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基于这一前提,本文将以文化全球化为背景,以四川省阿坝州非物质文化保护现状为重点综述对象。把《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四川省地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灾后重建规划纲要》以及《40多位羌族文化传承人在地震中遇难》等作为参考文献,以客观、科学地掌握已被列入國家、省、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錄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13个领域多个项目的基础上,综述了四川省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关键词】: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 、综述四川省阿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背景及意义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逾八万同胞失去生命,上千万人民失去家园,灾区文化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威胁,抢救和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困难。
汶川地震使四川省21个市(州)、14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损。其中,汶川县、茂县、理县、北川县、松潘县、平武县为重灾区。
(一)代表性传承人伤亡较大:四川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5名(其中阿坝州有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88名(其中阿坝州有 70人 )、市州级代表性传承人245名(其中阿坝州有112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792名(其中阿坝州有284名)。
(二)珍贵实物和资料严重受损: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四川省有105项,其中20项严重毁损;已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9项中,88项严重受损;已公布的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04项中,118项受损;已公布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317项中,150项受损。
(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6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面积59458平方米;21个民俗博物馆,面积16068平方米;325个传习所,面积8623.45平方米倒塌和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大量珍贵实物和普查资料全部被废墟掩埋,茂县羌族博物馆、绵竹年画博物馆等成为危险建筑,颇具影响的绵竹年画传习所被夷为平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构及场所受到严重损毁。
(四)羌族非物质文化文化破坏严重:羌族聚居区是汶川地震核心区,羌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处于半山、高半山的羌族民众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遭受毁损,一大批传统羌族民居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如汶川萝卜寨房屋全部垮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羌藏碉楼部分垮塌。以大禹文化为特色的民间传说载体、民族信仰及相关遗址受到严重毁坏。代表性传承人受到损失,在羌族社会中享有很高地位的民间文化传承人中的“释比”有一定伤亡。
二、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四川阿坝州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隆升的梯级过渡地带,幅员83426平方公里,生活着80多万藏、羌、回、汉等各族人民。该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彩多姿。岷江上游石棺葬及出土青铜器、玉石、金银器、陶器,浓缩和再现了羌族先民的独特文化面貌;桃坪羌寨、嘉绒藏碉、寺院古利等建筑古朴久远,精妙绝伦,是藏羌民族文化艺术和建筑艺术的杰作和活化石;宗教文化丰富多彩,天文、地理、美术、医学等包罗万象,文物名刹不胜枚举。藏羌民俗风情古朴而多姿多彩,锅庄舞、羌族刺绣、藏羌山歌、饮食文化等无不引人人胜。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共涉及13个领域。 即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医药、民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
三、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阿坝州州于2005年成立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出台非遗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政府领导、社会参与、职责明确i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开展了本辖区非遗普查摸底、收集整理、申报选项、名录传承人推荐,民间文化传承人调查登记,非遗普查培训及试点等各项工作;州财政加大遗保护力度,州县文化部门深入开展了项目保护工作;开展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复核和重新命名的推荐工作;利用民族传统节庆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民间民俗特色文化活动和非遗保护宣传、成果展示活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后,州文化局成立了“恢复重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按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展新貌”的要求,在全面、真实调查统计全州文化系统受灾情况的基础上,与对口支援省市文化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对口支援工作方案,编制该州文l匕系统重建总体规划纲要,完成《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羌族非物质文化灾后重建项目编制书》、《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重建项目编制书》等项目。大力开展非遗珍贵实物资料抢救工作,地震发生后组织文博专业人员,奔赴灾区挖掘、抢救、征集、清理被掩埋、损毁的档案资料、珍贵实物和音像资料,并分类建档,妥善保存,基本完成《羌戏》、《十二杯酒》、《王英下山》、《七十二转经》、《盘歌:》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开展羌族节庆、丧葬、婚礼习俗和羌绣花样、羌族服饰、羊皮鼓翩作、羌管、口弦制作技艺等11集、保护和传承工作。在灾后重建中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活安置,送去急需生活用品和救灾物资,并对其进行心理安慰,帮助恢复生活信心;同时调查统计传承人伤亡情况;通过各级非遗保护中心开设传承人培训班,支持其尽快恢复传习活动;积极与李连杰“基金慈善救助机构”联手开展羌绣技艺传承、宏扬活动,在全州设立帮扶中心,在汶、理、茂三县成立救助点;打破常规程序推荐申报国家、省级非遗名录传承人;拟建国家级羌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重建非遗传习所和民俗博物馆等。
参考文献:
向云驹.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9
四川省地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灾后重建规划纲要 2011.8.15
陈刚.40多位羌族文化传承人在地震中遇难 2009
【关键词】: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 、综述四川省阿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背景及意义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逾八万同胞失去生命,上千万人民失去家园,灾区文化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威胁,抢救和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困难。
汶川地震使四川省21个市(州)、14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损。其中,汶川县、茂县、理县、北川县、松潘县、平武县为重灾区。
(一)代表性传承人伤亡较大:四川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5名(其中阿坝州有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88名(其中阿坝州有 70人 )、市州级代表性传承人245名(其中阿坝州有112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792名(其中阿坝州有284名)。
(二)珍贵实物和资料严重受损: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四川省有105项,其中20项严重毁损;已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9项中,88项严重受损;已公布的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04项中,118项受损;已公布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317项中,150项受损。
(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6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面积59458平方米;21个民俗博物馆,面积16068平方米;325个传习所,面积8623.45平方米倒塌和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大量珍贵实物和普查资料全部被废墟掩埋,茂县羌族博物馆、绵竹年画博物馆等成为危险建筑,颇具影响的绵竹年画传习所被夷为平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构及场所受到严重损毁。
(四)羌族非物质文化文化破坏严重:羌族聚居区是汶川地震核心区,羌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处于半山、高半山的羌族民众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遭受毁损,一大批传统羌族民居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如汶川萝卜寨房屋全部垮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羌藏碉楼部分垮塌。以大禹文化为特色的民间传说载体、民族信仰及相关遗址受到严重毁坏。代表性传承人受到损失,在羌族社会中享有很高地位的民间文化传承人中的“释比”有一定伤亡。
二、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四川阿坝州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隆升的梯级过渡地带,幅员83426平方公里,生活着80多万藏、羌、回、汉等各族人民。该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彩多姿。岷江上游石棺葬及出土青铜器、玉石、金银器、陶器,浓缩和再现了羌族先民的独特文化面貌;桃坪羌寨、嘉绒藏碉、寺院古利等建筑古朴久远,精妙绝伦,是藏羌民族文化艺术和建筑艺术的杰作和活化石;宗教文化丰富多彩,天文、地理、美术、医学等包罗万象,文物名刹不胜枚举。藏羌民俗风情古朴而多姿多彩,锅庄舞、羌族刺绣、藏羌山歌、饮食文化等无不引人人胜。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共涉及13个领域。 即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医药、民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
三、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阿坝州州于2005年成立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出台非遗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政府领导、社会参与、职责明确i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开展了本辖区非遗普查摸底、收集整理、申报选项、名录传承人推荐,民间文化传承人调查登记,非遗普查培训及试点等各项工作;州财政加大遗保护力度,州县文化部门深入开展了项目保护工作;开展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复核和重新命名的推荐工作;利用民族传统节庆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民间民俗特色文化活动和非遗保护宣传、成果展示活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后,州文化局成立了“恢复重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按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展新貌”的要求,在全面、真实调查统计全州文化系统受灾情况的基础上,与对口支援省市文化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对口支援工作方案,编制该州文l匕系统重建总体规划纲要,完成《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羌族非物质文化灾后重建项目编制书》、《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重建项目编制书》等项目。大力开展非遗珍贵实物资料抢救工作,地震发生后组织文博专业人员,奔赴灾区挖掘、抢救、征集、清理被掩埋、损毁的档案资料、珍贵实物和音像资料,并分类建档,妥善保存,基本完成《羌戏》、《十二杯酒》、《王英下山》、《七十二转经》、《盘歌:》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开展羌族节庆、丧葬、婚礼习俗和羌绣花样、羌族服饰、羊皮鼓翩作、羌管、口弦制作技艺等11集、保护和传承工作。在灾后重建中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活安置,送去急需生活用品和救灾物资,并对其进行心理安慰,帮助恢复生活信心;同时调查统计传承人伤亡情况;通过各级非遗保护中心开设传承人培训班,支持其尽快恢复传习活动;积极与李连杰“基金慈善救助机构”联手开展羌绣技艺传承、宏扬活动,在全州设立帮扶中心,在汶、理、茂三县成立救助点;打破常规程序推荐申报国家、省级非遗名录传承人;拟建国家级羌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重建非遗传习所和民俗博物馆等。
参考文献:
向云驹.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9
四川省地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灾后重建规划纲要 2011.8.15
陈刚.40多位羌族文化传承人在地震中遇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