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氏太极拳创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陈氏家谱》所记: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历代相传陈氏太极拳,练拳之风盛行,经久不衰且名家辈出,但不外传,直到陈氏十四代陈长兴才传给杨露禅,十五代陈青萍传给武禹襄。经过他们多年的学习、吸收、发展,逐渐演变成现在社会上流传的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但陈氏太极拳则仅在陈家沟,没有得到发展。
1928年,陈发科为了传播陈氏太极拳,走出陈家沟,开创了陈式太极拳在全国流行的新纪元,成为近代陈式太极拳的杰出代表,一代宗师。
应邀进京成为“太极一人”
陈发科(1887~1957年),字福生,陈氏十七世,陈长兴的曾孙,师承乃父陈延熙。1928年陈发科应邀进京(当时为北平)授拳。来京后结识许多武术名家高手,在拳术交流中显示了他高深的太极技艺,他以“挨着何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的绝技令北京武术界叹服。
太极拳名家许禹生在一次主持北平的武术比赛时,特邀陈发科为顾问。在研究打擂比赛时,有人提出十五分钟为限。陈说比赛时间太长,并说:“口中只念一、二、三就够了!”东北大学武术教师李剑华犹豫道:“能那么快吗?”陈笑笑说:“咱们试试。”于是让李进招,李出掌刚至胸前,只见陈闪电般发劲,将李打起尺许撞在墙上,在场之人无不惊服。之后李、许拜陈为师。
陈发科为人谦虚忠厚,他总以“谦受益。满招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座右铭,教导弟子。在谈到技艺时,他总是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谦虚地说:“我不中。”所以,武术界送他雅号“陈不中”。陈发科武德高尚,谦虚待人,受到北京武术界的尊敬,特赠银盾一尊,镌刻“太极一人”以示敬仰。
完成由“陈氏太极拳”向“陈式太极拳”的转变
陈发科进京授拳近三十年,在原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发展。在动作上加强了“螺旋缠绕,蓄而后发”,设计了新的拳式,如:三换掌、背折靠、退步压肘、中盘、双震脚等。将原来的74式发展成83式。现在全国普遍流行的陈式太极拳83式就是陈发科所定之式。曾有武术诗人杨敞写诗赞曰:“都门太极旧称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
1953年陈发科和著名拳师胡跃贞共同创办了“首都武术社”,使陈式太极拳得到广泛的发展,为陈式太极拳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有一批弟子还担任了省市武协的领导职务,其中有曾任济南武协主席的洪均生,曾任青岛市武协主席的李经梧,全国武协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的冯志强,曾任北京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武术院教练的肖庆林。曾任北京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的李钟阴等等,为陈氏太极拳传向全国奠定了基础。
陈发科的弟子继承师志,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弟子侯志宜、雷慕尼、孙枫秋、田秀臣、陈发科的女儿陈豫侠也曾在北京、石家庄等地传拳:其子陈照奎先后赴上海、南京、郑州、焦作、石家庄等地教拳。弟子洪均生在济南,李经梧在北戴河,杨易辰在西安等城市先后也设点教拳。
弟子田秀臣应邀到北京体育学院教学,使流传民间的陈式太极拳进入高等学府,从而体育学院设立了陈式太极拳的课程,培养出不少优秀运动员。
陈发科及其弟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禁锢在家族中的“陈氏太极拳”向“陈式太极拳”的转变。将陈氏太极拳变成社会大众锻炼身体的一种拳种。从而开创了陈式太极拳的新纪元。陈发科也成为“一代宗师”。
桃李满天下,享誉全世界
1957年陈发科逝世后,他的弟子李剑华、唐豪、顾留馨、李经梧、陈照奎等着手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于1963年由沈家桢、顾留馨编著出版。从出版至今行销四十多年长盛不衰。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完全完成了“陈氏太极拳”向“陈式太极拳”的过渡。
北京陈式太极拳在套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在原有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二路(71式)的基础上,冯志强编著了《精练陈式太极拳》,潘厚成整理了《陈式太极拳入门》,田秀臣、阚桂香合编了《简化陈式太极拳》,阚桂香主编了《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等,这些套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陈式太极拳学习、演练的内容,推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展。
近些年来,北京陈式太极拳发展很快。自1983年北京成立了以陈发科弟子为主体的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先后在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紫竹院、陶然亭、会城门、北海、宣武公园、龙潭湖、玉渊潭、工人体育馆、清河、沙河等地成立了陈式太极拳辅导站、活动站,通过拳术交流,技术理论研讨、培训、表演比赛等方式,每年都传授大批的学员,使北京陈式太极拳得到广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陈式太极拳迅速走向世界。冯志强继承先师陈发科的高超技术和高尚武德,成为第一位把北京陈式太极拳传到国外的人,先后到美国、墨西哥、瑞典、新加坡、日本等国传授陈式太极拳,他以高超的技艺战胜了许多外国著名拳师,十几年来,在与外国拳师交流中从无败绩,为国争了光。
目前,古老的陈式太极拳,得到空前的发展,已传遍全国和世界,受到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和欢迎。
1928年,陈发科为了传播陈氏太极拳,走出陈家沟,开创了陈式太极拳在全国流行的新纪元,成为近代陈式太极拳的杰出代表,一代宗师。
应邀进京成为“太极一人”
陈发科(1887~1957年),字福生,陈氏十七世,陈长兴的曾孙,师承乃父陈延熙。1928年陈发科应邀进京(当时为北平)授拳。来京后结识许多武术名家高手,在拳术交流中显示了他高深的太极技艺,他以“挨着何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的绝技令北京武术界叹服。
太极拳名家许禹生在一次主持北平的武术比赛时,特邀陈发科为顾问。在研究打擂比赛时,有人提出十五分钟为限。陈说比赛时间太长,并说:“口中只念一、二、三就够了!”东北大学武术教师李剑华犹豫道:“能那么快吗?”陈笑笑说:“咱们试试。”于是让李进招,李出掌刚至胸前,只见陈闪电般发劲,将李打起尺许撞在墙上,在场之人无不惊服。之后李、许拜陈为师。
陈发科为人谦虚忠厚,他总以“谦受益。满招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座右铭,教导弟子。在谈到技艺时,他总是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谦虚地说:“我不中。”所以,武术界送他雅号“陈不中”。陈发科武德高尚,谦虚待人,受到北京武术界的尊敬,特赠银盾一尊,镌刻“太极一人”以示敬仰。
完成由“陈氏太极拳”向“陈式太极拳”的转变
陈发科进京授拳近三十年,在原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发展。在动作上加强了“螺旋缠绕,蓄而后发”,设计了新的拳式,如:三换掌、背折靠、退步压肘、中盘、双震脚等。将原来的74式发展成83式。现在全国普遍流行的陈式太极拳83式就是陈发科所定之式。曾有武术诗人杨敞写诗赞曰:“都门太极旧称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
1953年陈发科和著名拳师胡跃贞共同创办了“首都武术社”,使陈式太极拳得到广泛的发展,为陈式太极拳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有一批弟子还担任了省市武协的领导职务,其中有曾任济南武协主席的洪均生,曾任青岛市武协主席的李经梧,全国武协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的冯志强,曾任北京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武术院教练的肖庆林。曾任北京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的李钟阴等等,为陈氏太极拳传向全国奠定了基础。
陈发科的弟子继承师志,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弟子侯志宜、雷慕尼、孙枫秋、田秀臣、陈发科的女儿陈豫侠也曾在北京、石家庄等地传拳:其子陈照奎先后赴上海、南京、郑州、焦作、石家庄等地教拳。弟子洪均生在济南,李经梧在北戴河,杨易辰在西安等城市先后也设点教拳。
弟子田秀臣应邀到北京体育学院教学,使流传民间的陈式太极拳进入高等学府,从而体育学院设立了陈式太极拳的课程,培养出不少优秀运动员。
陈发科及其弟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禁锢在家族中的“陈氏太极拳”向“陈式太极拳”的转变。将陈氏太极拳变成社会大众锻炼身体的一种拳种。从而开创了陈式太极拳的新纪元。陈发科也成为“一代宗师”。
桃李满天下,享誉全世界
1957年陈发科逝世后,他的弟子李剑华、唐豪、顾留馨、李经梧、陈照奎等着手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于1963年由沈家桢、顾留馨编著出版。从出版至今行销四十多年长盛不衰。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完全完成了“陈氏太极拳”向“陈式太极拳”的过渡。
北京陈式太极拳在套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在原有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二路(71式)的基础上,冯志强编著了《精练陈式太极拳》,潘厚成整理了《陈式太极拳入门》,田秀臣、阚桂香合编了《简化陈式太极拳》,阚桂香主编了《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等,这些套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陈式太极拳学习、演练的内容,推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展。
近些年来,北京陈式太极拳发展很快。自1983年北京成立了以陈发科弟子为主体的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先后在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紫竹院、陶然亭、会城门、北海、宣武公园、龙潭湖、玉渊潭、工人体育馆、清河、沙河等地成立了陈式太极拳辅导站、活动站,通过拳术交流,技术理论研讨、培训、表演比赛等方式,每年都传授大批的学员,使北京陈式太极拳得到广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陈式太极拳迅速走向世界。冯志强继承先师陈发科的高超技术和高尚武德,成为第一位把北京陈式太极拳传到国外的人,先后到美国、墨西哥、瑞典、新加坡、日本等国传授陈式太极拳,他以高超的技艺战胜了许多外国著名拳师,十几年来,在与外国拳师交流中从无败绩,为国争了光。
目前,古老的陈式太极拳,得到空前的发展,已传遍全国和世界,受到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