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索新形势下县(区)级疾控机构开展乡镇计划免疫工作的新途径。 方法 笔者所在地区于2004年在两个乡镇设立常年接种门诊,通过加强宣传、建立计划免疫队伍,培训业务人员、装备冷链设备、加强3帐2簿1证管理等方法,开展乡镇计划免疫试点。随即抽取实施常年接种门诊前后各210人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4种计划免疫疫苗接种情况。 结果 开设常年接种门诊后较开设前4种疫苗接种率显著提高(P <0.01)。 结论 开展常年接种门诊有利于科学管理,可有效减少冷链运转环节,减少接种事故的发生率,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广。
[关键词] 接种门诊;乡镇;计划免疫;质量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54-02
县(区)级疾控机构如何在新形势下抓好所管辖区的乡镇计划免疫工作,是当前计划免疫工作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1]。笔者所在地区从2005年开始,针对这一新的工作特点,在本辖区内推行常年接种门诊制度,既提高疫苗接种率,又保证了接种质量,同时降低了相应传染病发病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地区设立常年接种门诊前后各210人份疫苗接种资料为研究对象,男112例,女98例,年龄2个月~4周岁,平均(18.52±4.27)个月。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预防接种儿童均排除先天性疾病、发育不良等情况。
1.2 方法
1.2.1 工作方法 常年接种门诊通过多种方法开展免疫接种工作。①加强宣传,扩大免疫接种知晓率。常年接种门诊通过板报、宣传画、条幅等形式大力宣传计划免疫的作用和意义,扩大免疫接种的公众知晓率和主动参种率。②建立计划免疫队伍,培训业务人员,不断提高乡村两级计划免疫业务人员的素质。 常年接种门诊按行政区域人口多少配备3~5名专职计免人员,其中计划员1名,接种员2~3名,体检医生1名,各村医生利用每次例会及时上报新生儿人口,每月底将本村接种对象的接种通知单从乡卫生院取回及时发到接种儿童家长手中,并负责对接种对象的护送、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对计划免疫人员实行分级培训制度,除每年举办培训班以外,利用每月接种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及时更新吸取新的业务知识。③装备冷链设备,确保冷链正常运转。为保证疫苗接种的有效率,减少副反应,笔者所在地区先后从群众中筹集到的计划免疫保健保偿经费中为常年接种门诊配齐电冰箱,从而确保了疫苗的冷藏,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检查接种门诊疫苗滴度均在有效效价范围以内。④加强3帐2簿1证管理,防止出现免疫空白。3帐(人口帐、用苖账、接种器材账),2簿(接种登记簿、冷链记录薄),1证(预防接种证)是基层免疫接种的依据和凭证,对此,笔者所在地区要求常年接种门诊必须及时建立各种基础资料,新生儿1个月内必须建立接种登记登记薄和预防接种证,区、乡两级每年组织漏卡、漏种登记调查,从制度上措施上采取制约,同时经常与当地派出所、医院妇产科等有关部门联系,防止因漏登漏种而出现免疫空白。
1.2.2 研究方法 比较设立常年接种门诊前后两组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OPV)、百白破疫苗(DTP)和麻疹疫苗(MV)4种计划免疫疫苗接种情况。所有数据录入SPSS11.5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开设常年接种门诊后较开设前4种疫苗接种率显著提高(P<0.01)。见表1。
3 讨论
开展常年接种门诊是在新的计划免疫工作特点形势下产生的,是加强计划免疫科学管理,提高接种质量,达到防病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2]。①有利于科学管理在乡村进行预防接种,由于接种点较多,不利于现场质量控制。实行常年接种门诊,由于接种人员固定,一改过去的状况,变间接控制为直接控制。②减少冷链运转环节,保证疫苗质量,实行常年接种门诊减少了一道冷链运转环节,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还不发达,给疫苗冷藏与转运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实行常年接种门诊,可以克服这一弊端,从而使疫苗质量得到保证[3]。③有利于预防接种事故的发生开展常年接种门诊,服务按程序进行,接种前严格进行体格检查,掌握预防接种禁忌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加之接种器材统一进行了高压灭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④有利于提高接种率,保证接种质量[5-6]。从实行几年的接种门诊情况调查,既能提高疫苗接种率,相应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达到了用疫苗控制相关疾病的根本目的。
通过几年实践,笔者认为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行常年接种门诊制度是可行的。
(下转第156页)
[关键词] 接种门诊;乡镇;计划免疫;质量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54-02
县(区)级疾控机构如何在新形势下抓好所管辖区的乡镇计划免疫工作,是当前计划免疫工作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1]。笔者所在地区从2005年开始,针对这一新的工作特点,在本辖区内推行常年接种门诊制度,既提高疫苗接种率,又保证了接种质量,同时降低了相应传染病发病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地区设立常年接种门诊前后各210人份疫苗接种资料为研究对象,男112例,女98例,年龄2个月~4周岁,平均(18.52±4.27)个月。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预防接种儿童均排除先天性疾病、发育不良等情况。
1.2 方法
1.2.1 工作方法 常年接种门诊通过多种方法开展免疫接种工作。①加强宣传,扩大免疫接种知晓率。常年接种门诊通过板报、宣传画、条幅等形式大力宣传计划免疫的作用和意义,扩大免疫接种的公众知晓率和主动参种率。②建立计划免疫队伍,培训业务人员,不断提高乡村两级计划免疫业务人员的素质。 常年接种门诊按行政区域人口多少配备3~5名专职计免人员,其中计划员1名,接种员2~3名,体检医生1名,各村医生利用每次例会及时上报新生儿人口,每月底将本村接种对象的接种通知单从乡卫生院取回及时发到接种儿童家长手中,并负责对接种对象的护送、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对计划免疫人员实行分级培训制度,除每年举办培训班以外,利用每月接种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及时更新吸取新的业务知识。③装备冷链设备,确保冷链正常运转。为保证疫苗接种的有效率,减少副反应,笔者所在地区先后从群众中筹集到的计划免疫保健保偿经费中为常年接种门诊配齐电冰箱,从而确保了疫苗的冷藏,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检查接种门诊疫苗滴度均在有效效价范围以内。④加强3帐2簿1证管理,防止出现免疫空白。3帐(人口帐、用苖账、接种器材账),2簿(接种登记簿、冷链记录薄),1证(预防接种证)是基层免疫接种的依据和凭证,对此,笔者所在地区要求常年接种门诊必须及时建立各种基础资料,新生儿1个月内必须建立接种登记登记薄和预防接种证,区、乡两级每年组织漏卡、漏种登记调查,从制度上措施上采取制约,同时经常与当地派出所、医院妇产科等有关部门联系,防止因漏登漏种而出现免疫空白。
1.2.2 研究方法 比较设立常年接种门诊前后两组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OPV)、百白破疫苗(DTP)和麻疹疫苗(MV)4种计划免疫疫苗接种情况。所有数据录入SPSS11.5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开设常年接种门诊后较开设前4种疫苗接种率显著提高(P<0.01)。见表1。
3 讨论
开展常年接种门诊是在新的计划免疫工作特点形势下产生的,是加强计划免疫科学管理,提高接种质量,达到防病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2]。①有利于科学管理在乡村进行预防接种,由于接种点较多,不利于现场质量控制。实行常年接种门诊,由于接种人员固定,一改过去的状况,变间接控制为直接控制。②减少冷链运转环节,保证疫苗质量,实行常年接种门诊减少了一道冷链运转环节,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还不发达,给疫苗冷藏与转运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实行常年接种门诊,可以克服这一弊端,从而使疫苗质量得到保证[3]。③有利于预防接种事故的发生开展常年接种门诊,服务按程序进行,接种前严格进行体格检查,掌握预防接种禁忌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加之接种器材统一进行了高压灭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④有利于提高接种率,保证接种质量[5-6]。从实行几年的接种门诊情况调查,既能提高疫苗接种率,相应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达到了用疫苗控制相关疾病的根本目的。
通过几年实践,笔者认为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行常年接种门诊制度是可行的。
(下转第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