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①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是德、智、体育所难以取代的。他还指出:"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的情感"。通过学校美术教育,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等。蔡先生把美育看作改革教育、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看作培养创新人才、争取美好未来的重要手段,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一、本区美术教育现状观察
梅江区地处粤东北山区,有着客都文化之乡的优势,全区中小学进行课改也取得阶段性成果。现阶段我们使用的新课标美术教材,更符合现代美术教育"目的主要不在于让学生学会专业性较强的写实绘画的技能,而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 ②。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能力等美术心理特点,体现出"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生观。但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美术教育领域一些问题仍客观存在。主要由于升学考科目才是老师的责任田,艺术学科是被遗弃的荒土,这样的理念成为制约本区美术教育水平提高的严重障碍。它表现为"五缺乏":
1.美术师资缺乏
专任教师不足。一间学校可能只有一位专任教师,人手不够就牺牲部分学生(大多是低年级)的美术课,要么就是其他教师临时凑数。凑数的大多又是中英数教师,这样的安排无非便于美术课随时被侵占。笔者在多年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调查发现,即使是城区内市、区一级学校,上述情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至于镇中心和面上学校更为严重,甚至长期连一个专业教师都没有,美术课只存在于课程表上对付检查。学生偶尔上美术课,不是临时有任务就是暂时没其他课程需要安排。
2.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当美术课堂不能得到合理安排时,往往就失去学科吸引力,学生失去兴趣。低年级正是培养并奠定学生学科兴趣的黄金时段,学校、教师表现出对美术的轻视,会令学生形成美术是可有可无的错觉。喜欢美术甚至被视为"不务正业",毕业班师生会觉得学美术浪费时间。
3、创新理念缺乏
美术教学不能只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努力使学生产生持久兴趣。在美术课堂,教师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只重视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轻视美术文化的学习,轻视学生自主探索的现象本区还存在,尤其是中学。
4. 学习难度合理性缺乏
目标过高:本区专业教师大多大中专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往往发现自己的所学并不适应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先临摹后写生的教学,有些教师抱怨学生能力太差。实际上是我们对学生要求过高。我们自己从学画到走上讲台,需要至少几年专业训练,对没有任何功底的学生,通过每周一至两节课怎么可能有专业水平?教师单纯以主观意识来要求,不贴近学生实际,偏离了 "让学生享受美术"的理念。
失去目標: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来,有老师片面理解新课标精神,认为不以传授美术知识技能为目的,强调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活动方式,就是把课堂搞得热热闹闹,学生兴高采烈却无视学习结果。整个教学既没难度也缺乏学科内涵,不能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背离了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并"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③
5.作业及评价效能缺乏
本区部分学校由于美术课程被压缩、教师精力有限、学生不在乎的态度,形成恶性循环,极大打击教师热情,往往到期末凭印象给个分数就了结。
二、应对之我见
1.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端正认识,培养美术师资,促进教育全面发展
政府部门不能光看所谓"主科"能在升学考中获得的分数,应该放眼孩子未来、站在对孩子一生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美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到几点:⑴确立美术学科地位,确保美术课程时间。⑵建立健全的师资培养培训制度,让培训成为教师福利并常态化。⑶加大学科教育的投入。
2.学校及主管领导: 重视学科价值,鼓励教学钻研,勇于尝试
学校在对美术教学成绩的考核中可以灵活一些,给师生一个宽松的环境。比如让教师组织展览,以展览的成功与否,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发挥学生的各种才能,让他们得以展示自我,同时也促进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
3.教师:积极培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强化敬业精神
长期以来,美术处于学科弱势地位,既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也有我们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时候我们没能把美术课上成体现"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课程。要扭转这一点,就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多出成果:⑴充分提高课堂效率,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⑵多开展活动,向全体师生和社会展示美术成果。⑶善于研究和总结,注重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多出教研成果,用实力得到师生和社会的认可。⑷加强同行之间交流与学习。
4. 理念:培养美术兴趣,促进素质教育真正实现
英国教育家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儿童的自由表现"④,少年儿童绘画和游戏一样,是自发的,应该允许他们自由地创作绘画来表达自己。这肯定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应该把这种思想贯穿起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实践证明,只要老师引导学生去关注各种美术语言的视觉特征,学生就能够敏锐地感受和理解,这应该是一种"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作业难易适中,评价合理易行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我们不应把美术课局限在课室里,多将学生带进自然、融入实际生活中去,淡化双基、注重个性体验。让学生体会到美术的特有魅力,激发创造美的欲望。我们的课程教学设计应放在学科内涵与学生知识经验之间可接受的范围内。具体说来,对于与学生经验关系较密切的内容就易于进行,如地方艺术(客家剪纸、泥塑、松口竹编、五华石雕等)、模仿性艺术(素描静物、水彩风景等)、现代日用品设计等;而某些内涵比较深刻又与学生经验距离较远的内容,如古代的中国画、西方各流派艺术等,涉及诸多学科及人文知识,必须寻找学生可接受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研究思考。让学生懂得美术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一种多学科知识综合的、深刻的侧重于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过程。
"笔墨当随时代"是绘画理论。新课标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作业设计和评价也要不断创新。学生来自不同家庭,需要我们教师从教材取舍、教学具准备、作业方式等因地制宜,尽量做到多层次具可选性,原则是"合理易行",让学生感觉美术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能力,从鼓励切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翼星《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价值及魅力》,2008年
[2][3]《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4]赫伯特·里德(英)《通过艺术的教育》2002年.
一、本区美术教育现状观察
梅江区地处粤东北山区,有着客都文化之乡的优势,全区中小学进行课改也取得阶段性成果。现阶段我们使用的新课标美术教材,更符合现代美术教育"目的主要不在于让学生学会专业性较强的写实绘画的技能,而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 ②。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能力等美术心理特点,体现出"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生观。但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美术教育领域一些问题仍客观存在。主要由于升学考科目才是老师的责任田,艺术学科是被遗弃的荒土,这样的理念成为制约本区美术教育水平提高的严重障碍。它表现为"五缺乏":
1.美术师资缺乏
专任教师不足。一间学校可能只有一位专任教师,人手不够就牺牲部分学生(大多是低年级)的美术课,要么就是其他教师临时凑数。凑数的大多又是中英数教师,这样的安排无非便于美术课随时被侵占。笔者在多年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调查发现,即使是城区内市、区一级学校,上述情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至于镇中心和面上学校更为严重,甚至长期连一个专业教师都没有,美术课只存在于课程表上对付检查。学生偶尔上美术课,不是临时有任务就是暂时没其他课程需要安排。
2.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当美术课堂不能得到合理安排时,往往就失去学科吸引力,学生失去兴趣。低年级正是培养并奠定学生学科兴趣的黄金时段,学校、教师表现出对美术的轻视,会令学生形成美术是可有可无的错觉。喜欢美术甚至被视为"不务正业",毕业班师生会觉得学美术浪费时间。
3、创新理念缺乏
美术教学不能只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努力使学生产生持久兴趣。在美术课堂,教师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只重视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轻视美术文化的学习,轻视学生自主探索的现象本区还存在,尤其是中学。
4. 学习难度合理性缺乏
目标过高:本区专业教师大多大中专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往往发现自己的所学并不适应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先临摹后写生的教学,有些教师抱怨学生能力太差。实际上是我们对学生要求过高。我们自己从学画到走上讲台,需要至少几年专业训练,对没有任何功底的学生,通过每周一至两节课怎么可能有专业水平?教师单纯以主观意识来要求,不贴近学生实际,偏离了 "让学生享受美术"的理念。
失去目標: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来,有老师片面理解新课标精神,认为不以传授美术知识技能为目的,强调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活动方式,就是把课堂搞得热热闹闹,学生兴高采烈却无视学习结果。整个教学既没难度也缺乏学科内涵,不能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背离了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并"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③
5.作业及评价效能缺乏
本区部分学校由于美术课程被压缩、教师精力有限、学生不在乎的态度,形成恶性循环,极大打击教师热情,往往到期末凭印象给个分数就了结。
二、应对之我见
1.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端正认识,培养美术师资,促进教育全面发展
政府部门不能光看所谓"主科"能在升学考中获得的分数,应该放眼孩子未来、站在对孩子一生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美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到几点:⑴确立美术学科地位,确保美术课程时间。⑵建立健全的师资培养培训制度,让培训成为教师福利并常态化。⑶加大学科教育的投入。
2.学校及主管领导: 重视学科价值,鼓励教学钻研,勇于尝试
学校在对美术教学成绩的考核中可以灵活一些,给师生一个宽松的环境。比如让教师组织展览,以展览的成功与否,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发挥学生的各种才能,让他们得以展示自我,同时也促进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
3.教师:积极培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强化敬业精神
长期以来,美术处于学科弱势地位,既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也有我们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时候我们没能把美术课上成体现"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课程。要扭转这一点,就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多出成果:⑴充分提高课堂效率,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⑵多开展活动,向全体师生和社会展示美术成果。⑶善于研究和总结,注重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多出教研成果,用实力得到师生和社会的认可。⑷加强同行之间交流与学习。
4. 理念:培养美术兴趣,促进素质教育真正实现
英国教育家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儿童的自由表现"④,少年儿童绘画和游戏一样,是自发的,应该允许他们自由地创作绘画来表达自己。这肯定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应该把这种思想贯穿起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实践证明,只要老师引导学生去关注各种美术语言的视觉特征,学生就能够敏锐地感受和理解,这应该是一种"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作业难易适中,评价合理易行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我们不应把美术课局限在课室里,多将学生带进自然、融入实际生活中去,淡化双基、注重个性体验。让学生体会到美术的特有魅力,激发创造美的欲望。我们的课程教学设计应放在学科内涵与学生知识经验之间可接受的范围内。具体说来,对于与学生经验关系较密切的内容就易于进行,如地方艺术(客家剪纸、泥塑、松口竹编、五华石雕等)、模仿性艺术(素描静物、水彩风景等)、现代日用品设计等;而某些内涵比较深刻又与学生经验距离较远的内容,如古代的中国画、西方各流派艺术等,涉及诸多学科及人文知识,必须寻找学生可接受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研究思考。让学生懂得美术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一种多学科知识综合的、深刻的侧重于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过程。
"笔墨当随时代"是绘画理论。新课标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作业设计和评价也要不断创新。学生来自不同家庭,需要我们教师从教材取舍、教学具准备、作业方式等因地制宜,尽量做到多层次具可选性,原则是"合理易行",让学生感觉美术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能力,从鼓励切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翼星《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价值及魅力》,2008年
[2][3]《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4]赫伯特·里德(英)《通过艺术的教育》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