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每种表达方式都有它独特的表达效果。记叙能使读者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描写能让人或物的特征更生动细致,说明能让读者明白事物的特征(包括性质、状态、功能等等),抒情能使读者产生共鸣,议论能使读者相信作者观点的正确。文章不能单独使用一种表达方式,而要经常综合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来丰富或加深文章的内容,这样文章才能绚丽多彩,对读者才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技法探微
解析
《岳阳楼记》开头第一段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起笔点明时间,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
第二段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集中对景物进行描写。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经“然则”一转,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第三段和第四段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内心的凄楚。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而或”一句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潇洒自如。
第五段兼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转而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并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和谐地交融在这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本文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阁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仿写
面对之后的一次次模拟考试,我信心全无。一张张试卷,让我头昏脑涨;一道道难题,让我焦头烂额。我索性放下试卷,走向院外。猛然间,我发现在冬青树那裹满了白絮般霉菌的枝丫下,挂着一串果子,真真切切地挂着,红红的,亮亮的,圆圆的。“垂死的它竟然重新焕发了生机。”我喃喃道。心中升起一阵莫名的惊讶与激动,觉得有一股暖流往上涌,热热的,涩涩的。终于,整个眼眶湿润了。我不禁心生感叹:即使饱经沧桑,这棵冬青树也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活了下来,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而我呢?仅仅因为一次失败的经历就陷入自卑,多么可笑。我终于明白了:困难是短暂的,成长是永恒的。我应当像冬青树一样,学着做不畏困难、开朗乐观的自己。
(湖北孝感市楚澴中学 杨文秀)
结语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用得自然。兼用的表达方式之于主要表达方式,如同枝叶之于树干,都是自然地从它上面生长出来的,不能为兼用而兼用,不能喧宾夺主。二是要用得灵活。该记叙时娓娓道来,该写人时细致描绘,该抒情时发自肺腑,该议论时发人深省,将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机融合在文章中。
技巧延伸
选段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解析
本文首先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首句点明事件发生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官员,他和苏轼友谊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中散步。第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
接着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作者描绘出一幅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静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最后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这便体现出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选段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张岱)
解析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自然成章,毫無雕琢之感,读来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独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出作者超脱世俗的雅致还有遇上知音的愉悦,却又为知音仅客居此地,而带有淡淡忧伤。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每种表达方式都有它独特的表达效果。记叙能使读者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描写能让人或物的特征更生动细致,说明能让读者明白事物的特征(包括性质、状态、功能等等),抒情能使读者产生共鸣,议论能使读者相信作者观点的正确。文章不能单独使用一种表达方式,而要经常综合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来丰富或加深文章的内容,这样文章才能绚丽多彩,对读者才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技法探微
解析
《岳阳楼记》开头第一段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起笔点明时间,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
第二段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集中对景物进行描写。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经“然则”一转,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第三段和第四段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内心的凄楚。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而或”一句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潇洒自如。
第五段兼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转而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并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和谐地交融在这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本文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阁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仿写
面对之后的一次次模拟考试,我信心全无。一张张试卷,让我头昏脑涨;一道道难题,让我焦头烂额。我索性放下试卷,走向院外。猛然间,我发现在冬青树那裹满了白絮般霉菌的枝丫下,挂着一串果子,真真切切地挂着,红红的,亮亮的,圆圆的。“垂死的它竟然重新焕发了生机。”我喃喃道。心中升起一阵莫名的惊讶与激动,觉得有一股暖流往上涌,热热的,涩涩的。终于,整个眼眶湿润了。我不禁心生感叹:即使饱经沧桑,这棵冬青树也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活了下来,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而我呢?仅仅因为一次失败的经历就陷入自卑,多么可笑。我终于明白了:困难是短暂的,成长是永恒的。我应当像冬青树一样,学着做不畏困难、开朗乐观的自己。
(湖北孝感市楚澴中学 杨文秀)
结语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用得自然。兼用的表达方式之于主要表达方式,如同枝叶之于树干,都是自然地从它上面生长出来的,不能为兼用而兼用,不能喧宾夺主。二是要用得灵活。该记叙时娓娓道来,该写人时细致描绘,该抒情时发自肺腑,该议论时发人深省,将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机融合在文章中。
技巧延伸
选段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解析
本文首先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首句点明事件发生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官员,他和苏轼友谊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中散步。第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
接着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作者描绘出一幅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静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最后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这便体现出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选段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张岱)
解析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自然成章,毫無雕琢之感,读来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独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出作者超脱世俗的雅致还有遇上知音的愉悦,却又为知音仅客居此地,而带有淡淡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