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形成浩浩荡荡的“民工潮”。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可是,他们的流动性之大,引发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这个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现状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亲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失学率高达9.3%。这就意味着,全国有近200万流动儿童失学、辍学,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日前,调查结果表明,在已入学儿童中,有半数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的现象严重。近20%的9周岁孩子还只上一、二年级,13周岁及14周岁在小学就读的孩子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被调查的大城市之中,近20%的流动儿童无法进入当地的公立学校学习,6周岁流动儿童未入学的比例高达46.9%。此外,“童工”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失学的12~14周岁的流动孩子中,有60%的孩子已经开始工作。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1.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显著不平衡。目前,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是以部分农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来的。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涌入,由此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产生。
2.深层次原因在于农村教育观念的落后。
“知识无用论”观念重新兴起,农村的教育状况可见一斑。此前,农村地区的大多数学生学习都非常刻苦,对于他们来讲,这是他们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现在,一些外出务工者较多的地区,他们的生活状况明显改观,这也是一批又一批的农民涌入城市的强大动力。应该说,农民富起来了,他们的孩子理应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令人遗憾的是,教育并没有因此受到重视,反而走向了极端。人们引以为荣的不是哪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而是哪家最有钱,哪家的孩子出去打工寄回来了多少钱。
3.“免收农民工子女就学借读费”政策给部分学校带来了现实困难。
新华社报道,财政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收费。其中明确指出要取消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但令人遗憾的是,有关投入未能及时跟上。
4.传统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最终障碍。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最大困难不在于学费,而在于身份上。他们没有当地户口,因而横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最后一道难以逾越且又必须面对的障碍就是户籍问题。户口问题,成为农民工在城市中公平生存和发展的“颈瓶”。这对他们是极不平的,以至于造成孩子幼小心灵上的创伤。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1.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应适当调整宏观政策,缩小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城乡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产生庞大流动人口的主要原因。政府应从政策导向、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大力扶持农村及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只有当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把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就学的压力减小到流入地可承受的程度。
2.更新农村落后的教育观念。
要想方设法使新一代青年农民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使他们的眼光更加长远、务实。据有关调查,在青年农民工中,知识文化高的对其子女的期望更高,而且往往也能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法教育孩子,哪怕放弃自己在外地的工作也在所不惜。因此,可以断定,绝大部分青年农民工都抱有同样的希望。新一代青年农民的日益觉醒为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提高农村下一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
取消借读费后,一部分学校出现经费不足的问题,从根本上反映了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办教育是政府的法定责任,政府应按照在校生的实际人数划拨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政府也应对学校出现的财政困难有所预测,及时建立健全财政保障体系,以确保学校的各项活动能正常开展。
4.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
多年来,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已形成了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社会结构。人们由于出身的区域不同,导致了身份上的差异。两类人口在读书、就业等方面的条件表现出极大的不公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合法权利由于受到户口的限制而被相对剥夺。这种带有身份色彩的户籍制度,已经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像上海那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
综上所述,农民工的孩子是农民工朋友未来的希望,也是我们祖国明天的希望。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它的解决将为其他城乡矛盾的顺利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现状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亲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失学率高达9.3%。这就意味着,全国有近200万流动儿童失学、辍学,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日前,调查结果表明,在已入学儿童中,有半数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的现象严重。近20%的9周岁孩子还只上一、二年级,13周岁及14周岁在小学就读的孩子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被调查的大城市之中,近20%的流动儿童无法进入当地的公立学校学习,6周岁流动儿童未入学的比例高达46.9%。此外,“童工”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失学的12~14周岁的流动孩子中,有60%的孩子已经开始工作。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1.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显著不平衡。目前,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是以部分农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来的。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涌入,由此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产生。
2.深层次原因在于农村教育观念的落后。
“知识无用论”观念重新兴起,农村的教育状况可见一斑。此前,农村地区的大多数学生学习都非常刻苦,对于他们来讲,这是他们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现在,一些外出务工者较多的地区,他们的生活状况明显改观,这也是一批又一批的农民涌入城市的强大动力。应该说,农民富起来了,他们的孩子理应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令人遗憾的是,教育并没有因此受到重视,反而走向了极端。人们引以为荣的不是哪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而是哪家最有钱,哪家的孩子出去打工寄回来了多少钱。
3.“免收农民工子女就学借读费”政策给部分学校带来了现实困难。
新华社报道,财政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收费。其中明确指出要取消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但令人遗憾的是,有关投入未能及时跟上。
4.传统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最终障碍。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最大困难不在于学费,而在于身份上。他们没有当地户口,因而横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最后一道难以逾越且又必须面对的障碍就是户籍问题。户口问题,成为农民工在城市中公平生存和发展的“颈瓶”。这对他们是极不平的,以至于造成孩子幼小心灵上的创伤。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1.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应适当调整宏观政策,缩小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城乡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产生庞大流动人口的主要原因。政府应从政策导向、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大力扶持农村及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只有当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把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就学的压力减小到流入地可承受的程度。
2.更新农村落后的教育观念。
要想方设法使新一代青年农民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使他们的眼光更加长远、务实。据有关调查,在青年农民工中,知识文化高的对其子女的期望更高,而且往往也能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法教育孩子,哪怕放弃自己在外地的工作也在所不惜。因此,可以断定,绝大部分青年农民工都抱有同样的希望。新一代青年农民的日益觉醒为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提高农村下一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
取消借读费后,一部分学校出现经费不足的问题,从根本上反映了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办教育是政府的法定责任,政府应按照在校生的实际人数划拨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政府也应对学校出现的财政困难有所预测,及时建立健全财政保障体系,以确保学校的各项活动能正常开展。
4.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
多年来,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已形成了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社会结构。人们由于出身的区域不同,导致了身份上的差异。两类人口在读书、就业等方面的条件表现出极大的不公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合法权利由于受到户口的限制而被相对剥夺。这种带有身份色彩的户籍制度,已经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像上海那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
综上所述,农民工的孩子是农民工朋友未来的希望,也是我们祖国明天的希望。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它的解决将为其他城乡矛盾的顺利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