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下这个题目,我想先来讲一个文人与素食故事。
1929年5月间,弘一法师由周孟由、吴碧华陪同,乘船从温州到了上海。第二天一大早,弘一法师专程去拜访知交黄庆澜。朋友相见,所谈甚欢。中午,黄庆澜备下素席。菜一道道摆上来,先是6个盘,又是10个碗,素鸡、素火腿样样齐全,十分丰盛。可是,弘一法师没吃几口便离开素席,众人皆以为他是去小解。谁知弘一法师竟去了厨房。他见厨房里抛弃了许多菜叶,觉得可惜,遂一一捡起,问厨房可否洗净烧成菜给他吃。厨房一阵忙碌。待大家找到他时,弘一法师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他说,菜叶烧熟吃着更香……
弘一大师这个吃素食的故事,也许为不少所知晓。但是,这却是许多中国文人与素食因缘的一个,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使人想到中国文人倡导生活艺术的代表者,清代的张潮。他在《幽梦影》中所说:“素食气不浊”。所以,弘一大师钟爱素食,不止是他的宗教生活需要,性灵的需要,心灵的需要,更是借以培其清越之志,养其浩然之气吧……
实际上,自古历代文人与素食关系便非常密切。《墨子·辞过篇》《庄子》《管子》《仪礼》等我国传统文化古籍中,都曾提到过“素食”。不知墨子、庄子、管子这些文人是否也爱吃素食,单说他们把素食记载在文化典籍中,就是不小的功劳。所以,在中国文人与饮食的密切关系中,是不能忽略文人对素食的爱好。如果我们没有忘却的话,瞿秋白在就义前所写的《多余的话》中最后便是“中国的豆腐好吃”这样一句赞扬素食的话……
清代的李渔可说是美食大家,但他也是极看重素食的。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李渔谈到他撰写《饮馔部》的目的时,便很清楚地表露了他的这种推崇素食的思想认识:“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显然,“后肉食而首蔬菜”这种素食思想,是明确地包含着李渔对待动物生命的真诚体恤情怀和可贵的尊重态度,这已经颇近于现代人对待动物生命的思想了。有人评价李渔是一个“人道主义美食家”,此足可证明。
李渔的这种饮食思想,林语堂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他的《论肚子》一文中,林语堂不仅引用了李渔所谓口腹嗜欲“遂为万古生人之累者”这样的在饮食上戒欲的思想所体现的素食意义,而且,由此表明了在他的饮食思想中占重要地位的关于素食的认识。在林语堂看来,世界上之所以存在着矛盾纷争,弱肉强食,格斗杀戮,是因为人类的肉食,或说人类早已成为肉食人种,遂造成了这种人性性情。草食人种的天性都是和平、善良、沉静的,肉食者则多是格斗、操纵、欺诈的……于是林语堂设想,“草食人种的繁殖超过肉食人种的繁殖:这就是人类的真进化。”这其中固然反映了林语堂的幽默人生观,但谁又能否认这不是流露了林语堂的社会政治理想呢?
对于素食的态度,应该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这一点,西方素食主义者的思想,可以充分说明问题。西方很早便形成了素食主义的传统,并涌现出了许多素食主义者,比如具有“素食主义之父”称号的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彼得拉克、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拉伯雷,以及晚近的雪莱、托尔斯泰、萧伯纳、梭罗、爱因斯坦等人。在世界素食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这可谓是一个素食主义者的大阵营,他们对西方素食主义思想和文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这些素食主义者,在人类文化精神史上他们几乎都是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方面的最为杰出的时代巨人。他们接受发展了素食主义的思想传统。这说明,素食主义的思想,是应该成为人类文化中的一种精神信仰。事实上也是如此,这些素食主义者的行为,都是对这种文化精神信仰的坚定实践。19世纪的美国作家梭罗,选择素食,是认为素食“天然与个人信仰和自我完善有关”。托尔斯泰选择素食,是出于对自己的道德节制和自律。萧伯纳选择素食,是为了健康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他们对素食的生活态度,逐渐为西方现代素食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素食本是英雄和圣人的食物”。這是对文人中这些素食主义者最准确的高度赞誉。的确,按照卡莱尔的英雄崇拜理论来看,这些西方的前贤、哲人,在人类精神文化历史上都是彪炳千秋的文化英雄,同样,这些文人英雄在素食主义的发展中也已成为了不朽的精神巨人,令人深深的敬仰……
1929年5月间,弘一法师由周孟由、吴碧华陪同,乘船从温州到了上海。第二天一大早,弘一法师专程去拜访知交黄庆澜。朋友相见,所谈甚欢。中午,黄庆澜备下素席。菜一道道摆上来,先是6个盘,又是10个碗,素鸡、素火腿样样齐全,十分丰盛。可是,弘一法师没吃几口便离开素席,众人皆以为他是去小解。谁知弘一法师竟去了厨房。他见厨房里抛弃了许多菜叶,觉得可惜,遂一一捡起,问厨房可否洗净烧成菜给他吃。厨房一阵忙碌。待大家找到他时,弘一法师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他说,菜叶烧熟吃着更香……
弘一大师这个吃素食的故事,也许为不少所知晓。但是,这却是许多中国文人与素食因缘的一个,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使人想到中国文人倡导生活艺术的代表者,清代的张潮。他在《幽梦影》中所说:“素食气不浊”。所以,弘一大师钟爱素食,不止是他的宗教生活需要,性灵的需要,心灵的需要,更是借以培其清越之志,养其浩然之气吧……
实际上,自古历代文人与素食关系便非常密切。《墨子·辞过篇》《庄子》《管子》《仪礼》等我国传统文化古籍中,都曾提到过“素食”。不知墨子、庄子、管子这些文人是否也爱吃素食,单说他们把素食记载在文化典籍中,就是不小的功劳。所以,在中国文人与饮食的密切关系中,是不能忽略文人对素食的爱好。如果我们没有忘却的话,瞿秋白在就义前所写的《多余的话》中最后便是“中国的豆腐好吃”这样一句赞扬素食的话……
清代的李渔可说是美食大家,但他也是极看重素食的。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李渔谈到他撰写《饮馔部》的目的时,便很清楚地表露了他的这种推崇素食的思想认识:“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显然,“后肉食而首蔬菜”这种素食思想,是明确地包含着李渔对待动物生命的真诚体恤情怀和可贵的尊重态度,这已经颇近于现代人对待动物生命的思想了。有人评价李渔是一个“人道主义美食家”,此足可证明。
李渔的这种饮食思想,林语堂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他的《论肚子》一文中,林语堂不仅引用了李渔所谓口腹嗜欲“遂为万古生人之累者”这样的在饮食上戒欲的思想所体现的素食意义,而且,由此表明了在他的饮食思想中占重要地位的关于素食的认识。在林语堂看来,世界上之所以存在着矛盾纷争,弱肉强食,格斗杀戮,是因为人类的肉食,或说人类早已成为肉食人种,遂造成了这种人性性情。草食人种的天性都是和平、善良、沉静的,肉食者则多是格斗、操纵、欺诈的……于是林语堂设想,“草食人种的繁殖超过肉食人种的繁殖:这就是人类的真进化。”这其中固然反映了林语堂的幽默人生观,但谁又能否认这不是流露了林语堂的社会政治理想呢?
对于素食的态度,应该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这一点,西方素食主义者的思想,可以充分说明问题。西方很早便形成了素食主义的传统,并涌现出了许多素食主义者,比如具有“素食主义之父”称号的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彼得拉克、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拉伯雷,以及晚近的雪莱、托尔斯泰、萧伯纳、梭罗、爱因斯坦等人。在世界素食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这可谓是一个素食主义者的大阵营,他们对西方素食主义思想和文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这些素食主义者,在人类文化精神史上他们几乎都是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方面的最为杰出的时代巨人。他们接受发展了素食主义的思想传统。这说明,素食主义的思想,是应该成为人类文化中的一种精神信仰。事实上也是如此,这些素食主义者的行为,都是对这种文化精神信仰的坚定实践。19世纪的美国作家梭罗,选择素食,是认为素食“天然与个人信仰和自我完善有关”。托尔斯泰选择素食,是出于对自己的道德节制和自律。萧伯纳选择素食,是为了健康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他们对素食的生活态度,逐渐为西方现代素食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素食本是英雄和圣人的食物”。這是对文人中这些素食主义者最准确的高度赞誉。的确,按照卡莱尔的英雄崇拜理论来看,这些西方的前贤、哲人,在人类精神文化历史上都是彪炳千秋的文化英雄,同样,这些文人英雄在素食主义的发展中也已成为了不朽的精神巨人,令人深深的敬仰……