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酒营销“三板斧”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重消费体验,注重情感沟通,永远都是营销的利器。恰恰在这一点上,国产红酒长期忽视消费者的情感和体验需求。将更多的注意力和营销费用投入到渠道买店、终端促销的死缠烂打中。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产红酒在井喷的市场中找到了商机,开创了与传统白酒分庭抗礼的健康酒水新时代。八大葡萄酒原产地域孕育出了驰骋东西南北的长城、张裕第一集团军。
  九十年代末,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买店,包场,在第一集团军的推波助澜下,横扫整个国产红酒市场。几乎所有的红酒品牌都在声嘶力竭的“渠道为王,终端制胜”的喊杀声中,抓对厮杀,人仰马翻,本就处于弱势的国产红酒业在快速拉动的市场中扭曲地早熟起来。与之相反的是,其时红酒消费群体却是晚熟懵懂。
  时过境迁,当进口葡萄酒不声不响地抢占沿海半壁江山时,国产红酒仍然沉迷于传统的买赠促销、抢占堆头、买场包场。与此同时,一些傍名牌仿大牌的国产红酒杂牌军也充斥市场,以相似或雷同的酒标混淆视听,侵占混乱的红酒市场。
  从幼稚的成长期到拔苗助长的成熟期,国产红酒的杯羹中本就不浓醇的酒体,已然在各种炒作的所谓年份、庄园、精品、珍酿的水分稀释中难觅纯正的宝石红与单宁骨架。
  不真实的年份,不真实的品种,不真实的品质,不真实的价格,都在真实地伤害国产红酒与消费者本身。
  看似荒诞不经的是,国产红酒除第一集团军外,大多数厂家在日益高涨的渠道进驻费用窝里斗中不断摊薄利润,举步维艰甚或亏损经营。而曾经阳春白雪益高和寡的进口葡萄酒,却在经历困惑裹足不前后迷途知返,纷纷向中国消费者推介来自“新世界”葡萄酒产地性价比高的葡萄酒,中低价位产品大举进驻中国。在北京、上海、厦门、杭州、广州、深圳,不经意的几年间,进口葡萄酒安营扎寨设办直营直销,绕开传统渠道,展开了以专卖店、体验店为主的新型销售渠道建设。
  单就专卖店来说,中国消费者并不陌生,通过连锁经营零售批发展示品牌形象,与进口葡萄酒强调个性、体验、时尚的理念不谋而合。然而,我们关注到进口葡萄酒正在用创新的营销方式不断延展专卖店的内涵,丰富推介主题。
  一杯杯晶莹醇厚的红酒,一个个血色残阳般的战场。国产红酒在一路高歌之后,却突然被打着各色旗号的进口葡萄酒拦腰砍截,断了通途!
  当务之急,国产红酒应该向“洋鬼子”学习如下“三板斧”。
  
  从卖场终端到酒庄酒屋
  
  在传统渠道,进口葡萄酒开展了以酒坊为主的专柜形象建设计划,通过国内经销商买断专柜经营或者进口葡萄酒驻地机构直营的形式,与国产红酒大卖场单一陈列、比拼堆头的单一促销形式形成区隔。
  在终端自营店,进口葡萄酒不再死守专卖概念,而是将专卖店细分为酒窖、酒庄、酒屋、酒厨多种类型。
  酒窖、酒庄以储藏展示中高端葡萄酒为主,兼做批发仓库直营配送,迎合了中高端消费群体对葡萄酒品质的需求,通过设恒温酒柜、酒屋来长期保存储存葡萄酒;酒屋则以大中城市的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为展示窗口,开展店中店建设,集中展示中高端主线产品;酒厨的概念更为时尚,在专卖店的基础上,酒厨以陈列销售、现场体验、欢聚品鉴为主体,拓展了各个阶层对接触红酒的乐趣和消费尝试。
  进口葡萄酒运营商通常将专卖店的一楼作为直接销售场所,在二楼以时尚潮流新颖的家具、家装营造出“品酒屋”的氛围:两张精美的进口沙发、一张茶几、一个立式恒温酒柜、一张宽大的餐桌,一个书报架……时尚的杂志、唯美的灯光、西式的厨房、原装进口的葡萄酒杯、浪漫逸人的轻曼音乐,都会成为品酒屋里独有的享受。
  笔者在厦门走访了一些进口葡萄酒品牌的酒庄酒窖,进口葡萄酒已经有“酒厨”(葡萄酒+厨房+美食)体验店建设的尝试,消费者可以亲下酒厨体验西餐制作的乐趣;而没有“酒厨”建设的专卖店,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品酒约会联谊活动:由店家免费提供酒水和美食供消费者攀谈品鉴,完全没有刻意的硬性消费要求。
  尽管此种推介多限于女性和葡萄酒的干白品种,但我们不难发现营销已从赤裸裸的推销变为家庭情感式聚会体验;从刻意呆板性销售变为无意灵活性推介;从单调呆滞的习惯性促销语言变为环境和氛围的情绪化互通触动感知。
  注重消费体验,注重情感沟通,永远都是营销的利器。恰恰在这一点上,国产红酒长期忽视消费者的情感和体验需求,将更多的注意力和营销费用投入到渠道买店、终端促销的死缠烂打中。
  而对于掌控国产红酒销售渠道命脉的代理商、经销商而言,也鲜有与厂家一同打造品牌的愿望和投入。厂商互不信任,相互掣肘必然带来渠道费用的上升,而渠道费用的上升必然带来更为残酷的终端资源抢夺战,这场永无休止的渠道争抢中,受益的是经销商和零售商(包括终端大卖场、餐饮酒楼酒店酒吧、烟酒行等),而所谓的分销商在时下的分销体系中其功能已经褪化为厂家的物流配送商,只想从中稳赚5%-25%的高额物流配送费。
  这就是国产红酒的现状。曾经为人所共知的国产红酒业高达35%的毛利,在时下部分红酒厂商中,已经杀跌到不足10%,而造成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则是高企的渠道费用已占销售费用的50%以上。即便是实力颇丰的一线国产红酒厂家,也或由于直供的货款积压,或由于分销的营收与费用倒挂,导致利润层层分割而骑虎难下。
  虽然不能说国产红酒没有开始尝试新型销售渠道的建设,但从战略规划和网络布局上看,国产红酒受限于品牌单一、品种有限、质量参差等因素,没有真正着手于红酒专卖店的建设,而是将希望更多寄托于发展省级代理商、城市经销商、配送分销商。以至于长期以来,国产红酒纷纷将招商回款作为企业发展惟一的理念诉求。
  
  从促销买赠到数据库个性服务
  
  国产红酒与进口红酒都致力于扩大市场份额,锁定目标消费群体,但从现状看,国产红酒透支了更多的品质信用和品牌内涵,在投入大量营销费用教育引导国内消费群体之后,却懈怠了国内消费行为、消费理念的引导升级,反而让进口葡萄酒钻了空子、占了便宜,互相拼杀价格和促销的恶果是百亿的市场变得芜杂不堪,历经千辛万苦开发出的网络终端正逐步拱手相让于进口葡萄酒。
  目前,中国进口葡萄酒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0%,预计到2017年,中国红酒进口总额将占亚洲红酒市场的58%。如果国产红酒不及时规划新形势新时期下的品牌战略,改善产品结构,调整经营业态,将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难以从一杯国产红酒中体验出品质与品位来,那么,名目繁多的买一赠一、买三赠二的低端营销手段,将和各式普通开瓶器和圆珠笔一起被消费者丢弃。
  新时代、新营销、新理念、新消费背景下的国产红酒,再也不能像李逵的板斧一样,对消费者和终端砍、削、劈,因为这三板斧的功夫早已见底了。
  国产红酒如何重新回归到与消费者精神需求和个性需求一致的轨道上,并在注重情感性消费过程中获取青 睐赢回失地呢?
  笔者建议,国产红酒要从粗放型的营销方式转变到精细化的客户管理方式上来。视消费者为客户而不是购买者,就要求国产红酒由零散的终端营销网点过渡到营销平台化、网络化、数据化,根据一线营销数据及时调整产品品种,调整费用投入,提升终端销量。这样才能改变国产红酒惯用的终端压货压仓行为,防止资金链的断裂与货款滞压沉淀。
  视经销商为客户而不是衣食父母,就要求对于经销商细分层级、细分渠道、细分经销权限,对于那些习惯性要求铺货的经销商,厂家也要合理规划科学核算,对没有助销动力的经销商要敢于说“不”。
  如何与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相结合?答案是,要运用新形势下的个性化营销手段,创新营销理念,从消费本质上视红酒为一种时尚扛旗、体验消费、健康生活鸣锣开道的健康产业。从嘴巴的品饮到视觉肢体的感官体验,把消费者对国产红酒的价格关注转移到360°的情景化体验式消费环境中,在环境中体验品牌,在环境中产生消费,在环境中喜爱品牌。
  以开创进口葡萄酒团购第一品牌的伟通酒业,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不错。该企业专注于原装进口葡萄的引进和推广,通过创新型的营销手段开发出国内独一无二的新型专利产品包装“一桶情深”和“七巧板”。
  “一桶情深”的圆桶型包装礼盒的功妙是消费者品尝完荣获“2010年亚洲葡萄酒大赛金奖”的双支产品后,包装盒既可用于插花,也可用于垃圾桶,还可以作为客厅和卧室的板凳。“七巧板”的特殊功妙在于四块优质原木,可以拼装成双支装的酒盒,拎起来后绝无纸袋装的破碎风险,而拆开后还可以根据需要拼装成三支、五支、七支的木质酒架。在夜场、商超、酒店、家庭,消费者都可以通过动手完成二次体验消费行为,感知产品创新带来的消费体验。
  
  从渠道红海到创新蓝海
  
  国产红酒已经习惯了传统渠道的营销。在KA大卖场、餐饮酒楼酒店、夜场酒吧歌厅,处处可见各大品牌包场、专场的影子,形象靓丽的促销员向一间间客房、一位位客人推介着自家的红酒。
  而所有高企的入场费用,都必须在一支支酒水的推介中尽快完成批结货款的周转回收。
  渠道终端不进是死进了难活,让多少国产红酒游走在二三线城市,在红海中沉浮。困境中的迷茫已经很难让国产红酒在传统渠道外构建起创新型营销渠道;而造价不菲的品牌专卖店,国产红酒也限于品种和品牌的势单力薄,难以维持收支平衡,难以规模化经营。
  由此,摆脱红海的竞争厮杀,探寻新的渠道蓝海,乃是国产红酒解决旧有营销模式的出路。
  再以伟通酒业为例,该企业从成立伊始,就将客户锁定在国内多达12万家庞大的礼品公司上,通过组织参加国内各种礼品展会,成功开发出全国30多家代理商;而传统礼品公司也借助于伟通酒业的专业化运营推广机构和品酒师团队培训,也开发出了适合礼品公司团购的销售品种和营销模式。
  当所有国产红酒都无视这一庞大的客户群体时,伟通酒业已经抢占了先机,以最少的营销费用占领了最大的销售团购渠道,完全抛弃了终端叫卖酒的销售模式。这种以四两拨千斤的营销变革,开辟了红酒营销的蓝海。
  不仅如此,伟通酒业还把目光投向了庞大的婚礼用酒,通过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婚博展会,与高档婚纱影楼、酒楼酒店强强联手,通过捆绑主题营销,直接将婚宴用酒从零散的无目标式的市场推介,推广到专业性强、目标精准的团队集中消费中,获取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行业知名度。
  伟通洒业的创新营销案例启示国产红酒:只有不断刷新营销理念和善于创造新的营销模式,才能实现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个性我张扬。
其他文献
新老二之争在可能带来行业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忧虑,因为第二轮老二之争,会更加激烈、针对性更强、威胁也更大,竞争会更加残酷和持久。对于王老吉来说,不可能再像第一轮老二之争那样淡定无忧。    凉茶:诱人的蛋糕    高速增长的凉茶市场一直是一块诱人的蛋糕。虽然第一轮凉茶老二之争,让潘高寿、白云山、邓老、顺牌等一批凉茶企业频频陷入市场困境,部分企业甚至连连亏损,但这仍然阻止不了新一轮老二之争的来
期刊
与白酒相比,黄酒企业的异地扩张往往存在更多问题,这些问题源于目前营销模式的可复制性不强。黄酒企业该如何变革扩张思路?    与白酒相比,黄酒企业的异地扩张往往存在更多问题,这些问题源于目前营销模式的可复制性不强。黄酒企业该如何变革扩张思路?    营销效率逊于白酒    黄酒是中国本土酒,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但在市场表现中与白酒相差甚远。  可以看出,作为绍兴黄酒的代表古越龙山和海派黄酒的代表企业
期刊
光瓶酒的回归和热销,说明有需求就有市场,有需求就有利益结合点。如果要介入,就一心一意地去做,对于消费者和市场,无需过多说什么,或表明有多么诚信,其实没什么理由,就是最好的卖点。  光瓶酒,是较早出现并见证了消费生活变迁和白酒业发展历程的一个酒种。细看光瓶酒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光瓶酒如同一名歌星,有过红遍大江南北、深受厂商与消费者们追捧的光辉岁月,也有过因利润驱动和概念炒作之风盛行一度沦落为食
期刊
啤酒业的黄金十年(1998--2008年)    1997年底,华润雪花迈出了辽宁大本营之外的第一步,开始逐步建立以四川绵阳工厂为中心的外地市场。  这是华润雪花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次跨省布局。经过四年“浴血奋战”,华润雪花终于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上演“蛇吞象”,与蓝剑啤酒合资,将丰腴的四川市场收入囊中。时至今日,四川雪花已成为华润雪花最大的一头销量和利润奶牛。以2008年为例,四川雪花就以107万
期刊
方便面的产业危机并不是今天才产生,事实上,自2006年方便面广告首次下滑,危机就已经显现。  从2005年以来,方便面产能几乎没怎么增加,到2008年更是产量下跌、增长放缓,方便面行业已疲态尽显,方便面的下一个周期性变革已迫在眉睫。  周期性变革的阵痛是巨大的:市场容量停滞不前,存量市场刀刀见红血流成河,大面积甚至全行业性亏损,大批品牌倒下……这些场景在乳品、家电等行业已经不断上演。  事实上,自
期刊
不管是国外的Lady GaGa,还是国内的凤姐,都走的是雷人路线。没有最雷人,只有更雷人。只要够雷人,就能吸引人的眼球。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一名营销人,除了看热闹外,还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一下雷人营销是如何创造消费市场的。  中国指甲钳大王梁伯强先生说过,把营销拆开来理解,“营”就是想尽—切办法营造气氛,“销”就是借用前面营造气氛之“势”去实现销售。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也。  在生活
期刊
[案例背景]    金月啤酒,中国啤酒五强企业,品牌影响力大,实力强,已不言而喻。攻打豫州市场3年,效果不甚理想,不过在个别渠道已抢占先机。  边疆啤酒,豫州市当地企业,建厂时间较早,在当地拥有绝对的市场优势,但由于企业转型晚,企业观念更新慢,再加上竞争对手强劲进攻,市场让金月啤酒不断蚕食。从最初的市场占有率90%下降到70%,下滑趋势依然不止。  摆在边疆啤酒企业面前的就是如何抢占战略要地,如何
期刊
中小保健酒企业需要脚踏实地地走路,而不是“末路狂奔”。做好一两款产品,做好三五个市场对目前的中小保健酒企业来说是关键,因为目前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润来支撑企业未来的发展。  中国保健酒企业超过了3000家,而在行业里真正有所作为的不过三五家。大多数中小保健酒企业销售额在几十万至几百万元之间徘徊,只有劲酒突破了30亿元。可见,行业统计的保健酒年销售复合增长率超过30%的数据与这些中小保健酒企业很难扯
期刊
中国方便面行业,用20余年的时间,从无到有地培育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大军,跨越式地走过了世界方便面52年的发展历程。    一、产量增长趋势放缓,产品价值不断提升    1 从数量来看 特点:  (1)方便面的产量,从1997年的134.6亿包,增长到2009年的405.6亿包;  (2)方便面的销额,从1997年的114.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408.3亿元;  (3)近两三年内(自2008年
期刊
1969年,特劳特开创了定位概念——如何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实现差异化,从而建立认知优势。40年后的今天,特劳特又给我们带来了“重新定位”——如何调整潜在顾客心智中的认知。  其实,重新定位概念最早出现在特劳特《定位》一书中,是关于如何为竞争对手贴上负面标签,进而为自己建立起正面的定位。当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已经找不到空白市场,要想让自己进入消费者的心智,必须动摇已有的观念和认知,将竞争对手从原来的位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