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锋精神与社会主文核心价值休系建设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y_su26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坐标,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巨大感召力和文化穿透力,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不仅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更是时代的呼唤。本文梳理了雷锋精神的文化源泉和本质内涵,论述了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并提出雷锋精神既植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土壤,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要做到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机统一,必须切实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长期性和有效性的统一。
其他文献
对于如何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人们往往用一种理想引领现实的思维方式。尽管这是一种摆脱了政府包办的思维方式,但未能有效契合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内在逻辑。本文提出并阐释了社会管理创新进程中的“体用逻辑”,并以此逻辑解释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出场路径、社会工作的本土性转化以及社会工作发展的节奏与阶段。文章最后指出,“体用逻辑”是社会工作重大发展时期的显性逻辑,是社会工作常规发展时期的隐性逻辑。随着我国社会管理创新进程的不断深入,代表党和国家的“体用逻辑”占据场内的解释空间将会减少,而代表“社会”的“需求逻辑”将获得更
越南将“官僚集中包给制”革新为“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是一个逻辑生成过程。从内外交困的经济社会形势的逻辑基点开始,经过社会主义“生成主义”阐释和资本“祛魅”思想解放的逻辑进程,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理论更新,最后达到“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的逻辑结论。这一逻辑生成过程及其成功实践的有益启示是:社会主义建设并无统一模式,一切必须从本国的“历史环境”出发,独立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2011年再度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把“私人债务国家化”带到了“国家债务201l国际化”的轨道,国际社会由此开始了一场“危机转嫁与反转嫁”的角逐。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2011年末召开的第十三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为平台,对危机爆发的原因和欧债危机的新形势进行分析和反思,并结合工人阶级参与的反危机实践,得出了诸多新的观点看法:危机本质的两种声音、危机三重严重后果的认识和危机解决方式的两种主张。结合现实与实践,与会各党均强调要在面对危机带来的挑战同时看到机遇,顺应要求,强化自身领导作用并规划下一阶段任务,加强国际
海洋开发决定着每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在当前南海主权争端的困局暂时无法破解,周边各国纷纷加快开发步伐的形势下,中国也需要在南海开发问题上奋起直追、有所作为。要通过战略的调整和政策的制定,实施积极稳妥、全面有效的开发行为,强化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和影响,这既是宣示主权和实际存在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快速的城市化和人口的扩张等因素导致了各国农地的急剧减少和质量退化。为了保护农地资源,美国政府采取科学规划、划分农业区、开发权购买、开发权转让、设置城市增长边界、分期分区发展等政策和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农地保护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对当前我国农地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王勇辉副教授等著的《农村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国际比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整本书以横向的国际比较为分析主轴,通过比较分析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经验、教训,来为中国农村城镇化和城乡统筹这一具有现实和前瞻性的问题提供思路借鉴。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正反合的三段论式结构,把世界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未来“自由个性”三个阶段,与此相应,存在着共同体的自由、个人的形式自由、每一个人的实质自由三种自由形态。马克思关于第三个阶段的自由理想使人们意识到现代市民社会是一个远非理想的社会,并给全人类树立了一个理想的神性之维,以此来批判和关照现实,从而提升人们的生存质量。因此,研究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和批判,揭示了劳动者异化的真相。经过宗教批判的过渡和推动,在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之后,马克思指明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的基础是人的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发生了极大的异化。人只有摆脱了一切阶级关系和阶级差别,在普遍的世界历史中彻底实现自身,才能进入到“自由人的联合体”,人将实现真正的自由。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解读,可以从恩格斯的论述中抽象出有关国家消亡学说的两个基本命题:政治国家消亡定律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回归定律。凯尔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学说中存在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与经济上的权威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学说的错误理解。政治国家消亡不等于无政府主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回归也不等于经济上的权威主义,二者有各自的理论逻辑,并且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模式下辩证统一。
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进行了深入地探索。他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水平的高低,应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社会主义可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可以两权分离,有多种实现形式。这些思想对于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石,是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