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再好的记性不如一只烂笔头。”记录整理笔记是学生在任何学业阶段都应学会并应始终坚持的良好学习习惯。笔记对于课堂学习和随后复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加深学习内容的理解,便于积累资料、扩充新知、形成体系,更方便随时随地开展复习。平时把整理笔记的工作做好,就像准备好了建设知识大厦的一切“设施”,有了这些“设施”,就可以加快知识系统化的进程。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比高一高二有更多的自主复习时间,更应该把记录整理笔记当做复习的主旋律。教师也应因材施教,引导督促学生做好笔记整理,提高自主复习的质量。
高三语文的考点众多,知识点庞杂,所以我认为语文自主复习中学生除了随堂记录好笔记外,学会科学完整、个性化地整理笔记是必须的,甚至比记录更重要。以“识记能力层级”为例,在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词语、文学常识、古诗文默写这几个考点内容时,老师和学生都会有共同的感受:考点知识浩如烟海,复习量大,易混点多、遗忘又快,总觉得劳而无功,复习到最后冲刺阶段,最低的能力层级反倒成为最难得分的。如果学生能在一年的复习中整理出一本贴合自己学情的好笔记,这时的冲刺将会事半功倍,成效卓著。
介绍如何记录整理笔记的方法有很多,如康乃尔形式(即5R记录法)、符号记录法、中心记录法、表格记录法、梗概记录法等等,但我认为首先要区分“记录笔记”和“整理笔记”这两个概念。它们是先后相承,互相补充的一个整体。完整准确的记录是整理的前提,整理是巩固记录效果的保证,但两者也有很多的区别。从时间上看,记录笔记应是随堂进行,整理笔记需在课堂学习之后抽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从思维过程看,记录笔记是听讲、思考、记录的协同作战,因此跟上老师进度,把握重点、记录要点是关键;整理笔记是理解、归纳、记录和反复复习的综合作战,因此归纳和复习是核心。对于高三学生而言,高一高二已经记录了海量笔记,并且在复习过程中高三老师还会增补大量新的知识点,如果没有筛选、归纳和整合,那将溺死在笔记之海中,忙忙碌碌却低效甚至无效。
记录整理笔记意义非凡,可有很多同学却不会记录整理笔记。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笔记的重要性却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不会记录整理笔记;学生的惰性导致笔记少而空,只是老师板书的机械复制;学生学而不思,只是不停地抄写,导致笔记多而杂,或者散而乱,笔记反而成为高效复习的绊脚石。
高三复习必须把记录整理笔记的权利与方法交还给学生,这是每一个高三老师应该深思并努力做到的。这一年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其实引导每一个学生真正拥有一本符合自己学情的笔记本也是教师的必修课。
首先,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绝对信任学生的整理能力。老师要相信学生能比各种教辅资料书整理得更好。其实这一点做到并不容易,有的老师会因担心学生整理的不完整、耽误时间等而选择油印现成的资料给学生,然后安排学生使劲背诵。用现成的资料固然省时省事,但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何尝不是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呢?只有学生自己整理,他才会明白哪些知识点是自己没有掌握或模棱两可的,做一遍抄写固然费时,却为后来无数遍查缺补漏赢得了时间,方便随时翻看复习。否则,当学生需要复习某一个知识点时,他将不得不在繁杂的资料中再次去重复已经掌握的内容,寻找似曾相识或不会的内容,这样的寻找过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再者,若没有独属于自己的整理,重难点也就不是自己的重难点,而全是老师或资料所认为的重难点,而实际学习过程中每个人的难点一定是有个性化差异的。仅以高三语文的“识记”能力层级为例,老师不会读不会认的字怎么可能就完全与学生不会的绝对吻合呢?所以,请教师将整理笔记的权利、时间都交还给学生,引导他们重视笔记整理,并安排足够的时间指导他们,相信他们不但能做好,还可以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百花齐放,放权与指导后的笔记经常会令老师刮目相看,自叹不如,这样的笔记整理也会让学生既整理知识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其次,老师要切实做好整理方法的指导。我认为高三的语文笔记整理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归类整理。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如果没有归类,再多的抄写也是徒劳,只有归类才能逻辑清晰,重难点突出,因此归类整理是任何考点梳理必备的整理方法。例如识记字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按照“声母易错”“韵母易错”“声调易错”“多音字易错”“特例易混”等类别来归类整理,发现一点就在相应的类别补充一点,日积月累就能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易错字音表。再如识记成语,可按照“多义成语”“谦辞敬辞不同”“褒贬色彩不同”“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歇后语”“惯用语”“陌生成语”等类别归类整理。
二是反思整理。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需要反思整理。魏书生老师曾以“知识树”的形式对初中学段的语文知识作了归类,他的这些做法后来受到一些非议。非议者认为“知识树”不过是一些“技术主义”的套路,没有显示语文教学本身的魅力。但是,就知识学习本身而言,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是有效的。语文教学的目标虽然不都显示为知识学习,但语文教学也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任务。在今天,“知识树”的构建依然适用于高三语文复习。学生在复习一个考点之前先将该考点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构建一棵“知识树”,就能从总体上明白该考点总共有哪些知识,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清晰的复习思路,也便于随时进行归类整理。该考点复习完之后再回头整理完善之前建立的“知识树”,力求清楚这棵大树的每一根枝条,每一片树叶。例如诗歌鉴赏,可将这一块分为题材分辨篇、形象鉴赏篇、技巧鉴赏篇、语言鉴赏篇、情感鉴赏篇五大块,然后逐块细化,再细分成很多小块,也以知识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复习中有清晰的复习脉络,复习前、复习中和复习后都会反复地构建这棵大树,最终诗歌鉴赏的诸多考点了然于胸。
每次练习或检测后更需要反思整理。让学生把错题简单地抄到笔记本上不叫反思,叫浪费时间,形式主义。学生抄写错题后应该有错误原因分析、正确答案、同类型题目举例,甚至有变形后的题型举例等。这种整理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有时需要很长时间很多次反复增补才能做全做透彻。 三是拾零整理。语文复习常常让人觉得知识庞杂,浩如烟海,复习劳而无功,付出多回报少,因此有的学生甚至少数老师都寄希望于考试时的语感,这是很不靠谱的,显然是投机主义。其实我们在每天的学习中不妨采取拾零整理的方法,聚沙成塔,滴水石穿。
例如作文的思维训练和素材训练这一块,高三往往因时间有限而被轻视,很多学生都会感慨高三的作文写作没感觉,老师也觉得学生的作文灵性不够,甚至不如高一高二的水平。其实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可以做很多形式的拾零训练,比如复习教材时,灵光乍现,会对教材产生一些新的支离破碎的看法、见解,这时候马上记录下来,长短不限,哪怕只有一句话,一个例子都是好的。在复习《孔雀东南飞》时我讲到了“大团圆结局”,学生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例子来讨论,对“大团圆结局”的优劣也做了全方位的评价,观点有十几种之多,我让他们随手记下来,以备不时之需。又如复习必修二的《兰亭集序》和《赤壁赋》时,我提醒学生注意两位作家在情感上的异同,学生发现苏轼最后的情感由悲转乐,而王羲之始终沉浸在悲情中,于是深化了对苏轼旷达乐观性格的认识。再如学生非常喜欢用陶渊明作为文章的论据,所以在复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杂诗十二首》(其二)时,我引导他们思考陶渊明可以用来论证哪些观点或话题,又该如何运用,让学生明白旧例要用准确,用新颖。
这种拾零的意识不仅仅在课堂上,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具备。比如生活中不经意间就会看到听到只言片语,让你有所触动,引发内心的某种感悟,这时候赶紧记下来。这种记录不同于专门的作文摘抄,也无须苦思冥想,关键在于保证情感或观点的及时性。作文的思维训练和素材训练不是老师上几节作文课就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教师当授之以渔。
以上三种整理笔记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拾零整理到一定量时就必须进行归类整理和反思整理,而在每一轮的归类、反思中要不断地补充完善,这也正是拾零整理。
第三,教师要督促检查以保证笔记整理和笔记复习的效果。整理笔记是一项繁琐而长期的学习任务,意志力差、习惯差的学生往往很难坚持,老师要长期指导,定期检查,做好总结。再好的笔记如果不经常复习也是一堆废纸,所以老师要安排时间指导学生不断地回头梳理、补充、复习笔记,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笔记的作用,使之成为复习的利器。
高三的教师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从学生的习惯起步,抓好学生记录整理的习惯,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拥有一本具有自我特色的语文笔记本。
金爱华,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长阳。责任编校:高述新
高三语文的考点众多,知识点庞杂,所以我认为语文自主复习中学生除了随堂记录好笔记外,学会科学完整、个性化地整理笔记是必须的,甚至比记录更重要。以“识记能力层级”为例,在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词语、文学常识、古诗文默写这几个考点内容时,老师和学生都会有共同的感受:考点知识浩如烟海,复习量大,易混点多、遗忘又快,总觉得劳而无功,复习到最后冲刺阶段,最低的能力层级反倒成为最难得分的。如果学生能在一年的复习中整理出一本贴合自己学情的好笔记,这时的冲刺将会事半功倍,成效卓著。
介绍如何记录整理笔记的方法有很多,如康乃尔形式(即5R记录法)、符号记录法、中心记录法、表格记录法、梗概记录法等等,但我认为首先要区分“记录笔记”和“整理笔记”这两个概念。它们是先后相承,互相补充的一个整体。完整准确的记录是整理的前提,整理是巩固记录效果的保证,但两者也有很多的区别。从时间上看,记录笔记应是随堂进行,整理笔记需在课堂学习之后抽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从思维过程看,记录笔记是听讲、思考、记录的协同作战,因此跟上老师进度,把握重点、记录要点是关键;整理笔记是理解、归纳、记录和反复复习的综合作战,因此归纳和复习是核心。对于高三学生而言,高一高二已经记录了海量笔记,并且在复习过程中高三老师还会增补大量新的知识点,如果没有筛选、归纳和整合,那将溺死在笔记之海中,忙忙碌碌却低效甚至无效。
记录整理笔记意义非凡,可有很多同学却不会记录整理笔记。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笔记的重要性却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不会记录整理笔记;学生的惰性导致笔记少而空,只是老师板书的机械复制;学生学而不思,只是不停地抄写,导致笔记多而杂,或者散而乱,笔记反而成为高效复习的绊脚石。
高三复习必须把记录整理笔记的权利与方法交还给学生,这是每一个高三老师应该深思并努力做到的。这一年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其实引导每一个学生真正拥有一本符合自己学情的笔记本也是教师的必修课。
首先,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绝对信任学生的整理能力。老师要相信学生能比各种教辅资料书整理得更好。其实这一点做到并不容易,有的老师会因担心学生整理的不完整、耽误时间等而选择油印现成的资料给学生,然后安排学生使劲背诵。用现成的资料固然省时省事,但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何尝不是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呢?只有学生自己整理,他才会明白哪些知识点是自己没有掌握或模棱两可的,做一遍抄写固然费时,却为后来无数遍查缺补漏赢得了时间,方便随时翻看复习。否则,当学生需要复习某一个知识点时,他将不得不在繁杂的资料中再次去重复已经掌握的内容,寻找似曾相识或不会的内容,这样的寻找过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再者,若没有独属于自己的整理,重难点也就不是自己的重难点,而全是老师或资料所认为的重难点,而实际学习过程中每个人的难点一定是有个性化差异的。仅以高三语文的“识记”能力层级为例,老师不会读不会认的字怎么可能就完全与学生不会的绝对吻合呢?所以,请教师将整理笔记的权利、时间都交还给学生,引导他们重视笔记整理,并安排足够的时间指导他们,相信他们不但能做好,还可以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百花齐放,放权与指导后的笔记经常会令老师刮目相看,自叹不如,这样的笔记整理也会让学生既整理知识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其次,老师要切实做好整理方法的指导。我认为高三的语文笔记整理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归类整理。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如果没有归类,再多的抄写也是徒劳,只有归类才能逻辑清晰,重难点突出,因此归类整理是任何考点梳理必备的整理方法。例如识记字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按照“声母易错”“韵母易错”“声调易错”“多音字易错”“特例易混”等类别来归类整理,发现一点就在相应的类别补充一点,日积月累就能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易错字音表。再如识记成语,可按照“多义成语”“谦辞敬辞不同”“褒贬色彩不同”“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歇后语”“惯用语”“陌生成语”等类别归类整理。
二是反思整理。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需要反思整理。魏书生老师曾以“知识树”的形式对初中学段的语文知识作了归类,他的这些做法后来受到一些非议。非议者认为“知识树”不过是一些“技术主义”的套路,没有显示语文教学本身的魅力。但是,就知识学习本身而言,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是有效的。语文教学的目标虽然不都显示为知识学习,但语文教学也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任务。在今天,“知识树”的构建依然适用于高三语文复习。学生在复习一个考点之前先将该考点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构建一棵“知识树”,就能从总体上明白该考点总共有哪些知识,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清晰的复习思路,也便于随时进行归类整理。该考点复习完之后再回头整理完善之前建立的“知识树”,力求清楚这棵大树的每一根枝条,每一片树叶。例如诗歌鉴赏,可将这一块分为题材分辨篇、形象鉴赏篇、技巧鉴赏篇、语言鉴赏篇、情感鉴赏篇五大块,然后逐块细化,再细分成很多小块,也以知识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复习中有清晰的复习脉络,复习前、复习中和复习后都会反复地构建这棵大树,最终诗歌鉴赏的诸多考点了然于胸。
每次练习或检测后更需要反思整理。让学生把错题简单地抄到笔记本上不叫反思,叫浪费时间,形式主义。学生抄写错题后应该有错误原因分析、正确答案、同类型题目举例,甚至有变形后的题型举例等。这种整理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有时需要很长时间很多次反复增补才能做全做透彻。 三是拾零整理。语文复习常常让人觉得知识庞杂,浩如烟海,复习劳而无功,付出多回报少,因此有的学生甚至少数老师都寄希望于考试时的语感,这是很不靠谱的,显然是投机主义。其实我们在每天的学习中不妨采取拾零整理的方法,聚沙成塔,滴水石穿。
例如作文的思维训练和素材训练这一块,高三往往因时间有限而被轻视,很多学生都会感慨高三的作文写作没感觉,老师也觉得学生的作文灵性不够,甚至不如高一高二的水平。其实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可以做很多形式的拾零训练,比如复习教材时,灵光乍现,会对教材产生一些新的支离破碎的看法、见解,这时候马上记录下来,长短不限,哪怕只有一句话,一个例子都是好的。在复习《孔雀东南飞》时我讲到了“大团圆结局”,学生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例子来讨论,对“大团圆结局”的优劣也做了全方位的评价,观点有十几种之多,我让他们随手记下来,以备不时之需。又如复习必修二的《兰亭集序》和《赤壁赋》时,我提醒学生注意两位作家在情感上的异同,学生发现苏轼最后的情感由悲转乐,而王羲之始终沉浸在悲情中,于是深化了对苏轼旷达乐观性格的认识。再如学生非常喜欢用陶渊明作为文章的论据,所以在复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杂诗十二首》(其二)时,我引导他们思考陶渊明可以用来论证哪些观点或话题,又该如何运用,让学生明白旧例要用准确,用新颖。
这种拾零的意识不仅仅在课堂上,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具备。比如生活中不经意间就会看到听到只言片语,让你有所触动,引发内心的某种感悟,这时候赶紧记下来。这种记录不同于专门的作文摘抄,也无须苦思冥想,关键在于保证情感或观点的及时性。作文的思维训练和素材训练不是老师上几节作文课就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教师当授之以渔。
以上三种整理笔记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拾零整理到一定量时就必须进行归类整理和反思整理,而在每一轮的归类、反思中要不断地补充完善,这也正是拾零整理。
第三,教师要督促检查以保证笔记整理和笔记复习的效果。整理笔记是一项繁琐而长期的学习任务,意志力差、习惯差的学生往往很难坚持,老师要长期指导,定期检查,做好总结。再好的笔记如果不经常复习也是一堆废纸,所以老师要安排时间指导学生不断地回头梳理、补充、复习笔记,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笔记的作用,使之成为复习的利器。
高三的教师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从学生的习惯起步,抓好学生记录整理的习惯,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拥有一本具有自我特色的语文笔记本。
金爱华,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长阳。责任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