的确立成为后续评价的起点,进入教师发展的进程之中。
3 新型教师评价制度的基本原则
新型教师评价注重对教师专业发展导向给予更多的关注,为了确保这一导向的圆满实施,需要遵循以下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新型评价是面向未来,面向全体成员的一种新型教育评价制度,旨在促进教师与学校、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它希望通过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共同进步,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
(2)弱化奖惩的原则。新型评价以发展为目的,弱化奖惩,不把评价作为奖惩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排斥奖惩,对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严重失误者,适度奖惩也是必需的,奖惩需要评价,但评价不是为了奖惩。
(3)诊断性原则。新型教师评价努力发挥鉴定和诊断的功能。在评价过程中,发现教师工作的优点和缺点,然后通过成因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并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与措施。
(4)全员、全面评价与共同进步的原则。新型教师评价要求对包括领导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全面工作进行评价,取得共同进步。要求评价者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全面地掌握评价信息,对评价对象的基本素质、工作过程和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5)反馈性原则。新型教师评价要求向评价对象提供两个方向的反馈信息:第一,向学校领导提供反馈信息,哪些教师需要在职进修?学校应该提供哪些帮助等等,帮助领导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决策水平;第二,向评价对象提供反馈信息,使评价对象总结经验和教训,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并从中了解学校组织对他们的期望。
4 新型教师评价活动的操作实施
新型教师评价是一个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双边互动过程,要使得评价结果科学、合理、有效,在操作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遵循其特定的程序。
4.1 前期准备
教师评价开始之前必须明确和解决的基本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新型教师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教师工作做出诊断,设计教师个人发展的新规划,促进教师进一步发展。评价实施中必须首先让教师明确认识评价的目的,即通过新型教师评价更好地促进教师个人和学校的发展。(2)由谁来评?在新型教师评价活动中,让教师知道谁来担任自己的评价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确定评价者务必谨慎行事,可以采用双向选择、逆向选择和组织统一安排等方法,最终选定的评价者以教师可以接受为准则。(3)新型教师评价评什么?即对教师作全面的还是某一侧面的评价的问题。评价中重点抓住影响教师与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适当取舍次要因素,这是评价方案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是依据评价目的和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4)怎样进行新型教师评价活动?新型教师评价必须通过课堂听课、评价面谈、学生成绩、教师贡献等途径掌握教师的各种信息,教师必须明确采用何种方式方法,怎样搜集和处理何种类型的信息等。
4.2 具体实施
(1)初次面谈。要让教师了解新型教师评价的目的、意义和步骤,探讨信息的来源、收集信息的渠道、方式和类型,消除评价对象存在的顾虑和疑惑。(2)收集信息。收集信息的方式与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自我评价、评价者的听课、观察、访谈、调查问卷、测试等等。(3)评价面谈。要求评价者要有娴熟的谈话技巧,善于选择谈话主题,充分信任与尊重教师,使面谈能够在友好、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
4.3 总结复查
总结复查是新型教师评价活动的最后阶段,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将教师自评信息和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系统地分析汇总,指出教师个人的成功经验与不足。(2)根据系统分析结果撰写评价报告,评价报告要重点指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教师的未来发展目标等信息。(3)根据教师的未来发展目标,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并统筹安排教师进行培训进修的相关事宜。(4)复查面谈。评价双方在本次评价后的一定时间内应回顾评价过程,根据评价报告确定的教师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其合理性,并以此作为新起点,制定教师的后续发展目标。
5 新型教师评价制度的重要意义
(1)新型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发展需要与学校发展需要统一和融合的有效策略。教师的个人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学校的需要与教师的需要和谐统一,就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持久的内部发展动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2)新型教师评价有利于教师的现实表现和未来发展的融合。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必须客观地对教师的现实表现进行评价。否则,“教师未来的发展目标”、“促进教师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3)新型教师评价有利于创建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效益。传统的教师评价以奖惩为最终目的,评价关系到教师个人的晋升、调动、薪金等切身利益,势必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难以使全体教师积极、认真地参与评价过程,教师之间很难形成真诚合作的关系。新型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评价不与奖惩挂钩,友好、和谐的氛围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友好的人际关系。
(4)新型教师评价有利于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传统的教师评价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师生倾全力应付考试,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新型教师评价注重评价指标的综合化,有利于将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漩涡中解放出来,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使广大教师切实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 钢著.现代教育评价基础[M].学林出版社,1996.
[2] 斌华.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黎曦.教师与新课程[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4] 京天,王义君.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报告[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新型教师评价传统教师评价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c)-0026-02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必须转变教师评价观,必须由传统的奖惩性评价向着以促进教师成长为目的新型评价转变,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未来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1 我国中小学传统教师评价制度的缺陷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仍有不少中小学校采用传统的奖惩性评价,诚然,这种教师评价制度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却给教育改革和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1)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以应试为中心,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甚至是惟一指标。教师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以此获得公众认可、职称晋升和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是“应试教育”的直接产物,而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做法又使“应试教育”得以强化和巩固。
(2)阻碍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传统的奖惩性评价使得“应试”成为根深蒂固的“规范”模式,教师长期致力于“应试教育”,很难有进修提高的时间与机会,难以及时学习和接受最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所以,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教师本能地、保护性地抵制先进的教育教学改革。
(3)不利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团结协作。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以管理和奖惩为主要目的,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根本利益,激烈的竞争不利于团结协作,甚至影响工作积极性。另外,学校领导居高临下地对教师进行考核、鉴定,缺乏民主、平等的交流,易使教师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教师积极主动地配合评价工作。
(4)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使得教师紧紧围绕考试“指挥棒”进行工作,不仅学生难以自由和谐地发展创新,而且教师无暇顾及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无暇真正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世纪之交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绩效管理评价等被适时引入国内。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在全国42个国家级实验区和500个省级实验区进行了新课程教育评价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此背景下,融合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绩效管理评价的新型教师评价制度得到了教师、校长及教育管理人员普遍认可。
2 新型教师评价制度的基本理念
新型教师评价制度,融合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绩效管理评价等多种评价机制,有着传统评价不可比拟的先进理念。
(1)目的发展性。新型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在评价中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的长处和不足,帮助教师制定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与设计,突出评价的诊断、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发展动机,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与教学技能。
(2)方向未来化。新型教师评价是面向未来的,它兼顾教师过去与当前的个人工作表现,还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针对评价结果,确定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并提供一定的指导、培训等发展的条件与机会,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成长”。
(3)主体多元化。新型教师评价鼓励教师本人主动参与,以教师自评为主,突出教师的评价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把评价过程看作是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的沟通与协商,获取全面、真实的教学信息,对教师的个人发展予以规划设计,促进其不断发展。
(4)指标综合化。新型教师评价不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还有综合基本素质、教育科研等多项指标。评价指标具有层次性、多元性,注重教师之间的差异与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针对性发展。
(5)方法多样化。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其复杂性决定了教师评价不仅要进行定量评价,更要注重定性评价。新型教师评价强调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体现教师工作的质和量,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实效性。
(6)关注发展过程。新型教师评价将先前评价与后续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先前评价的结果随着教师个体后续发展目标的确立成为后续评价的起点,进入教师发展的进程之中。
3 新型教师评价制度的基本原则
新型教师评价注重对教师专业发展导向给予更多的关注,为了确保这一导向的圆满实施,需要遵循以下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新型评价是面向未来,面向全体成员的一种新型教育评价制度,旨在促进教师与学校、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它希望通过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共同进步,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
(2)弱化奖惩的原则。新型评价以发展为目的,弱化奖惩,不把评价作为奖惩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排斥奖惩,对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严重失误者,适度奖惩也是必需的,奖惩需要评价,但评价不是为了奖惩。
(3)诊断性原则。新型教师评价努力发挥鉴定和诊断的功能。在评价过程中,发现教师工作的优点和缺点,然后通过成因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并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与措施。
(4)全员、全面评价与共同进步的原则。新型教师评价要求对包括领导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全面工作进行评价,取得共同进步。要求评价者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全面地掌握评价信息,对评价对象的基本素质、工作过程和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5)反馈性原则。新型教师评价要求向评价对象提供两个方向的反馈信息:第一,向学校领导提供反馈信息,哪些教师需要在职进修?学校应该提供哪些帮助等等,帮助领导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决策水平;第二,向评价对象提供反馈信息,使评价对象总结经验和教训,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并从中了解学校组织对他们的期望。
4 新型教师评价活动的操作实施
新型教师评价是一个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双边互动过程,要使得评价结果科学、合理、有效,在操作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遵循其特定的程序。
4.1 前期准备
教师评价开始之前必须明确和解决的基本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新型教师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教师工作做出诊断,设计教师个人发展的新规划,促进教师进一步发展。评价实施中必须首先让教师明确认识评价的目的,即通过新型教师评价更好地促进教师个人和学校的发展。(2)由谁来评?在新型教师评价活动中,让教师知道谁来担任自己的评价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确定评价者务必谨慎行事,可以采用双向选择、逆向选择和组织统一安排等方法,最终选定的评价者以教师可以接受为准则。(3)新型教师评价评什么?即对教师作全面的还是某一侧面的评价的问题。评价中重点抓住影响教师与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适当取舍次要因素,这是评价方案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是依据评价目的和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4)怎样进行新型教师评价活动?新型教师评价必须通过课堂听课、评价面谈、学生成绩、教师贡献等途径掌握教师的各种信息,教师必须明确采用何种方式方法,怎样搜集和处理何种类型的信息等。
4.2 具体实施
(1)初次面谈。要让教师了解新型教师评价的目的、意义和步骤,探讨信息的来源、收集信息的渠道、方式和类型,消除评价对象存在的顾虑和疑惑。(2)收集信息。收集信息的方式与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自我评价、评价者的听课、观察、访谈、调查问卷、测试等等。(3)评价面谈。要求评价者要有娴熟的谈话技巧,善于选择谈话主题,充分信任与尊重教师,使面谈能够在友好、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
4.3 总结复查
总结复查是新型教师评价活动的最后阶段,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将教师自评信息和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系统地分析汇总,指出教师个人的成功经验与不足。(2)根据系统分析结果撰写评价报告,评价报告要重点指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教师的未来发展目标等信息。(3)根据教师的未来发展目标,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并统筹安排教师进行培训进修的相关事宜。(4)复查面谈。评价双方在本次评价后的一定时间内应回顾评价过程,根据评价报告确定的教师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其合理性,并以此作为新起点,制定教师的后续发展目标。
5 新型教师评价制度的重要意义
(1)新型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发展需要与学校发展需要统一和融合的有效策略。教师的个人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学校的需要与教师的需要和谐统一,就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持久的内部发展动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2)新型教师评价有利于教师的现实表现和未来发展的融合。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必须客观地对教师的现实表现进行评价。否则,“教师未来的发展目标”、“促进教师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3)新型教师评价有利于创建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效益。传统的教师评价以奖惩为最终目的,评价关系到教师个人的晋升、调动、薪金等切身利益,势必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难以使全体教师积极、认真地参与评价过程,教师之间很难形成真诚合作的关系。新型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评价不与奖惩挂钩,友好、和谐的氛围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友好的人际关系。
(4)新型教师评价有利于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传统的教师评价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师生倾全力应付考试,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新型教师评价注重评价指标的综合化,有利于将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漩涡中解放出来,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使广大教师切实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 钢著.现代教育评价基础[M].学林出版社,1996.
[2] 斌华.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黎曦.教师与新课程[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4] 京天,王义君.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报告[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