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学认为,秋季是多事之秋,气候处於「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说。
秋天已致,日夜温差将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养生专家指出,秋令时节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涩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免发展为疾病。
秋燥易伤津亏阴
中医学认为,秋季是多事之秋,气候处於「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说。
每年初秋,中医门诊的患者都会增多,其中不少都是气虚寒底体质的人,症状主要有咳嗽、疲倦、多汗、易感冒、鼻炎、咽炎、胃痛、大便不调等。入秋以後,雨水会明显减少、空气湿度渐渐降低,「秋燥」最容易引发咳嗽。医生表示,许多人一到秋天就咳嗽不止,不少患者以为是喉咙炎症作祟,自行使用抗生素却收效甚微。「这种情况往往是外燥所致,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常常会有感冒、咳嗽等徵兆发生。」专家进一步分析,初秋常常为温燥,通常表现为头痛身热、乾咳无痰、呼吸不顺、心烦口渴、舌干无苔等。
专家表示,此时应该多喝水补津液。但有些人白天喝的水已经够多了,可仍照样出现嘴干唇裂等明显的乾燥症状,怎麽办?专家建议: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以补水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不然的话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或用湿拖把擦地等。现在还有不少家庭每天都要开几个小时的空调,本来「秋燥」就不请自来,如果在乾燥的空调房中待久了,人体的津液自然会受到更大的损伤,引起皮肤乾燥、舌红少津、毛发乾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乾咳、少痰等症状。有条件的家庭可选用空气加湿器,把空气的湿度调高,空气一湿润,皮肤的感受、呼吸都会比较舒服。
养脾胃祛湿是关键
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食欲感不强,因此饮食上别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饮暴食,少吃过凉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现在仍然很湿热,比较适合吃健脾祛湿养胃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米、莲子、扁豆、冬瓜,也可以吃些茯苓,如茯苓夹饼等。
这一时期,还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谷物、豆类、薯类、食用菌类等食物,少吃高热量、难消化的肉食。否则,如果吃太多的肉食等高蛋白、高脂肪(尤其是高不饱和脂肪)的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同时,过多的热量还容易引起我们发胖,甚至易导致患高血压、心脏病。
适量运动保阴气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专家建议,登山是秋季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登山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加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爬山时温度变化较为明显,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於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此外,处暑後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登山是一种负重运动,膝关节承受了整个身体的重量,特别是在登上一级台阶关节还未伸直的情况下,又继续登另一级台阶,膝关节一直处於半屈状态,这会对关节造成较大的负担。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适宜进行此项运动。对年老体弱者,也不可一味强调登山的保健效果。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产生不测。
加强自我保健,预防疾病
捶背法可补养肺气
冬季易患许多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感冒等,这往往与秋季肺阴受损有关。因此,秋季最应注意养肺。这里介绍几种简便易行、有助於补养肺气的方法。
1捶背:端坐,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放松,两手握成空拳,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0次。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脉,同时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2摩喉:上身端直,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虎口对住咽喉部,向下按搓,可适当用力。这种方法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3按摩气管两侧防哮喘:处暑後空气开始变得乾燥,过敏源较多,极易侵犯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常引发哮喘。由於有哮喘病史的人对大气的温度、湿度等变化极为敏感,而且适应能力弱,极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支气管哮喘。有哮喘病史的应尽量查出可能引起哮喘的致敏原因,避免与致敏物质接触。其次,要随气温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被褥,调好空调的温度,防止受凉。还要注意加强营养,重视锻炼身体。
秋天已致,日夜温差将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养生专家指出,秋令时节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涩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免发展为疾病。
秋燥易伤津亏阴
中医学认为,秋季是多事之秋,气候处於「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说。
每年初秋,中医门诊的患者都会增多,其中不少都是气虚寒底体质的人,症状主要有咳嗽、疲倦、多汗、易感冒、鼻炎、咽炎、胃痛、大便不调等。入秋以後,雨水会明显减少、空气湿度渐渐降低,「秋燥」最容易引发咳嗽。医生表示,许多人一到秋天就咳嗽不止,不少患者以为是喉咙炎症作祟,自行使用抗生素却收效甚微。「这种情况往往是外燥所致,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常常会有感冒、咳嗽等徵兆发生。」专家进一步分析,初秋常常为温燥,通常表现为头痛身热、乾咳无痰、呼吸不顺、心烦口渴、舌干无苔等。
专家表示,此时应该多喝水补津液。但有些人白天喝的水已经够多了,可仍照样出现嘴干唇裂等明显的乾燥症状,怎麽办?专家建议: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以补水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不然的话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或用湿拖把擦地等。现在还有不少家庭每天都要开几个小时的空调,本来「秋燥」就不请自来,如果在乾燥的空调房中待久了,人体的津液自然会受到更大的损伤,引起皮肤乾燥、舌红少津、毛发乾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乾咳、少痰等症状。有条件的家庭可选用空气加湿器,把空气的湿度调高,空气一湿润,皮肤的感受、呼吸都会比较舒服。
养脾胃祛湿是关键
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食欲感不强,因此饮食上别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饮暴食,少吃过凉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现在仍然很湿热,比较适合吃健脾祛湿养胃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米、莲子、扁豆、冬瓜,也可以吃些茯苓,如茯苓夹饼等。
这一时期,还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谷物、豆类、薯类、食用菌类等食物,少吃高热量、难消化的肉食。否则,如果吃太多的肉食等高蛋白、高脂肪(尤其是高不饱和脂肪)的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同时,过多的热量还容易引起我们发胖,甚至易导致患高血压、心脏病。
适量运动保阴气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专家建议,登山是秋季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登山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加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爬山时温度变化较为明显,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於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此外,处暑後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登山是一种负重运动,膝关节承受了整个身体的重量,特别是在登上一级台阶关节还未伸直的情况下,又继续登另一级台阶,膝关节一直处於半屈状态,这会对关节造成较大的负担。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适宜进行此项运动。对年老体弱者,也不可一味强调登山的保健效果。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产生不测。
加强自我保健,预防疾病
捶背法可补养肺气
冬季易患许多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感冒等,这往往与秋季肺阴受损有关。因此,秋季最应注意养肺。这里介绍几种简便易行、有助於补养肺气的方法。
1捶背:端坐,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放松,两手握成空拳,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0次。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脉,同时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2摩喉:上身端直,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虎口对住咽喉部,向下按搓,可适当用力。这种方法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3按摩气管两侧防哮喘:处暑後空气开始变得乾燥,过敏源较多,极易侵犯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常引发哮喘。由於有哮喘病史的人对大气的温度、湿度等变化极为敏感,而且适应能力弱,极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支气管哮喘。有哮喘病史的应尽量查出可能引起哮喘的致敏原因,避免与致敏物质接触。其次,要随气温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被褥,调好空调的温度,防止受凉。还要注意加强营养,重视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