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教师必须给他们一个开放的空间,细心呵护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探究程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写作文,虽不是文学家,但确实在创作;学生参加运动会,虽不是运动健将,但确实在运动;学生做实验,虽不是科学家,但确实在搞科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实践中得到真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年幼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
如在教学《沉与浮》时,笔者让学生把有盖子的玻璃瓶和马铃薯放入水中,学生会看到玻璃瓶浮在水面上,而马铃薯却沉到了水底。“谁能想办法让浮着的玻璃瓶沉入水底?”有的学生拧开瓶盖子,然后往里灌水,装满水的瓶子自然就会沉到水底;有的学生往瓶里装沙子,然后把瓶子放入水中,瓶子也会沉入水底……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知道了:瓶子必须达到一定的重量,才会沉入水底。在研究让马铃薯上浮时,有的学生把马铃薯中间掏空,有的学生把马铃薯绑在铅笔上,有的学生在水中加盐……学生们想出了许多办法,解决了“把浮着的物体沉到水底”和“让沉到水底的物体浮出水面”这两个问题。
二、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学生在活动中通常会体现出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被动应答,第二种是自学适应,第三种是主动创造。主体发展教学要求教学应追求第三种活动水平,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参与感知、操作、体验等活动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在主动完成学习过程中发展自我,即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权,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1.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
思想的解放会给学生带来创新的空间,学生只有在愉悦的氛围中,才能真正做到敢想、敢做,才会勇于探究。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本位”的理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创造个性化的学习实践活动
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社会阅历存在差异,所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学习方案所需的材料,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如在教学《电磁铁》时,为了让学生研究电磁铁是否也能指示南北方向,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水浮法”研究的材料:水槽、泡沫块、透明胶带等,也为学生提供了“悬挂法”研究的材料:支架、棉线等,还为学生提供了“支撑法”研究的材料,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三、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舞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兴趣,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他们建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
如学生已经掌握了液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在教学《气体的热胀冷缩》时,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很多材料,如酒精灯、气球、烧瓶、热水、玻璃管、易拉罐、水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了许多精彩的实验。如设计一:将气球扣在烧瓶上,在烧瓶的上面烧开水,气球鼓起来了,而放入冷水后,气球又变小了;设计二:将易拉罐的口封住,放在酒精灯上烧,再放入冷水中。最精彩的是一个“喷泉”实验:在烧瓶中装上水(一小半),用塞子塞住,将玻璃管插入烧瓶中,使其浸没在水里,用开水倒在烧瓶壁上,由于空气受热膨胀,烧瓶中的水就会沿着玻璃管喷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他们就能认识到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当学生发现令他们疑惑不解或者能引起他们兴趣、激发他们好奇心的知识时,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答案。因此,只有放飞学生的探究心灵,他们的智慧才能获得升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河滨小学)
一、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写作文,虽不是文学家,但确实在创作;学生参加运动会,虽不是运动健将,但确实在运动;学生做实验,虽不是科学家,但确实在搞科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实践中得到真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年幼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
如在教学《沉与浮》时,笔者让学生把有盖子的玻璃瓶和马铃薯放入水中,学生会看到玻璃瓶浮在水面上,而马铃薯却沉到了水底。“谁能想办法让浮着的玻璃瓶沉入水底?”有的学生拧开瓶盖子,然后往里灌水,装满水的瓶子自然就会沉到水底;有的学生往瓶里装沙子,然后把瓶子放入水中,瓶子也会沉入水底……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知道了:瓶子必须达到一定的重量,才会沉入水底。在研究让马铃薯上浮时,有的学生把马铃薯中间掏空,有的学生把马铃薯绑在铅笔上,有的学生在水中加盐……学生们想出了许多办法,解决了“把浮着的物体沉到水底”和“让沉到水底的物体浮出水面”这两个问题。
二、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学生在活动中通常会体现出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被动应答,第二种是自学适应,第三种是主动创造。主体发展教学要求教学应追求第三种活动水平,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参与感知、操作、体验等活动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在主动完成学习过程中发展自我,即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权,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1.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
思想的解放会给学生带来创新的空间,学生只有在愉悦的氛围中,才能真正做到敢想、敢做,才会勇于探究。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本位”的理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创造个性化的学习实践活动
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社会阅历存在差异,所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学习方案所需的材料,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如在教学《电磁铁》时,为了让学生研究电磁铁是否也能指示南北方向,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水浮法”研究的材料:水槽、泡沫块、透明胶带等,也为学生提供了“悬挂法”研究的材料:支架、棉线等,还为学生提供了“支撑法”研究的材料,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三、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舞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兴趣,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他们建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
如学生已经掌握了液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在教学《气体的热胀冷缩》时,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很多材料,如酒精灯、气球、烧瓶、热水、玻璃管、易拉罐、水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了许多精彩的实验。如设计一:将气球扣在烧瓶上,在烧瓶的上面烧开水,气球鼓起来了,而放入冷水后,气球又变小了;设计二:将易拉罐的口封住,放在酒精灯上烧,再放入冷水中。最精彩的是一个“喷泉”实验:在烧瓶中装上水(一小半),用塞子塞住,将玻璃管插入烧瓶中,使其浸没在水里,用开水倒在烧瓶壁上,由于空气受热膨胀,烧瓶中的水就会沿着玻璃管喷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他们就能认识到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当学生发现令他们疑惑不解或者能引起他们兴趣、激发他们好奇心的知识时,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答案。因此,只有放飞学生的探究心灵,他们的智慧才能获得升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河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