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满诗情画意的波罗的海东海岸,有两颗长年湮没的“明珠”,一颗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另一颗是260公里之外的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两地隔着里加湾含笑相望,各自散发着特有的魅力。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塔林老城区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完好保存着厚重的古城门、拥有800年历史的古城墙以及26座红顶褐墙的塔楼,堪称欧洲保留中世纪风格最完好的地区之一。
谈及“塔林”,切不可望文生义。依中国人的眼光,有如此多的塔楼,称其“塔林”似乎名副其实。但在爱沙尼亚语中,“塔林”一词与塔没有任何关系,所表达的是“丹麦人之城”的含义,因为该城是由13世纪的占领者—丹麦人建造的。
进出古城自然要通过城门。一打开沉重的维鲁大门,俨然一步跨入了中世纪。黝黑的鹅卵石铺成条条街道,蜿蜒交错。四处全是哥特式尖顶,生锈的古旧路灯随风晃动,小城处处渗透出迷宫般的神秘感。
在老城区徜徉,2.5公里长的城墙不仅是中世纪文化的精髓,更称得上是塔林老城的“保护神”。它像一双有力的手臂,将老城紧紧包裹在怀里。塔林历经800多年的沧桑岁月,尤其是二战后期,曾遭敌军密集轰炸,未被夷为平地真算是个奇迹。至今,塔林仍保存有中世纪城墙、固若金汤的城门、圆形尖顶的防御塔楼,更神奇的是,塔林地下还建造了“堡垒隧道”。
塔林的观光一般是从圣奥拉夫教堂开始。那是塔林的最高建筑,登上教堂尖塔可以俯瞰塔林老城和波罗的海海岸风貌。在16世纪初,教堂的尖顶曾升高到159米。当时的人们把尖塔修建得如此之高,是为了把它作为海洋路标,让那些在波罗的海中航行的船只,远远就能看到这座商业城市。
可是,那个年代的人们只知道盲目建造高塔,却不懂得避雷技术,结果教堂尖顶被闪电击中了8次之多。我们今天看到的教堂尖顶有123米,它依然是整个欧洲最高的教堂尖顶之一。
还有一处景点值得一提。那就是塔林市政厅广场的小药房。出外旅游观光,无病不会去药房。可你绝对想不到,塔林市政厅广场的角落里,一家不起眼的小药房却是游客造访率最高的地方。
此药房自1422年开业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堪称欧洲最古老的药店,至今仍对外营业。当年沙俄占领爱沙尼亚,沙皇视这家药店为御用药房,所需的所有药品都在此订购,可见该药房在皇室心中的至上地位。
同样是波罗的海明珠,被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喻为“北方巴黎”的里加,不是那种靠宏伟的景点给人以巨大冲击的城市。里加的特点是小巧精致,且有老城与新城的完美融合。
在里加老城的圣彼得大教堂旁边,摆放着一尊两米高的铜制雕塑《布莱梅的音乐家》,每日来此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它取材于《格林童话》中的同名经典故事。故事来源于中世纪,虽有多个版本,但其精髓一直没有变,那就是正义的弱者通过团结协作,最终能够战胜强者。
新城的商店富有创意而引人注目。你不懂拉脱维亚文无碍,仅凭传神的“店招”就可找到你想去的店家。比如牛奶店墙上,一头健壮、黑白相间的奶牛正抬头注视着你;全身戎装的中世纪军官坐在偌大的啤酒桶上,手里高举着一大杯冒着泡的啤酒,好不得意,不用说,这是酒吧了;而这边的一家商店,门边站着一位穿白衣、戴白帽的大厨,手拿锅铲与炒锅,这必是餐馆无疑。
漫步里加,随处可见红瓦屋顶上竖立着一只闪闪发亮、金属制成的公鸡,这就是有名的风信鸡。早在中世纪,当地居民就认其为避邪之物。后来为了辨别风向,鸡身两侧分别涂上金色和黑色。因为家家都有,于是风信鸡就成了里加的独特标志。
里加是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无可置疑,里加的新艺术派建筑在整个欧洲都是保存最完整的。目前,这类建筑超过800栋,占了新城中心区域建筑的1/3。
这些建筑都是由拉脱维亚的建筑师设计的,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浪漫民族主义艺术,另一种是装饰性新艺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艺术派在欧洲掀起了革命性风暴。它崇尚自然主义,卷曲细长的线条和无所不在的植物形象使它非常容易被辨认。而里加城内的新艺术派建筑,主要集中在阿尔伯特街、斯拉特涅库街和伊丽莎白大街三个区域。
阿尔伯特街是位于住宅区的一条短短街道。路两旁排列着的新艺术派建筑,许多是由拉脱维亚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米加列·爱森斯坦设计的。他在里加老城留下了十几栋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有着硕大而奇形怪状的窗户,还有彩色砖墙和瓷砖,以及外墙上的女性浮雕装饰。
这些建筑中也有许多故事,其中最有趣的是,爱森斯坦每有一位新情人,便会将她的形象雕刻在房屋的外墙上。如今,好事的游客会对着这些女性浮雕评头论足,比较她们的美貌,猜测谁更获青睐。
在里加数以千计的新艺术建筑中,最著名的要数猫宅了。这座建筑很能反映里加这座商业城市的特质。自古以来,成功的商人都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怎么办呢?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盖漂亮的房子,二是加入成功人士云集的行业协会。
猫宅的主人就属于这两者都想要的主儿。1909年,发家致富后的他在声望显赫的“大基尔特之屋” (一个由德国富商组成的行业协会会馆)对面买了块地,委托当地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设计,盖起了一座当年最时尚的新艺术风格大楼。同时,他还积极争取加入“大基尔特”。
可谁能想到,这个行业协会竟不理睬他。一怒之下,他在自家大樓两旁的高塔顶端,各安放了一尊弓身翘尾、状似发怒的黑猫塑像。更绝的是,他还将黑猫的屁股对准“大基尔特之屋”,以这种侮辱性的姿势来表达对“大基尔特”的不满。
自中世纪开始,欧洲人都视黑猫为女巫的化身,认为黑猫会给人带来厄运。可想而知,“大基尔特”对这位富商的行为极为愤慨,双方闹上法庭,弄得满城风雨。
经过法院的调解,“大基尔特”终于让步,接纳猫宅主人为会员。猫宅主人则把屋顶上的黑猫转了个方向,将猫头转向“大基尔特之屋”,以示和解。
因为这场著名的斗气诉讼,这两只怒气冲天的黑猫反倒成了明星宠儿。人们将黑猫做成各种饰品出售,在饼干、蛋糕上也能找到它们生动的形象。如今,这两只黑猫俨然成为这座城市的“守护神”,里加也因此被笑称为“黑猫守护的城市”。
与塔没有关系的“塔林”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塔林老城区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完好保存着厚重的古城门、拥有800年历史的古城墙以及26座红顶褐墙的塔楼,堪称欧洲保留中世纪风格最完好的地区之一。
谈及“塔林”,切不可望文生义。依中国人的眼光,有如此多的塔楼,称其“塔林”似乎名副其实。但在爱沙尼亚语中,“塔林”一词与塔没有任何关系,所表达的是“丹麦人之城”的含义,因为该城是由13世纪的占领者—丹麦人建造的。
进出古城自然要通过城门。一打开沉重的维鲁大门,俨然一步跨入了中世纪。黝黑的鹅卵石铺成条条街道,蜿蜒交错。四处全是哥特式尖顶,生锈的古旧路灯随风晃动,小城处处渗透出迷宫般的神秘感。
在老城区徜徉,2.5公里长的城墙不仅是中世纪文化的精髓,更称得上是塔林老城的“保护神”。它像一双有力的手臂,将老城紧紧包裹在怀里。塔林历经800多年的沧桑岁月,尤其是二战后期,曾遭敌军密集轰炸,未被夷为平地真算是个奇迹。至今,塔林仍保存有中世纪城墙、固若金汤的城门、圆形尖顶的防御塔楼,更神奇的是,塔林地下还建造了“堡垒隧道”。
塔林的观光一般是从圣奥拉夫教堂开始。那是塔林的最高建筑,登上教堂尖塔可以俯瞰塔林老城和波罗的海海岸风貌。在16世纪初,教堂的尖顶曾升高到159米。当时的人们把尖塔修建得如此之高,是为了把它作为海洋路标,让那些在波罗的海中航行的船只,远远就能看到这座商业城市。
一打开沉重的维鲁大门,俨然一步跨入了中世纪。
可是,那个年代的人们只知道盲目建造高塔,却不懂得避雷技术,结果教堂尖顶被闪电击中了8次之多。我们今天看到的教堂尖顶有123米,它依然是整个欧洲最高的教堂尖顶之一。
还有一处景点值得一提。那就是塔林市政厅广场的小药房。出外旅游观光,无病不会去药房。可你绝对想不到,塔林市政厅广场的角落里,一家不起眼的小药房却是游客造访率最高的地方。
此药房自1422年开业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堪称欧洲最古老的药店,至今仍对外营业。当年沙俄占领爱沙尼亚,沙皇视这家药店为御用药房,所需的所有药品都在此订购,可见该药房在皇室心中的至上地位。
“北方巴黎”
同样是波罗的海明珠,被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喻为“北方巴黎”的里加,不是那种靠宏伟的景点给人以巨大冲击的城市。里加的特点是小巧精致,且有老城与新城的完美融合。
在里加老城的圣彼得大教堂旁边,摆放着一尊两米高的铜制雕塑《布莱梅的音乐家》,每日来此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它取材于《格林童话》中的同名经典故事。故事来源于中世纪,虽有多个版本,但其精髓一直没有变,那就是正义的弱者通过团结协作,最终能够战胜强者。
新城的商店富有创意而引人注目。你不懂拉脱维亚文无碍,仅凭传神的“店招”就可找到你想去的店家。比如牛奶店墙上,一头健壮、黑白相间的奶牛正抬头注视着你;全身戎装的中世纪军官坐在偌大的啤酒桶上,手里高举着一大杯冒着泡的啤酒,好不得意,不用说,这是酒吧了;而这边的一家商店,门边站着一位穿白衣、戴白帽的大厨,手拿锅铲与炒锅,这必是餐馆无疑。
漫步里加,随处可见红瓦屋顶上竖立着一只闪闪发亮、金属制成的公鸡,这就是有名的风信鸡。早在中世纪,当地居民就认其为避邪之物。后来为了辨别风向,鸡身两侧分别涂上金色和黑色。因为家家都有,于是风信鸡就成了里加的独特标志。
里加是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无可置疑,里加的新艺术派建筑在整个欧洲都是保存最完整的。目前,这类建筑超过800栋,占了新城中心区域建筑的1/3。
这些建筑都是由拉脱维亚的建筑师设计的,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浪漫民族主义艺术,另一种是装饰性新艺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艺术派在欧洲掀起了革命性风暴。它崇尚自然主义,卷曲细长的线条和无所不在的植物形象使它非常容易被辨认。而里加城内的新艺术派建筑,主要集中在阿尔伯特街、斯拉特涅库街和伊丽莎白大街三个区域。
你不懂拉脱维亚文无碍,仅凭传神的“店招”就可找到你想去的店家。
阿尔伯特街是位于住宅区的一条短短街道。路两旁排列着的新艺术派建筑,许多是由拉脱维亚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米加列·爱森斯坦设计的。他在里加老城留下了十几栋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有着硕大而奇形怪状的窗户,还有彩色砖墙和瓷砖,以及外墙上的女性浮雕装饰。
这些建筑中也有许多故事,其中最有趣的是,爱森斯坦每有一位新情人,便会将她的形象雕刻在房屋的外墙上。如今,好事的游客会对着这些女性浮雕评头论足,比较她们的美貌,猜测谁更获青睐。
“黑猫守护的城市”
在里加数以千计的新艺术建筑中,最著名的要数猫宅了。这座建筑很能反映里加这座商业城市的特质。自古以来,成功的商人都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怎么办呢?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盖漂亮的房子,二是加入成功人士云集的行业协会。
猫宅的主人就属于这两者都想要的主儿。1909年,发家致富后的他在声望显赫的“大基尔特之屋” (一个由德国富商组成的行业协会会馆)对面买了块地,委托当地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设计,盖起了一座当年最时尚的新艺术风格大楼。同时,他还积极争取加入“大基尔特”。
可谁能想到,这个行业协会竟不理睬他。一怒之下,他在自家大樓两旁的高塔顶端,各安放了一尊弓身翘尾、状似发怒的黑猫塑像。更绝的是,他还将黑猫的屁股对准“大基尔特之屋”,以这种侮辱性的姿势来表达对“大基尔特”的不满。
自中世纪开始,欧洲人都视黑猫为女巫的化身,认为黑猫会给人带来厄运。可想而知,“大基尔特”对这位富商的行为极为愤慨,双方闹上法庭,弄得满城风雨。
经过法院的调解,“大基尔特”终于让步,接纳猫宅主人为会员。猫宅主人则把屋顶上的黑猫转了个方向,将猫头转向“大基尔特之屋”,以示和解。
因为这场著名的斗气诉讼,这两只怒气冲天的黑猫反倒成了明星宠儿。人们将黑猫做成各种饰品出售,在饼干、蛋糕上也能找到它们生动的形象。如今,这两只黑猫俨然成为这座城市的“守护神”,里加也因此被笑称为“黑猫守护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